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远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幸福变迁:一个问题村走向
从偏远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幸福变迁:一个问题村走向在环内美丽乡村建设区,由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特色花果园,先后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疏菜、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在环外现代农业发展区,由村集体引导大户规模流转,打造“机械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先后发展水稻、油菜规模化基地5000余亩。截至目前,全村耕地全部流转到大户经营,山场流转规模达到8000亩,绿色产业正在向全村每一个角落延伸。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呢?村党委提出了“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这首民谣是旧黄铺村的形象写照。黄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抛荒现象严重;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的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而现在的黄铺,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
新华网合肥9月6日电(鲁玉)黄铺村是安庆市潜山县的一个丘陵村,2005年仅账面负债就多达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经过12年努力,2016年黄铺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成为潜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一个当初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问题村”,是如何变成现在经济富足、乡风和谐的“明星村”的呢?
黄铺村
“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壮大集体经济
“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这首民谣是旧黄铺村的形象写照。黄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抛荒现象严重;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的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而现在的黄铺,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泥巴岗打造成了经济林,绿色产业向全村各个角落延伸。
2005年并村时的黄铺村,集体账面负债149万元,面临着无钱办事、还要还债的窘境。在困难面前,村“两委”一班人不等不靠,抢抓了3个千亩林业基地落户黄铺的机会,村干部自己当工人,上山“清表扫障”,苦干3个月,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第一桶金”。实干让大家尝到了甜头,随后,村里通过承接土方工程、建设安置房等,还清了欠债。2008年,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启动,村“两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主动向乡镇请缨,建成标准化厂房1.4万平米,引进20多家企业,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余万元。
黄铺村航拍景观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呢?村党委提出了“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
在环内美丽乡村建设区,由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特色花果园,先后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疏菜、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在环外现代农业发展区,由村集体引导大户规模流转,打造“机械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先后发展水稻、油菜规模化基地5000余亩。截至目前,全村耕地全部流转到大户经营,山场流转规模达到8000亩,绿色产业正在向全村每一个角落延伸。
为了让拥有的资源、资产、资金和国家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推进农村“三变”上,村两委以村集体为主体、村两委成员为理事、书记为董事长、村民代表为股东、全村村民为股民的模式,于2010年申报成立了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80万元,经营管理村集体相关产业,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使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
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群众实现共赢,黄铺村利用村集体资金雇佣村民,把流转来的土地平整好再交给投资方发展农特产业。目前全村有超过1/4的劳动力在村内农林公司、家庭农场等就近就业。村民金佰亿和老伴现在在葡萄园务工,一年可以拿两万多元,而以前在田里忙活一年也只能挣3000多,“比以前好太多了。”他说。
党建“铺”就小康路
2005年,黄铺村由分属3个乡镇的3个村撤并而成。从合村之初开始,黄铺村党委十二年来一直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并邀请敢讲真话、利益相关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点评。十二年来,黄铺村“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工作都在会场上讲出来,事情都在会场上解决掉。在一次村党委扩大会议上,党小组长徐际炎提出苗木基地除草用工不合理问题,村“两委”当场表态整改,会后立即拿出了整改措施。
谈及黄铺村的党建,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回忆,合村之初黄铺村人心散、债务多、矛盾大,村干部之间也相互不认识、人心不齐,党员身份意识淡薄,决定的事往往执行不了。王绍南在2008年当选黄铺村党委书记后,和其他村党委商议决定,通过组织生活打开党员干部心结,通过“三会一课”提高凝聚力。党员之间有话当面说,有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意见统一好了才好办事。
余花屋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老书记李向东眼里,王绍南善于学习、爱总结,思路宽、有闯劲。2011年,潜山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黄铺村不在试点之列。“没项目,咱就自己干。”但是大多村民对此是有争议的,虽说政府给了48.6万元的政策资金支持,但是建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实际上最少得200万,资金还远远不够。
“剩下的150万怎么办呢?那得我们自己筹。”王绍南回忆道。村两委不断到组开会商议,给大家打气,描绘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提振信心。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村两委会议等多轮磋商,最后由村民大会决定“不等不靠,举全村之力打造余花屋美丽乡村示范点”。他们自己设计,先学后建,边建边改,不断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充分吸纳农户意见,一个尊重原貌却又美丽宜居的景点式村庄悄然成型。余花屋的成功,迅速产生辐射式的示范效应,黄铺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就此平稳拉开序幕。
多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黄铺村多措并举,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两项以上扶贫措施,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工作。
黄铺村贫困户脱贫攻坚一览表上标注着各个贫困户的帮扶措施
金融扶贫上,黄铺村依托1 1 N模式,2016年完成小额扶贫贷款2户5万元,2017年完成扶贫贷款72户360万元;光伏扶贫上,2016年黄铺村建成90KW光伏发电站一座,能解决30户每户每年3000元的稳定增收;产业扶贫上,黄铺村现有585口水塘适宜水产养殖,每个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优先承包10亩以上村集体鱼塘,也可以发展其他产业,确保每户都能享受3000元产业扶贫补助资金。
村民林斗平去年做瓦工时不幸从楼上摔了下来,做了手术,身体大不如以前,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休养,他的妻子是盲人,做不了活,但是靠着光伏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他们俩目前已经拿了7000多元的扶贫补助。借助村里的扶贫政策,他们一家在今年就有望脱贫。
村民林运华是一个单亲妈妈,多年来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被评定为贫困户,每年享受低保资金3120元。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她流转了自家承包的所有田地,走上了发展养殖产业的道路,村里和水利站两位帮扶责任人除了为她多方宣传、联系技术指导外,还为她争取了3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并通过1 1 N模式争取到5万元的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每年可以从合作社获得3000元收益。
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前些年,黄铺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如今,花园果林遍山野、家家户户住“别墅”。全村已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了1/3的自然村落,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获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最美乡村•黄铺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已成气候,中国美丽宜居村庄正在申报。
自2012年开始,黄铺村两委班子从实际出发,经过规划,重点打造沿105国道上下1.5公里范围内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的保护和水土的保持,保留古建筑、古树木。截止目前,黄铺村已建成余花屋、徐老屋、白石、团结、黄堰、贾屋、徐大屋、南塘、中心、红石共十个美丽乡村点,受益范围覆盖18个村民组612户2510人,顺利通过了省中心村、县精品村验收。
在王绍南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了幸福指数,也为休闲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创造了先机,美丽乡村可助推美丽经济的发展。
农民大舞台村民文化活动多
现在黄铺村每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都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广场,建有文化墙、宣传牌;村里还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自行车队,服装、音响、腰鼓等由村统一购置,免费使用;投资近500万元,整合各种功能,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投资170万元建成1.8米宽自行车道10公里。今年,黄铺村还计划把城市里“共享单车”的理念引入美丽乡村,让当地群众以及外来游客感受到共享单车的便利,美丽乡村的魅力。
目前,黄铺村正抢抓县级层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依托美丽乡村集群、农林观光采摘基地、世界地质公园科考点等特色资源,在乡村旅游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最美乡村·黄铺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举办桑葚采摘节、摄影大赛、美丽骑行等特色活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潜山县委书记张劲松认为,“黄铺模式”的精髓正是在于以党建为统领,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盘活起来、把经济发展起来,铺就了一条抓党建、促发展、创和谐、奔小康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