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迈克尔·卡尔佛 Michael Culver 奈杰尔·哈弗斯 Nigel Havers 佩吉·阿什克罗福特 Peggy Ashcroft 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 亚历克·吉尼斯 Alec Guinness

今天介绍一部1984年上映剧情,历史,冒险类影片:印度之行

由英国,美国联合拍摄。由 大卫·里恩 执导

主 演 朱迪·戴维斯 Judy Davis

维克多·班纳杰 Victor Banerjee

佩吉·阿什克罗福特 Peggy Ashcroft

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

亚历克·吉尼斯 Alec Guinness

奈杰尔·哈弗斯 Nigel Havers

迈克尔·卡尔佛 Michael Culver

萨伊德·杰弗瑞 Saeed Jaffrey

电影简介:英国女子艾德娜(Judy Davis 饰)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远赴印度,此行既为了探望艾德娜在印度做地方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亦可同时拓展视野。艾德娜的心思不在白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而是更渴望了解印度的异域风情,并因此与当地医生艾斯结识,艾斯对英国人充满纯洁的敬佩之情,虽然偶有失望,但他仍然为摩尔太太的优雅气质赞叹、时常帮助白人解围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好心的艾斯为了满足艾德娜的愿望,担任向导带领艾德娜与摩尔太太参观郊外的马拉巴山洞,岂料两名女士在山洞中倍感不适,艾德娜更是浑身伤痕的跑出了山洞……此行引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艾斯对艾德娜欲行不轨,将其监禁。艾斯的命运,此刻掌握在了艾德娜的手中。

评分:7.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5)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6)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7)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8)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9)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0)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1)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2)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3)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5)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6)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7)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8)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19)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0)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1)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2)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3)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5)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6)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7)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8)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29)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0)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1)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2)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3)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5)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6)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7)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8)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39)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0)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1)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2)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3)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4)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5)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6)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7)

印度之行 (电影印度之行)(48)

获奖情况 · · · · · ·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5)

最佳影片(提名) 约翰·布雷伯恩 / 理查德·古德温

最佳导演(提名) 大卫·里恩

最佳女主角(提名) 朱迪·戴维斯

最佳女配角 佩吉·阿什克罗福特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大卫·里恩

最佳摄影(提名) 恩斯特·戴

最佳剪辑(提名) 大卫·里恩

最佳音响(提名) MichaelA.Carter / NicolasLeMessurier / JohnW.Mitchell / GrahamV.Hartstone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JohnBox / HughScaife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朱迪·默克罗夫特

最佳原创配乐 莫里斯·雅尔

幕后花絮 · · · · · ·

20世纪60年代,大卫里恩看了根据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改编的话剧后,就有意将其改编为电影。然而,当时福斯特不愿出售电影改编权。1970年,福斯特去世后,改编权归剑桥学院所有,学院将其卖给了电影制片人约翰·伯拉伯恩和理查德·古德温 。

在为影片寻找投资方时,一家美国影片公司提出的投资条件是在片中加入一段强奸戏,大卫·里恩没有答应 。

该片是大卫·里恩息影14年的复出之作 [10] 。在拍摄影片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但他不顾自己的年龄,亲自带队在印度、尼泊儿及克什米尔等地拍摄 。

大卫·里恩为马拉巴山洞选定的外景地有壮观的花岗岩,但没有天然的山洞,剧组在岩石上炸出了一些洞,充当山洞入口 。

小说中有关于穆尔太太在山洞中时信仰产生严重动摇的情节,为了拍摄需要,大卫·里恩把那段戏搬到山洞外,安排穆尔太太卧在椅子上仰望明月。他安排演员戴上一副太阳镜,打算从她戴上太阳镜开始就在银幕上以一种奇怪的颜色来表现一切,然而因为特技不成功,他只好放弃这一打算,转而采用月夜背景和月亮的镜头来说明她的信仰产生动摇 。

大卫·里恩多年前曾在印度发现过一个地方,灌木丛中矗立着一些色情塑像,上面爬满青藤,但是到他筹拍《印度之行》时,那里已是一座整洁的小公园,所有塑像都清理干净了。于是,他花了一星期在那里拍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和他当年的记忆,搭了一堂有神庙的景,用石膏塑了神像,在上面布置了假青藤 。

