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星大阵容电影:这全明星阵容悬疑新片
全明星大阵容电影:这全明星阵容悬疑新片最近有部片说的是——不止。蔡康永后来的一段深情演说,完成逆袭。李诞和蔡康永的对决,让全网见识到表达的力量——说话之道,能操纵人心。
最新的《奇葩说》,李诞演说solo,发言成为全网爆款。
热闹。
但有多少人看完了节目?
结局,是李诞输了。
蔡康永后来的一段深情演说,完成逆袭。
李诞和蔡康永的对决,让全网见识到表达的力量——
说话之道,能操纵人心。
不止。
最近有部片说的是——
说话,能操纵一个国家。
《卢斯》
Luce
全奥斯卡阵容:
纳奥米·沃兹(《穆赫兰道》)、奥斯卡最佳女配奥克塔维亚·斯宾瑟(《水形物语》《隐藏人物》)、蒂姆·罗斯(《落水狗》)等参演。
口碑不差:
烂番茄影评人新鲜度92%。刚首映,就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提名。
但,冲击美国奥斯卡奖时却成为哑炮,包括竞争影后的纳奥米。
为啥?
说太多,说太狠。
电影中三场演讲,暴露了一个国家的隐秘心事。
家丑怎能外传。
01
感恩
开场,和谐美利坚,人人赞。
黑人男孩卢斯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表演讲。
主题——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我想让全体同学起立
利用这次机会 好好地谢谢你们
感谢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父母
谢谢你们帮助我们成为 我们想成为的人
仪态大方,谈吐亲和。
一番完美官腔后,还不忘无伤大雅地讲个段子:
希望你们能好好享受这一刻
因为明天我们就会变成让人讨厌的死小孩
卢斯是被当作榜样送上演讲台的。
因为他的出身,就是“政治正确”本身。
十岁之前,他都在非洲厄利垂亚的战区长大。后来被白人夫妇领养,在美国长大成人。
卢斯,就是一个“美国梦”活生生的证明:
美国有能力修复创伤 ,更有能力提供未来。
但,这场演讲够正能量,够主旋律,也够精英。
却也够标准、够套路、够没人味。
让人狐疑,被抹杀的一切过去,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不。
光鲜的表面下,逐渐闪露出言不由衷的影子。
契机,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用一个历史人物的口吻写一篇文章。
卢斯写得挺好。唯一的问题在于,他写的是一个泛非革命家。
他认为暴力是必要的,让被殖民者从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
威尔森老师立刻如临大敌,不仅传唤家长,还擅自搜查卢斯的储物柜,并“如愿以偿”地发现了一袋具有攻击性的非法烟花。
瞬间,优等生卢斯,沦为了潜在的暴恐分子。
这是Round 1,接下来,老师和卢斯之间的矛盾还要不断升级。
Round 2—— 老师家被人入侵破坏,更被油漆写上了侮辱性的字眼 ,这笔帐也被算在卢斯头上。
Round 3——老师指控卢斯恐吓自己,只因谈话时他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独立日(美国国庆)。
……
Final Round——老师与校长共同会面了卢斯和家长。在会上,她严厉控诉了卢斯入室破坏的行为,并控告卢斯性侵女同学。
但,就在这时,卢斯拿出了不在场证据 。那位答应作证的女同学,也不告而别。
老师完败,卢斯完胜。
然而,最有趣的一点是——
威尔森并不是一个吹毛求疵的白人,而是一个黑人女性。
这让人不断心生疑惑:
黑人何苦难为黑人?
《卢斯》因此,和《逃出绝命镇》这种传统反应种族矛盾的电影区分开来。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白人压迫、歧视黑人的故事。
但它说的,要比简单的“压迫”和“歧视”还要更多。
第一场演讲是失败的。
因为它缺乏信任的基础,这种信任不仅仅缺少在白人与黑人之间,更隐蔽地藏在黑人与黑人之间。
后者更让人心惊肉跳。
02
辩解
在师长无端施加的怀疑和压力之下,卢斯准备了他的第二次演讲。
这一次,没有观众。
彩排时,面对满场空座椅,他胸中激愤,流下泪来。
卢斯成为“受害者”,那么他的演说就一定是控诉?
目的一定是要煽情、感化“听众”吗?
