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意大利经典的电影,他是意大利电影的翘楚
一部意大利经典的电影,他是意大利电影的翘楚年过花甲之后,大师对青春的表达却愈发浓烈。2003年的《戏梦巴黎》更如贝托鲁奇的个人青春日记,革命与欲望间的水火交融更可看成导演40年生涯之总结;如果说《末代皇帝》是对传奇的撰述,那么《戏梦巴黎》则意在营造现实和虚幻交织共生的影像幻觉,在甜蜜和苦涩中完成对青春史诗的歌颂,在颓废和华丽中谱写出别致的浪漫篇章。东方三部曲以《末代皇帝》开篇、以《小活佛》结尾,沉浸于东方美学的大导演亦在多样文化的锤炼中洗尽铅华,在把视线转回欧洲本土。三年后的《偷香》则完全摆脱了贝托鲁奇过往电影中沉重深邃的基调,俏皮可爱且青春感十足,明媚清新的布景则瞬间把观众带回情欲的源头,加上主角丽芙.泰勒的少女气息牵引下,电影的每一帧都别致淡雅、馥郁芬芳。70年代的创作风格亦影响了后来的贝托鲁奇,反而随着对电影感的与日俱增,贝托鲁奇在后续的作品中展现出愈发纯熟和精巧的功底;而他对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辩思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也被
11月26日,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多.贝托鲁奇走完了他77年的传奇一生;作为享誉世界的电影宗匠,贝托鲁奇用细腻的笔触以及宏大的格局谱写了一幅独特的世界电影灵性地图;在大师掌镜的每部作品中,人物感情丰富且饱满,而角色困顿的欲望正如全片之火种,推动电影绽放出惊世骇俗的火花。
自贝托鲁奇1962年执掌导筒开始,半个世纪的20部电影长片中,其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人咋舌:既有涉及历史更迭和社会变革的《1900》,既有揭露人性欲望的《巴黎最后的探戈》;既有情窦初开的少女芬芳,又有身不由己的末代君皇。贝托鲁奇对电影求深求精,且在不同风格中游走切换、拿捏得当;而对东方佛学和异域文化的探究,更见导演如顽童般的纯粹匠心。
在1962年的处女作《死神》中,年轻的贝托鲁奇在前辈帕索里尼的提携下一步入室,20岁过盛的电影才华亦在这部文学改编的作品中充分施展;包括对镜头的调度、对节奏的掌控,甚至后来作品中人镜合一的独特手笔,皆可《死神》中初寻端倪。在战后意大利新电影阵列图中《死神》并不算出彩的一部,但充分的资源皆为贝托鲁奇所用,也为后续的大师养成打下了基础。
在意大利本土的影像构建中,贝托鲁奇更愿意去剖析战争年代的个体命运,这在《随波逐流的人》和《1900》两部代表作中体现得最为恰当。革命浪潮和社会激荡下,个体的处境更如社会变迁中无法自控的尘埃,时代的使命和个人自我表达的强烈冲突,进一步深化了电影的整体悲剧力量。无论是《随波逐流的人》中的另类法西斯成员马塞洛,亦或《1900》中卧轨的少年;在他们诞生于影像中的那一天起,便被不可避免地被群体力量所裹挟。而自我意志的表达、抗争和焦灼,更引来了群体黑洞的吞噬和毁灭。
70年代的创作风格亦影响了后来的贝托鲁奇,反而随着对电影感的与日俱增,贝托鲁奇在后续的作品中展现出愈发纯熟和精巧的功底;而他对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辩思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也被传导至后来的鸿篇巨制《末代皇帝》中;同样,在电影技法上的精妙绝伦则进一步深化了《末代皇帝》的寓意,并让这部电影色香味俱全,且由内而外皆达到了贝托鲁奇生涯创作的巅峰。
《末代皇帝》无疑是东西方电影集大成之作,而贝托鲁奇对人性和角色心理的把控亦弥除了东西方的隔阂,达到了人性之共通。主角溥仪更如被时间禁锢一生的囚徒,在年幼时登基便四面围堵他的紫禁城墙,如影随形伴随了他辛酸的一生;溥仪长成后,个体自我意志在社会机器面前一次次被打败和羞辱,当溥仪颠簸流离一生回到金銮殿那一刻,我们发现时间早已给他的生命种下了不可逆转的轮回。
或许大师的功底之强更在于对宏观和微观间分寸的拿捏,即便恢弘壮丽如《末代皇帝》,贝托鲁奇皆可抓住每一个角色当细腻的心理动态,并以蒙太奇的手法演示。《末代皇帝》完美宣告了贝托鲁奇前半生导演生涯的完结,而在他影像中极尽所能阐释命运不堪后,90年代的作品却更偏向于空灵和神秘;此时贝托鲁奇更在意每个人物间的欲望表达,在内心间灵性与人性的交织亦成为了他后续电影探究的核心。无论是《遮蔽的天空》还是《小活佛》,贝托鲁奇更愿意花时间专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的爱恨纠葛,《遮蔽的天空》在延续了早期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情爱探索的轨迹后,更赋予了作品原始的神秘感;且神秘感在宗教电影《小活佛》中更达到了巅峰。
东方三部曲以《末代皇帝》开篇、以《小活佛》结尾,沉浸于东方美学的大导演亦在多样文化的锤炼中洗尽铅华,在把视线转回欧洲本土。三年后的《偷香》则完全摆脱了贝托鲁奇过往电影中沉重深邃的基调,俏皮可爱且青春感十足,明媚清新的布景则瞬间把观众带回情欲的源头,加上主角丽芙.泰勒的少女气息牵引下,电影的每一帧都别致淡雅、馥郁芬芳。
年过花甲之后,大师对青春的表达却愈发浓烈。2003年的《戏梦巴黎》更如贝托鲁奇的个人青春日记,革命与欲望间的水火交融更可看成导演40年生涯之总结;如果说《末代皇帝》是对传奇的撰述,那么《戏梦巴黎》则意在营造现实和虚幻交织共生的影像幻觉,在甜蜜和苦涩中完成对青春史诗的歌颂,在颓废和华丽中谱写出别致的浪漫篇章。
从影50年以来,贝托鲁奇对人性欲望的挖掘和探索从未停止过。在时代的洪流中爱和生存的悲剧力量亦成为他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时代群体和个人的表达的辩思,更让贝托鲁奇自立宗派、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