幕后制作 · · · · · ·

里恩的收山之作,虽然谈不上杰作,但仍然不乏细致和气派以及精湛的表演。影片重点反映文化冲突,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改编自E·M·福斯特小说。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关于影片

1960年,在观看了桑撒·拉米·罗根据《印度之行》改编的同名舞台剧之后,E·M·福斯特,当时已年逾80,颤巍巍地走上舞台,表达了自己对剧中表演的喜爱之情:“那些演员们多么伟大啊,”福斯特说,“我能在这里观看他们的演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些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我看得太多了,可是他们没能体现出人生的复杂性……”这不是单纯的关于“东西方文明对立”的讨论,而是在表达“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困境”。

如果不是在1970年时去世,福斯特可能也会对大卫·里恩的作品表达同样的喜悦之情,因为影片充分展现了他想表达的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著名作家福斯特共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印度之行》却是最早被搬上银幕的,1984年,由大导演大卫·里恩执导。虽说福斯特曾有遗言,反对任何人改编他的任何作品,但似乎没人尊重他的愿望,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的五部被改编成电影。

《印度之行》寓意深刻、含蓄,表演松弛,叙事紧张,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本片获1984年第五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11项提名,但最终完败于影片《莫扎特》(Amadeus),仅获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创原配乐奖。

关于改编

“只需联系!”这是E·M·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里给我们的建议,紧接着,在《印度之行》中,他却创造出了一个毫无联系和交流的世界,在那里,印度人和英国人说同一种语言却完全不了解对方,在那里,无所谓你如何评价那个著名的马拉巴山洞,因为到头来所有事情都只是化作一声空洞嘲讽的回响。福斯特的小说是本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卫·里恩对它的影像阐释也被并入银幕上最伟大的改编作品之一。

根据优秀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往往并不是很优秀,这是因为在小说中,文字描述的空间能让人浮想联翩,而电影却用它自己的方式把想象变为看得见事实。《印度之行》很巧妙地绕过了这个矛盾——它使小说中的核心事件发生在银幕之后,也许压根没有发生过,随你怎么想。

在一个炎热憋闷的日子,阿齐兹医生带领一支探险队来到马拉巴山洞,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只有阿黛拉小姐留下了。接着,这两个人,一个印度男人和一个英国女人在最后一段路途上同行。在当时,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根植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半官方的种族主义之上,一些英国对吉卜林的话深信不疑:“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交。”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当阿黛拉小姐走进山洞后,她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始终都不甚清晰。

大卫里恩的影片继续保留着这个问题的开放性。但是,由于他需要通过画面来讲故事,整个事件过程不可能模糊,于是,起码,影片让我们知道,阿齐兹医生在事件中是清白无辜的。

关于导演

作为《日瓦戈医生》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大卫·里恩将影片中的人物放置在他所绘制的最美丽的画布之上。他没有照抄宣传印度旅行的海报,也没参考那些艳丽的明信片,而是展现了一个仿佛出自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之手、维多利亚式水彩画一般的印度:谜一般的人物们散落在壮美的风景之中,看起来总像是未竟之作。里恩创造的印度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美丽世界,一个英国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当然,这一切也正是阿黛拉小姐在山洞里学到的。

大卫里恩是一个精巧的工匠,他的不可超越之处正在于:他能够让每一个镜头看起来和他想要的效果一模一样。他要求演员在表演上要充分、深沉又不过于招摇。他的电影剧本在清晰度和穿透力上可被称作典范。在影片的结束的时候,我们如此彻底地了解了这些人物,以至于只有最无聊的观众才想回过头去再仔细瞧瞧那些山洞。

影片评价 · · · · · ·

该片最成功的是人物刻画,演员的精彩表演把众多复杂人物表现得层次分明 。(美国《新共和》杂志评)

该片人物比原作更为生动。在导演手法上,里恩不受现代各流派的影响,仍保持传统叙事手法,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但整部影片的调子十分和谐,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评)

该片不是一部单一讨论印度问题的电影,它体现了原作者渴望不同种族、国家、信仰、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探索。而电影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在最后没有营造一个大团圆的相互融合的结局,而是在结尾通过阿齐兹的激烈反应暗示出殖民模式下的跨文化交流、没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信仰沟通是没有可能性的,这对于解决全球化热潮中接连不断的信仰冲突和矛盾的困局,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电影文学》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