不是,电影吊诡的地方正在这儿。
受害者与施害者的身影暧昧地重叠在一起。
刚开场,镜头拍到有人把炸药放进卢斯的储物柜。
但只拍到手,没拍到脸。到最后,没人知道这个人是谁。
后来,镜头两次捕捉到卢斯给一个人发信息,名字叫,跑步者D。
这个D的身份,也一直没说明白过。
更有一条亚裔女友的线。
她是否被性侵,卢斯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也从未被解答。
这些空隙叠加在一起,逐渐允许着一种全新的可能——
不是老师冤枉学生。
卢斯才是幕后主使。
导演一直没说破,也从没安排卢斯做什么坦白。但就有一些蛛丝马迹,诱导你去思考,让你去猜测。
比如,老师有一个妹妹,刚刚从精神病院出院 ,来到她的学校闹出丑闻。
丑闻一起,满城风语。
表面上看,除了卢斯在超市偶遇过老师和她妹妹,这整件事都好像与他无关。
但二刷之后,Sir发现,事件前后埋着几个有趣的细节:
与父母对峙,知道老师在怀疑自己之后,卢斯打开了FaceBook,在老师的亲友栏看到了唯一一个名字——罗斯·玛丽(老师的妹妹)。
找老师谈话前,他无意间听到她和妹妹的通话,提到妹妹的病史。
妹妹发疯当天,老师在课堂上被突然叫走。那节课最后一个进教室的迟到的学生,就是卢斯。
夹杂在日常事件中,这些细节并不起眼。但串联起来,就让一种可能浮出水面——
卢斯利用老师的家庭关系,刺激她妹妹来学校闹事。
更加让人玩味的是,卢斯把记录现场的小视频播给自己的父母看。
父亲当即表示,这老师就是个冷血的神经病,我之前不应该怀疑你。
父亲走开了,卢斯咧开大白牙,露出笑容。
是孩子受到父母肯定后的开怀大笑。
但又像运筹帷幄后,得胜的微笑。
注意,这场戏还有一段看似累赘的留白——
父亲走开,小视频还没结束。镜头记录到卢斯从大厅离开,走进楼道。
他表情凝重,眉头微皱,似乎心事重重,和他那些看了热闹兴奋不已的同学截然不同。
看着这一幕,母亲艾米沉默了。
她没有像丈夫一样交出信任。皱起的眉头和下垂的嘴角表达的不只是悲伤。
更是困惑。
她开始逐渐搞不清真相,逐渐不认识自己一手“拯救”,辛苦养大的儿子了。
电影学学者安德烈·巴赞曾说过:
简略是现实的缺笔,或更确切些说,是我们对现实认识中的空白。因为认识的本性就有局限。
用了这么多伏笔和暗示,空隙与留白,《卢斯》不仅仅是想要在“黑吃黑”中搞反转,让指控从黑人老师转向学生。
悲情的第二次演说,没那么简单。
要搅浑这水,让你看见,所有人都身处其中。
还没人有能力看清这现实。
03
讽刺
具有煽动性的演讲者,能把同一个命题翻陈出新。
比如,题面给卢斯的是,感恩。
第一次他确实如此理解。
但是经历过辩解表演秀的前前后后之后,他就像《奇葩说》里的黄执中。
扪心自问,这道题真的是在讲感恩吗?
不。
它在讲分化。
一部分感恩的黑人背后必定有一部分无声饮泣的同类,等次而下。
都是黑人,但他们黑得不同。
第一种黑人:德尚。
黑得彻底。
他是卢斯的黑人同学。被老师发现藏毒而被取消奖学金、开除校队。
看看卢斯和德尚的对话。
德尚问,为什么他们选择你而牺牲我呢?然后自答:
那是因为他们想让你赢
否则所有他们在你身上塑造的好形象 你这个活招牌
就没用了
一个团队至少得留一个奥巴马 是吧?
粗野贫穷还吸毒的德尚认为,自己是渣,是烂泥,为的就是捧出卢斯这样的美国之花。后者很“好”,很“白”,对标目标是奥巴马。
第二种黑人:威尔森老师。
自以为的精英白。
她是主流价值的捍卫者,她布置作文,想要让学生“跳脱思维的禁锢”。
但其实,她是最被禁锢的一个。
上课时,她讲种族歧视的历史,白人和黑人学生都走神了。对于白人女生,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对黑人男生严加斥责:
记住 对她而言
这个知识可能可有可无 但对你来说
这可能是攸关生死的
所以你最好认真对待这些资料
因为你以后一定用得上 米克斯先生
在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之前,她率先给他们贴上了种族的标签,预设了一场尖锐的种族战争。
更典型的,是她对待自己亲妹妹罗斯的态度。
当患病的妹妹来学校闹事、在众目睽睽下脱衣,最后被电击带走,威尔森是什么反应?
