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其中《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下次开船”港游记》《十四、五岁》《我的九月》《少年彭德怀》等一系列作品分别获得国内外电影节的众多奖项。《四个小伙伴》曾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和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1983年法国郎市青年观众电影节青年观众奖和1986年伊朗第16届国际教育电影节荣誉奖;《五虎将》在伊朗第17届德黑兰国际科技片电影节上获金像奖;《鸽子迷的奇遇》获1987年印度第5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金像奖;《少年彭德怀》获葡萄牙第15届菲格腊达福茨国际电影节儿童片奖。1991年,由王好为执导的《哦,香雪》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国际儿童青年中心艺术大奖,这是我国儿童片迄今为止在国际获得的最高奖。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为儿童拍摄电影的制片厂,创建时间是1981年6月1日,成立之初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

儿童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为儿童拍摄的故事片,也就是专给儿童看的电影。这个电影面向的人群就是儿童,适合于儿童的口味,从剧本到演员以及拍摄,全部都考虑到了儿童的需求制作的电影。但广义的儿童电影其面向的观众不一定是儿童,也可面向成人,比如我就喜欢看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以对儿童起到认知社会、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等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儿童电影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加之缺乏系统研究,在炙手可热的国产电影市场中,儿童电影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受儿童喜欢的儿童电影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1)

​ 回顾国产儿童电影发展之路,自1922年第一部儿童电影《顽童》起,至今儿童电影走过的路已近100年。《顽童》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故事片的萌芽,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潮流下产生的,因此,虽然情节很简单,构思甚至有点幼稚,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儿童电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旧中国时期,也就是1922年至1949年期间。这一时期,虽然也拍出了《孤儿救祖记》《迷途的羔羊》和《三毛流浪记》这样的优秀影片,但数量有限。

第二个时期,就是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拍摄了一些红色儿童电影,如塑造了一批鲜明的儿童形象。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儿童电影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鸡毛信》,1955年,该片荣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接下来出现的《向阳院的故事》和《草原儿女》。红色儿童电影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像“嘎子”和“潘冬子”这样的儿童电影形象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2)

第三个时期是新时期,即1978年至2000年期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推动了儿童电影创作的繁荣以及儿童电影队伍的壮大。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报童》《啊,摇篮》《应声阿哥》《四个小伙伴》《小海》《赛虎》《闪光的彩球》《小刺猬奏鸣曲》《泉水叮咚》《红衣少女》等。其中反映校园生活的现实题材的电影《苗苗》最令人难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儿童科幻电影获得重要发展,对此后同类型电影具有开拓意义,也为中国儿童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审美感受。这些影片充满神奇幻想、儿童情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场景设置自然朴实,并以其本土化科幻色彩赢得广大少年儿童的好评。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3)

第四个时期,就是2000年以来,儿童电影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受到电子媒介的影响,儿童电影上映很少,也只有《留守儿童》《妈妈没有走多远》和《那年,我还没有长大》等影片。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为儿童拍摄电影的制片厂,创建时间是1981年6月1日,成立之初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邓颖超同志为儿童电影制片厂题写了厂名。建厂以来,儿童电影制片厂生产了多部深受孩子们和家长喜爱的影片。同时,该厂还承担译制外国儿童影片、拍摄动画片、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广告片、录音、录像等多项业务。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从1981年到1986年虽然只拍了19部,但却有着很好的成绩。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4)

其中《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下次开船”港游记》《十四、五岁》《我的九月》《少年彭德怀》等一系列作品分别获得国内外电影节的众多奖项。《四个小伙伴》曾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和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1983年法国郎市青年观众电影节青年观众奖和1986年伊朗第16届国际教育电影节荣誉奖;《五虎将》在伊朗第17届德黑兰国际科技片电影节上获金像奖;《鸽子迷的奇遇》获1987年印度第5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金像奖;《少年彭德怀》获葡萄牙第15届菲格腊达福茨国际电影节儿童片奖。1991年,由王好为执导的《哦,香雪》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国际儿童青年中心艺术大奖,这是我国儿童片迄今为止在国际获得的最高奖。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5)

1999年,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生产任务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2005年,在第三制片公司的基础上,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如今,以生产儿童故事片为主的儿童电影制片厂,只剩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仍作为出品单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6)

1955年6月1日,原北洋时期总统黎元洪的私人戏院被改建成亚洲电影院,被天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命名为儿童影院。由于当时还没成立少年宫,因此影院两旁的配房开设了儿童阅览室、图书室、舞蹈室、故事室等等。当时许多艺术家都是这里的“常客”,无偿辅导孩子的排练。作为中国最早的儿童影院,请谁为影院题写院名呢?有人想到了郭沫若先生,于是儿童影院的一位负责人给郭老写了一封信。几天过去了,就在大家略感失望的时候,影院收到一封来自北京写着“儿童影院”的信。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6月1日)(7)

儿童影院以孩子成长为宗旨,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遗憾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这座影院被震损,1985年落地重建。新建筑为3层白色楼房,院内有花坛、喷水池和一座表现少年儿童生活的雕塑。1990年该院由市文化局定为“甲级电影院”。1994年市电影公司投资对该院进行多功能改造。竣工后于1994年12月更名为“小光明影院”。现已改为群星剧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