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真正的冷门佳片(它撑起大部分票房)
香港电影真正的冷门佳片(它撑起大部分票房)排名第6的是《警察故事4》,它是1996年的纯港片,票房为5751万港元。排名第5的是《叶问3》,它是2015年的合拍片,票房为6042万港元。排名第2的是《梅艳芳》,它是2021年的合拍片,票房为6134万港元。排名第3的是《功夫》,它是2004年的合拍片(是的,就是合拍片),票房为6127万港元。排名第4的是《少林足球》,2001年时一开始是合拍片,由周星驰和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负责内地发行,但后来因特殊原因改为了纯港片,票房为6073万港元。
很多人都将香港电影的没落归咎于合拍片的流行,认为他们因此制作受限,进而导致了整个产业的衰落,但这并非事情的真相,因为合拍片是香港电影圈选择的救命稻草。
首先,正如小编之前文章所强调的那样,合拍片大规模出现是在03年后,那时香港电影业元气大伤,从前的投资方大规模撤资,本地市场渐被西片占据,在外地市场节节败退,香港电影人因此将内地市场视为救命稻草,开始了大规模北上合拍的潮流。此后,内地成为香港电影人最注重的市场,如今批评合拍片的杜琪峰等人当年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是先有了所谓纯正港片的衰落,才有了合拍片的大规模出现,并且在过去十几年里,合拍片的票房也远远超过所谓的“纯港片”。下面,小编就用港产片票房前10 的数据论证一下,香港电影近20多年来到底是靠合拍片还是纯港片:
香港电影在当地的最高票房为《寒战2》,它是2016年的合拍片,票房为6682万港元。
排名第2的是《梅艳芳》,它是2021年的合拍片,票房为6134万港元。
排名第3的是《功夫》,它是2004年的合拍片(是的,就是合拍片),票房为6127万港元。
排名第4的是《少林足球》,2001年时一开始是合拍片,由周星驰和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负责内地发行,但后来因特殊原因改为了纯港片,票房为6073万港元。
排名第5的是《叶问3》,它是2015年的合拍片,票房为6042万港元。
排名第6的是《警察故事4》,它是1996年的纯港片,票房为5751万港元。
排名第7的是《红番区》,它是1995年的纯港片,票房为5691万港元。
排名第8的是《美人鱼》,它是2016年的合拍片,票房为5622万港元。
排名第9 的是《无间道》,它是2022年的纯港片,票房为5505万港元。
排名第10的是《赌神2》,它是1994年的纯港片,票房为5258万港元。
从前10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合拍片占据前列位置,票房明显高于纯港片,年份越近,越有优势,而纯港片的高票房都在03年以前。
而更夸张的是,纯港片常年居于香港年度总票房10%以下。到了2018年,27部纯港片加起来只有3.1%,大多亏本,同期好莱坞等西片占据80%以上,25部合拍片则占到了9.82%,大多盈利。这说明什么?说明香港人最爱看西片,其次是合拍片,第三是其他小语种片,最后才是纯港片,当地电影业主要靠合拍片维持生存。
事实上,若没有古天乐等人高频率地拍合拍片,把赚到的钱注入当地电影业,现在哪还有纯港片?基本上拍一部赔一部,除了得到豆瓣上那些小众高分,什么也不得不到。如果港片想靠豆瓣那种小众评分来作为商业开发的依据,那才真是死得更快,一个繁荣的电影市场从来不是靠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支撑的。
另外,若还要说合拍片是毒药,那大可不拍,当年既然能捧十年为金像奖最佳电影,说明这10多年、20年都“有得拣”,还可以拍想要的纯港片,那为什么还是要拍合拍片?还不是因为纯港片要亏本,不如合拍片有人看?还不是因为纯港片在海外、其他市场没有合拍片卖得好?倒是把纯港片《阖家辣》卖到其他市场赚钱啊。
最后,再重复一次:合拍片不是毒药,而是港片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