她全程保持着安全距离。无论事态发展到哪一步,都不曾上前肢体触碰。
仿佛害怕这种癫狂会传染。
双手举在胸前。
既是制止,又是抗拒。
对闹剧的抗拒,对自己失态的妹妹的抗拒。
对于这种疯狂的“黑人性”的抗拒。
如同妹妹点明的,她渴望与这样的血缘进行切割。
我可是你的黑人妹妹
我身上流着和你一样的血
我们跟这群白人不同
她反复机械地说:冷静一点,放松,冷静一点。不顾自己发狂的妹妹早已听不懂。
其实这句话更是说给自己,说给自己努力营造的完美无瑕冷静自持个人形象。
已经岌岌可危。
她知道,下一个被排斥出队的,可能就是自己。
第三种黑人:卢斯。
是惨白里泛起黑色的血点,是叛逆者的复仇。
他早就觉察到,他的自我价值,来源于主流社会的一场“利用”。
卢斯:我可是学校的活招牌 黑人小孩克服悲惨的过去
美国梦的活广告 之类的废话
因为某人活成了刻板印象里的样子而惩罚他
和他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而奖励他 这两者有区别吗?
父亲:后者是有好处的
卢斯:你所谓的好处是什么
在我看来 不过是多了无谓的责任罢了
黑人养子不再发射“感恩的心”,而冷静地剖析拯救背后的伪善。
简直是“忘恩负义”。他的白人父亲不能不勃然大怒,回头就和妻子抱怨:
我们的朋友们都不明白
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生一个自己的孩子
所以当他们远离我们
做着正常人该做的事的时候
我们却拼死拼活地给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生
可代价却是牺牲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以假装这个决定并没有让我们失去什么的行为 太荒谬了
-我没有假装
-你明明就有 艾米
但其实他越抱怨,越证明卢斯的认知是正确的。
这对白人夫妻,愿意投资十年的时间与精力,去拯救一个素昧平生的非洲难民小男孩。
但当发现这个故事不会如他们所愿,变成一个光辉的美国梦以及人性之善的例证时,他们的耐心和爱就会瞬间被耗尽,瓦解成怨怼与悔恨。
于是卢斯的布局,对于威尔森的复仇,其实是对施加在他身上的那些沉重的价值判断的反抗。
——他不想要再做一个“感动美国十大孝子”。不想拼尽全力去做道德模范。不想所有“异常行为”,都要被评估监控。
但,最发人深省的,还是《卢斯》的结局。
这不是一个爽文结局。
因为威尔森老师从来不是这场战役的始作俑者。
当威尔森被免职,他来到她家探访,质问“为什么你非得要求每个人很完美,才能得到认可”。
威尔森最终击碎了他:
孩子 这就是我们的命
这不仅仅关乎于你 也不仅仅关乎于我
美国把你囚禁在了一个箱子里
那里面很狭窄 很脏 你根本就动不了
不管你喜不喜欢 我们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但你只能屈身其中
只有那么一点光亮可以照进箱子里 卢斯
一些人能触碰到 一些人不能
老师看问题,还是比学生更老道。
卢斯以为,自己反抗的是老师,或者更大点说,是学校。
但威尔森直接点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整个美国。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卢斯》在卡司强大口碑出众的同时,频频遇冷。
因为它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与其说是一个“美国故事”,不如说是“反·美国故事”。
在讴歌的温情背后,它指出伪善。
在无边的自由背后,它看见束缚。
在慷慨的奉献背后,它表现斤斤计较、事后清算。
当卢斯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时,校领导感慨:
谁知道怎么才能克隆他?
而他显露出错误的端倪时,老师的第一反应是:
他的形象对这间学校异常重要
他绝对不可以搞砸
他首先是一个克隆的原型体,一部学校的宣传片。
唯独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威尔森所说的“箱子”,无往不在。
并且被爱包装,被善点缀。
最“成功”“精彩”的第三次演讲开始了。
“敌人”威尔森已经被赶走,卢斯再次正式登台,念着彩排时同样的稿子。
只是这一次,他的情绪丰富而克制,上翘的嘴角透露着嘲讽的情绪,眼里的一点闪光,又表达着自己的痛苦与愤懑:
我来到美国 进入这所学校
并且找到了自我
我第一次和妈妈见面的时候 她甚至都叫不对我的名字
她试了很多次 想要把每个音节的重音都读对
结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我的爸爸提议 给我重新取一个名字
于是他们选择了“卢斯”这个名字 代表着光明
多么讽刺。
找到自我的代价,是失去自我。
获得方便易读的新名字的代价,是失去自己的真名。
直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或许根本没有被任何人记住。
只剩下被赐予的“卢斯”,一个光明的符号。
走出“美国梦”的骗局,在更大的人生命题里: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登台作秀,可人人又在自己的困境里是演讲家:
你一定记得某个午夜梦回,辗转反侧的时刻,内心独白:
镜子里的这个人是谁?
我?
快乐吗,痛苦吗?
我要什么?
最好的演讲,是对自己说,真实又残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