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烂片,也救不了这烂片
看不懂烂片,也救不了这烂片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但还是悄无声息地扑街了。IMDB评分6.6,豆瓣开分6.1(目测还会继续跌)。还有镶了金边的阵容:盖尔·加朵(《神奇女侠》) 艾玛·麦基(《性爱自修室》女主) 没凉之前正当红的艾米·汉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看着一脸爆款相,结果却出乎意料。
春节档之后,2月份的影院陷入沉寂。
直到《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到来。
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著作,也是阿加莎一生所有优质作品里,流传度最广的一本。
提名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肯尼思·布拉纳自导自演。
还有镶了金边的阵容:
盖尔·加朵(《神奇女侠》) 艾玛·麦基(《性爱自修室》女主) 没凉之前正当红的艾米·汉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看着一脸爆款相,结果却出乎意料。
IMDB评分6.6,豆瓣开分6.1(目测还会继续跌)。
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但还是悄无声息地扑街了。
至于小妹对它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尼罗河上有没有惨案小妹不知道,但电影院里一定有——
《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
原作自1937年11月首版以来,被一代又一代人追捧,这桩谋杀案也一再被搬上荧幕。
过去的80多年里,小说曾经被改编过两次。
第一版是1978年公映的电影。
由彼得·乌斯蒂诺夫主演,这是最为国人熟知的波洛形象;
豆瓣评分维持在8.5。
第二版是2004年电视剧,来自于《大侦探波洛》系列的一集。
虽然悬疑场面不敌前作,但胜在人物和剧情比较贴合小说,也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豆瓣稳居在8.4。
珠玉在前,创作压力和难度确实是大。
如何做出自己的风格而不被观众诟病,是导演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为了表达诚意,片方直接拿出了9000万美元的预算计划,试图让观众放心。
然而事实证明。
即便凑齐了一桌大佬,翻起车来,同样让人窒息。
影片翻车的最大症结就是:魔改太过严重。
如果你没看过原著,也没接触过之前的影视剧集,那么你可以看看,这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悬疑推理片。
但如果你是阿婆的书迷,或者是原著的终极粉丝,那你可能就要骂街了。
因为这个片子基本跟原著没太大关系了。
开场十分钟就是一场黑白色调的战争戏,让人一度怀疑走错片场。
而这顿令人费解的操作其实是为了引出主角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饰)的“前史”——
也就是他八字胡的“起源”。
波洛曾经是一名军人,还参加过一战,虽然用智慧解救了兄弟,但却被炮弹炸伤了脸。
在女友的建议下,他蓄起了胡子以遮挡脸上的伤疤。
所以呢???
紧接着切入尼罗河案件。
杰奎琳(艾玛·麦基饰)和西蒙(艾米·汉莫饰)本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两个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几个月过后,结婚的却是西蒙和杰奎琳的闺蜜琳内特(盖尔·加朵饰)。
两个人新婚燕尔,准备游尼罗河度蜜月。
没想到的是,心有不甘的杰奎琳也跟了上来,还带着手枪,显然一副要复仇的架势。
而且,同行的船上乘客有没落贵族、社会主义者、小说家、女仆、医生、财产经纪人……
他们都和琳内特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恩怨。
一场谋杀案就此拉开了序幕……
不得不说,导演可太爱给自己加戏了。
原著中波洛是一个冷静、睿智、充满亲和力的老头。
而电影中给他强行增加了一段感情戏,让他变成了一个思念已故爱人的“情圣”。
关键他的这条“前半生线”对案件的推动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还直接毁了波洛的人设,让观众觉得波洛就是一个苦大仇深、感情用事、咄咄逼人的“怒汉”。
还有关键人物琳内特,原著中她是一个目空一切、冷酷残忍、嚣张跋扈的富家千金。
她横刀夺爱,抢了闺蜜的男友,遭到周围人的仇视和嫉妒。
老版之中,在前半段加入了其他人物对于琳内特的不满。
所有角色几乎都和琳内特有过冲突,而这些也都被波洛看到过。
虽然刻意了点,但却对悬念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新版影片中却把她改成了一个无脑傻白甜,很难让人觉得凶手有合理的犯罪动机。
再就是推理环节,未免太薄弱了。
1978年的版本中,开篇便进入正题,可2022版,磨蹭了半个小时才进入游轮。
进入游轮后,又大概磨蹭了二十分钟,才发生命案。
而且在这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细节铺垫和伏笔,除了体现狗血的“三角恋”,对案情依旧没有任何帮助。
凶案发生后,推理过程也毫无惊艳之感。
要么就是观众都能反应过来的事情借由波洛的口说出来;
要么就是受审者直接说出来,根本无需深究动机。
还有,本片强行的“政治正确”,也很让人无语。
白人作家母亲变成黑人歌唱家,傲慢有钱的玛丽和随行护士被改成了一对女同性恋。
这明显就是出于功利的圆滑迎合,也看不出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如果你问,这个片子难道一点优点都没有了吗?
也不是没有。
毕竟豪掷了9000万美金,风景还是值得一看的。
像埃及的金字塔,尼罗河上的日落,都很赏心悦目。
翻拍作品,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重灾区。
尤其是翻拍已经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有比较,就难免会有伤害。
观众虽然苛刻,但这并不是翻拍扑街的借口。
事实上,相比较原创的剧本,翻拍反而是一门简单的生意。
有受众基础又有市场经验,相当于有一个“模板”可以借鉴。
所以,哪怕口碑一般,也往往因为IP赢得较大的关注。
这也是翻拍始终热门的一个原因。
观众讨厌的不是翻拍本身,而是创作者对观众和原著的不尊重。
先不说什么情怀和致敬了。
哪怕真的是恰饭,也希望创作者能够走心一点。
至少要先搞清楚观众们想要看什么,以及原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核心思想。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上层阶级的审视和讽刺;
也看不到爱情的残酷和美丽。
有的只是无病呻吟的做作、狂撒狗血的撕逼和假装深刻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