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部电影的都不年轻了,没看过这张海报
看过这部电影的都不年轻了,没看过这张海报不过在如此欢乐的气氛中,有一部电影却受到了冷落,那就是《卡罗尔》。事实上,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呼声不绝于耳,豆瓣评分高达8.3分,只是因为艺术表现隐晦和价值观追求朴素自由,与奥斯卡的调调不太合拍,所以就变得颗粒无收喽。第88届奥斯卡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场世界电影的年度盛宴里,《疯狂的麦克斯4》横扫6项技术大奖,成为拿奖拿到手软的“人生赢家”;小李子二十二年年磨一剑,凭借《荒野猎人》夺得奥斯卡影帝,中国人民朋友圈已经被这一捷报刷屏;蝌蚪五线谱介绍过的《头脑特工队》不负众望,击败《小羊肖恩》等实力选手,登顶最佳动画长片……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
片名:《卡罗尔》/《盐的代价》
片长:118分钟
类型:剧情/爱情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
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让中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海报的目的是将一部电影结晶为一幅图画,即捕捉瞬间。”
——荣格
第88届奥斯卡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场世界电影的年度盛宴里,《疯狂的麦克斯4》横扫6项技术大奖,成为拿奖拿到手软的“人生赢家”;小李子二十二年年磨一剑,凭借《荒野猎人》夺得奥斯卡影帝,中国人民朋友圈已经被这一捷报刷屏;蝌蚪五线谱介绍过的《头脑特工队》不负众望,击败《小羊肖恩》等实力选手,登顶最佳动画长片……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不过在如此欢乐的气氛中,有一部电影却受到了冷落,那就是《卡罗尔》。事实上,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呼声不绝于耳,豆瓣评分高达8.3分,只是因为艺术表现隐晦和价值观追求朴素自由,与奥斯卡的调调不太合拍,所以就变得颗粒无收喽。
大家倒是不用太过悲伤,让我们把焦点转向国内,看点好消息。豆瓣近期举办了第六届电影鑫像奖,其中有个特色单元叫“2015年度海报”,由众多网友票选去年电影里头最美的电影海报。猜猜谁是Number 1?当当当,谜底揭晓——《卡罗尔》1848票顺利夺冠。果然好的电影每一处都是精品,连海报也不例外,甚至有一些网友是首先被《卡罗尔》的电影海报吸引,才去看的电影。来看看大家的疯狂好评。
这张美版的海报乍一看简单到不行,其实内有玄机,无招胜有招。上下二分,把两位女主淹没在一群路人甲背后,暗示了真爱难寻。背景和色调透着五十年代浓浓的美帝味道,表达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主演的服装色彩、材质则体现着二个主人公之间的年龄、阶级、阅历的差别。宣传语平均散开,只有六个单词,意思是“有些人改变你的一生”,赞美长情的爱恋。整体看下来,这张海报和电影气质贴合,宛如斜阳余光,暖人心脾,极好地诠释了“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无边纯爱。
如上所说,一幅海报是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吸引多少潜在观众愿意看这部电影,而决定其成功的因素则多种多样:从构图,色彩的基本美学法则,到文字,卖点的编辑巧思……所见一切,尽是学问。
在电影问世之初,海报只是用白纸大字随便写就的最基本信息:片名、出品方和导演,再无其他。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海报问世于1890年,由法国画家朱尔斯•谢雷为短片《艺术放映》而创作。其实谢雷早就以活泼明媚的广告画闻名,被后人尊为“现代海报之父”。海报主体是位姑娘手举一张牌子,上面画着电影中的一幕。这张海报跟“产品”本身无关,甚至可以说是跑题的不及格作品。
再来看看马塞林•欧作尔在1895年所绘的一副海报。画家用大量笔墨来描绘影院里的喧闹气氛和开怀大笑的观众,却连片名都不写,导师制片方“卢米埃”被大书特书。当然,只需看一眼画面中心的银幕就该知道,这正是那部会出现在任何一本电影史第一章第一页上的——“水浇园丁”。
这张《水浇园丁》海报最早出现在法国里昂
在早期的电影海报中,什么都不写,只留个制片公司的现象很常见。演员就更没到出头的时候,片中场景才是主角,色彩和构图也遵循古典绘画法则。不过随着明星的地位日趋提高,他们在海报上也就越来越显眼了。进入20年代,男女主角和他们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过整体来说,海报依然以对电影场景的再现为主。
这一时期,胶版印刷技术的完善也彻底改变了电影海报的质感。跟传统的石板印刷术相比,这种方法虽然色彩没那么鲜艳,图像却清晰得多。于是海报也就得以实现从“手绘”到“照片”的过渡。毕竟电影公司希望观众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电影《战地之花》海报,选取经典场景,实则寓意深刻
