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李嘉诚,霍英东啊。香港呀,东方明珠啊。是香港资深的金牌配角。但就是这个配角,却被媒体曝出坐拥35亿身家。一辈子都不做生意的吴耀汉到底做了什么积累如此财富?

文/圈姐

吴耀汉这个名字也许你不熟悉。

但这张脸,喜欢港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

他曾经在李连杰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饰演了贱兮兮的“青翼蝠王”韦一笑。

是香港资深的金牌配角。

但就是这个配角,却被媒体曝出坐拥35亿身家。

一辈子都不做生意的吴耀汉到底做了什么积累如此财富?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2)

香港呀,东方明珠啊。

李嘉诚,霍英东啊。

香港是个大力出奇迹的地方。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吴耀汉的致富手段。

买楼。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3)

在香港,寸土寸金,手头有多余资本的人很难不选择持有物业来进行财富配置。

当年吴耀汉在签约德宝公司后,有了名气,片酬也涨到100万每部电影。

而那个时候,100万就可以买到一栋小洋房。

“我拍一部就买一栋楼”。吴耀汉说

结果这一拍,11部。

时间是财富的催化剂。

吴耀汉当年攒下的物业,接连升值,晚年他坦言自己巅峰时买了两部劳斯莱斯。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4)

配角尚且如此,主角还不上天?

一点没错。

老一点的如徐小凤,通过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晚年不愁吃喝,她对自己的投资理财之道颇为得意:

“我一有钱就买金子买砖头,想不到现在楼市疯涨到这么高!”

年轻一点的如谢霆锋,从19岁开始,就把自己拍戏赚的钱投到地产上。

小谢的逻辑倒是很单纯:"只觉得砖头不会走"。

靠着买楼赚下的钱,谢霆锋完成了资本积累,于是就有了后来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身上的标签早就换成了商人。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5)

而香港明星的中生代,更是娱乐圈买楼主力。

比较出名的有刘嘉玲和关之琳这二美。

前者,下手稳准狠。

1985年刘嘉玲花74万买的房子,1991年转手就卖245万。

除了在香港经营物业,她还在内地广撒网,据传在上海外滩旁就斥资过亿购入酒店式公寓。

而关之琳更是直言:“我好钟意买楼,一有钱就会买”。

2007年关美人豪掷1.1亿元买下的浅水湾南湾道独立屋,七年后以2.45亿转手,账面大赚超过1.3亿。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6)

除此之外,张学友夫人罗美薇,陈奕迅两口子,也都是买楼好手。

甚至低调到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发哥,名下也拥有大量的物业和地皮。

但香港娱乐圈真正实至名归的楼王,还属周星驰。

1990年之前,据说周星驰的老妈凌宝儿仍住在香港九龙相对赤贫的木板房中。

但在《赌圣》破纪录的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后,周星驰火速买下位于半山区宝云道12号的峰景花园孝敬老妈。

等到2004年,凌宝儿在荷兰旅游时,走出酒店,看到对面楼上挂着电影《功夫》的巨幅海报,那一刻她内心的骄傲抵达顶峰。

但或许她并不十分清楚,儿子真正赚大钱的项目还不是电影。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7)

凌宝儿

差不多在《功夫》大火前后,周星驰协同彼时女友于文凤以3.2亿港元买入太平山顶的“普乐道十号豪宅天比高”地块。

有多疯狂?

周星驰在这块地皮上重建了4幢“天比高超级洋房”,当时估值就达9.2亿元,周星驰也一跃成为普乐道最大业主。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8)

等2007年,3年不到,周星驰就出手了其中两幢,总价值6.5亿港币。

赚的喜笑颜开。

不过,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楼市同样如此。

明星们也不都是赚钱,赔到老本不剩乃至破产的大有人在。

比如张卫健。

1991到1997年期间,香港楼市异常火爆,6年时间大约升值4倍,年平均增长接近25%。

尤其是1995年后的一年多时间,更是价格狂飙。

那个时候,有钱买的人账面上都赚钱。

但风险也在悄然累积,击鼓传花,最终会有“傻子”接棒。

1997年,香港楼市进入极盛时期,几乎人人投资必谈买楼,于是张卫健将所有积蓄投了进去。

疯狂到甚至还向银行负债购买。

不过熟悉经济史的朋友可能知道,隔年的1998,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9)