3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期,大明星们的面孔变得空前重要,而影片场景所占比重则越来越少。很多演员会在合同里加入与海报相关的专门条款,规定自己名字的字号和位置。
黑色电影在40、50年代集中涌现,这些风格化的罪犯片在海报设计上也有共同规律可循。冷艳危险的“蛇蝎美人”一定要在视线中心,她们周围往往被不祥的深色包裹,硬汉侦探的面孔就出现在这团“迷雾”之中。这种海报历来是收藏家们的心头好。
《吉尔达》电影海报干脆把电影构图法则推向极致,画面魅力毕现
从二战后到80年代是电影海报最璀璨的时期,添彩设计师层出不穷。实际上按照惯例,电影海报上从不会出现作者的名字,因为没有人会在乎设计者是谁,而且画海报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海报的设计会由电影公司的艺术总监牵头负责,他们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提出构想,雇请画师(不止一位),一次次修改和润色,而最终决定权则在导演和制片人手中。但是,有些海报是在太出色了,与其说是商业宣传,不如说是艺术品。于是艺术家们也就逐渐从幕后到台前,接受人们的赞誉。
《凤宫劫美录》(1967)如同克里姆特的油画一般精美
70年代,电影海报开始直接使用剧照,构图也日趋固定:图画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文字则通常被固定在下方。80年代以后,剧照铺满画面成为背景的海报设计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形成模式:领衔主演的明星名字放在最上方,一句话宣传语和片名置于底部。
《沉默的羔羊》符合基本海报模式,细节设计凸显新意
PS技术的问世逐渐把传统手绘逼至边缘,在这样的情势下,海报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小。主要活跃于80年代的德鲁•斯特赞可谓“最后的海报大师”。他担纲了这一时期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几乎所有电影的海报设计。可惜进入90年代以后,即便是他也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境,只好“改行”去画漫画或者出版画集。
德鲁•斯特赞的画集作品
网络时代,不仅手绘海报消失,连海报自己都面临着生存危机。预告片、电视广告、病毒营销等视听手段远比海报直接。好在海报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并萌发出新的生命力来。
“先行海报”或“预告海报”(Teaser)就是当代电影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成功的先行海报如同画谜,引发猜想和讨论,这一特点令它们非常适合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所以现在很多电影都会在公布剧情、预告片等更具体信息之前,先放几张不明就里的还爆出来,达到造势之目的。
《大白鲨》先行海报树立标准:言简意赅,骇人听闻
虽然主流电影海报大多落入简单的明星脸堆砌和缺乏创意的构图俗套中,但可喜的是,手绘、字体设计、构图等传统海报要素并未被完全摒弃。“Mondo”等设计厂牌的崛起重新把电影海报变成一门艺术,极简主义、象征主义之类的手法开始回潮——只要这个世界还需要创意,海报就不会失去生命力。
最后再补充两个海报小知识:
1.尺寸问题:
归根结底,海报需要被印刷出来、张贴在电影院里。所以尺寸问题很重要。One Sheet是最常见和通用的海报尺寸,在1895年之前是27*40英寸(约为68.6*101.6厘米),后来改为27*41英寸。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张贴位置的需要,又衍生出3倍、6倍甚至24倍sheet来。旧时电影院还会使用尺寸更小、横幅的“lobby cards”,标准尺寸约为28*36厘米,通常八张一套,内容多为剧照或对场景的描绘,作为对海报的补充。
再后来,随着影院的排场越来越大,用于悬挂在高处的Banner、专门放在入口处的Door Panel也随之诞生,还有专供汽车站、地铁和音像店等地使用的多种规格——这些细节就是海报收藏家们该去操心的事了。
2.什么是NSS:
你相信吗?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整个好莱坞电影海报的生产和发行几乎被一家公司所包揽,那就是NSS(National Screen Service),即国家电影服务公司。具体来说,电影公司将确定好的海报设计方案送到NSS,由后者进行印刷并制作成各种规格。另一方面,电影院找到NSS设立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或分销商),购买(也可以租赁)海报等宣传印刷品。为了避免混淆,NSS为每部电影都制定了唯一的编码。
不过到了80年代,大型多厅电影院(影城)取代了个人经营的小影院。一家影城往往同时上映很多部电影,留给单个电影放置海报的空间很有限。这样一来,海报逐渐被固定为One Sheet一种尺寸,电影公司发现规格统一之后自己完全可以应付发行工作,也就不再需要专门找NSS来处理。后者失去存在意义,慢慢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