香港房价大跌,张卫健一夜回到解放前。

血亏。

当然,要说到香港明星中最著名的破产案例,还轮不到张卫健。

只要有钟镇涛在一天,这称号就非他莫属。

因为娶妻章小蕙,这女人挥金如土,搞得钟镇涛卖力演出也入不敷出。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0)

除了举债供妻子消费,更是不得已进行激进的投资布局,期望能撞大运。

结果负债重金投资房地产,遭遇房价大跌,直接导致钟镇涛破产清算。

1993年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

香港这么多明星买楼,背后的疯狂到底是什么?

80-90年代中期。

香港经济繁荣,但其独特的经济定位,决定了香港股市和楼市将异常活跃。

而得益经济给力,同一时期的香港娱乐圈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资本蜂拥而至,明星片酬水涨船高。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1)

《旺角卡门》

在房屋供给捉襟见肘的香港,房子是刚需,于是买楼成为他们存放财富的一种方式。

但这还只是动机之一。

究其根本,四个字:不安全感。

相较于同时代的多数内地同行,香港明星们是没有单位的,换言之,没有固定工资。

而90年代中期以前的内地艺人,大部分背靠剧院、艺术团以及各种上到国家下至地方的演艺中心,钱虽不多,但有固定收入。

甚至还有可能分房子。

比如冯巩当年就是靠着单位分房,一家三口才从剧院排练馆的大厅简易房里搬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80年代央视《西游记》、90年代初《三国演义》,能花费好几年时间拍片。

演员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剧组,像打磨一件艺术品那样揣摩角色。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2)

这种“奢侈”,在香港根本无从谈起,除了无线演员或许有极其微薄的薪水,香港演员基本上是“计件工资”。

于是“短平快”不但成为多数香港电影制作的不二法门,也是演员们的生存之道。

大傻成奎安曾爆料,自己24小时不休息,同时拍三部戏。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3)

为什么这么拼?

因为在高度市场化条件里,谁都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吃。

而失业,往往意味着没饭吃。

常在周星驰电影中演配角的李兆基,就是因为整个香港电影市场的衰落,无戏可拍。

内地观众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晚年需要靠朋友救济才能吃上饭。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4)

李兆基《食神》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5)

患癌后的李兆基

所以,但凡有点资本的香港明星,都希望通过做艺人赚的快钱,钱生钱实现自己财富自由。

拍戏、唱歌、跳舞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而言,谈不上艺术高度,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

尤其是进入90年代,香港楼市加速上涨。

而另一边,好莱坞工业化制作的类型电影开始席卷全球,香港娱乐圈主战场的电影生存环境变恶。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成为香港影史总票房第一,这也是香港电影市场票房冠军首次从本土电影手里易主。

遑论票房重仓东南亚市场的快速萎缩。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6)

《侏罗纪公园》

于是没有安全感的香港明星艺人们,将炒楼风气愈演愈烈。

只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况愈下的娱乐产业。

以香港电影为例。

多年后,人们爱用“皆尽过火,皆尽疯狂”来形容香港电影,而在这背后,其实藏的是逐利心态。

香港电影所谓的黄金时代,可能只不过是大家吹起的一个泡泡,缺乏原创性的内容,过于粗糙的制作,不但丢掉了市场,也使得90年代成龙、周润发、吴宇森、林岭东、徐克等人相继出走好莱坞。

中山买楼的香港明星(香港明星买楼记)(17)

同时期明星们炒楼的热情明显高过拍电影,或许已经注定了香港电影的结局。

眼看它起高楼,地基不牢,然后楼塌了。

在众多香港明星艺人中,只有那些炒楼成功的,或者北上重新占据了一片天地的,目前活的不错。

而那些既没有实现财富自由,又没有在内地新市场找到自己位置的香港艺人。

他们都随香港娱乐产业,驶入了黄昏的港口。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