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如何弄效果图,这些设计工作室决定不再错过小红书
小红书如何弄效果图,这些设计工作室决定不再错过小红书多为一些日常及部分设计作品。只能说自我反馈还不错,毕竟是一个让我们感受轻松,但又能让大众看到的平台。确实也可以认识一些新朋友。您觉得和其他国内外平台(比如微博、公众号、Behance、Instagram等)相比,小红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现在工作室主要会在小红书上分享哪些内容,得到的反馈如何?像微博,公众号工作室也都有在运营。就我们而言,发布的内容也会根据平台特性稍有不同。微博主要以设计分享为主,公众号多为工作室活动宣发。都略显正式和严肃。在使用小红书初期,我们就希望这里是更为自由,松弛,非严肃内容的发布场地,更日常化。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发布了很多工作室更随意的照片,未完成的设计,打样中的设计等等,也有很多是与设计无关的。比如工作室的小动物,收到的新书,工作室伙伴们做的下午茶一类的。在这里的发布,可能让我们更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无独有偶,类似的话语这两年不止一次地从设计朋友那里听到和看到。当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为小红薯,入驻小红书,red book,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神奇的红色软件了。
打出“设计”词条,在小红书上有超过2840w 篇笔记,加上前段时间behance被墙上加墙引起的一场风波,设计师族群又一次在小红书上壮大,完成了从“被分享者”到“分享者”的身份转换。这期我们就邀请了4个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围绕这个现象与话题一起来聊一聊。
工作室在什么时间与契机下决定入驻小红书?
2021年5月发了第一篇小红书。是在上海参加野餐艺术节的时候。之前也打算入驻,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正好是2021年的第一场活动,就来了。
现在工作室主要会在小红书上分享哪些内容,得到的反馈如何?
像微博,公众号工作室也都有在运营。就我们而言,发布的内容也会根据平台特性稍有不同。微博主要以设计分享为主,公众号多为工作室活动宣发。都略显正式和严肃。在使用小红书初期,我们就希望这里是更为自由,松弛,非严肃内容的发布场地,更日常化。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发布了很多工作室更随意的照片,未完成的设计,打样中的设计等等,也有很多是与设计无关的。比如工作室的小动物,收到的新书,工作室伙伴们做的下午茶一类的。在这里的发布,可能让我们更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您觉得和其他国内外平台(比如微博、公众号、Behance、Instagram等)相比,小红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多为一些日常及部分设计作品。只能说自我反馈还不错,毕竟是一个让我们感受轻松,但又能让大众看到的平台。确实也可以认识一些新朋友。
您平时自己有刷小红书的习惯吗?什么样的内容您比较感兴趣?
有。会关注很多家居家具新材料类的。也是由于小红书的特性,觉得很多非严肃的很个人的分享是挺有意思的。
您会去观察与研究内容的数据吗?比如哪些内容大家更喜欢?
没特意研究过。这应该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了,目前我们可能还缺少一些“流量”的sense吧。
最后,您觉得设计工作室运营小红书有天然的优势或者要补的短板吗?
设计呈现本身就是比较视觉的,会有一些直接的吸引力,或许这是一个优势吧。
工作室在什么时间与契机下决定入驻小红书?
一个月前注册的账号。
去年开始陆续有同事在小红书上发现我们的作品被转载,发现小红书在设计学习领域的普及度远超我的想象,加上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经营过任何自媒体,让大家了解L3branding的渠道很窄,小红书刚好是集图、文、视频于一体,就想说要不做一个更立体的作品集吧。
现在工作室主要会在小红书上分享哪些内容,得到的反馈如何?
因为刚刚开始目前我们只分享了过往案例的图片,偶尔会发一些观点性的总结,也正在制作更深度的案例解析,这样的案例一定是策略性强的或者很复杂的全案。
之前还发了几篇十几年前鲜有人知的案例,没想到也收到不错的反馈。总之就是会分享和展示L3除了视觉外在更多维度的经验和观点。
您觉得和其他国内外平台(比如微博、公众号、Behance、Instagram等)相比,小红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其他媒体我们都没做过,感觉那些更偏官方宣传平台,小红书更偏工具,粘度和精准度更强。
您平时自己有刷小红书的习惯吗?什么样的内容您比较感兴趣?
因为做了小红书之后才开始刷,作为工具来看还是偏小众艺术类的比较感兴趣。
您会去观察与研究内容的数据吗?比如哪些内容大家更喜欢?
会看,目前还在摸索,应该是看起来就有点酷的,不那么商业的案例更容易被当作灵感图被收藏。目前反而一些实战和策略性强的商业案例的反响不如预期。
最后,您觉得设计工作室运营小红书有天然的优势或者要补的短板吗?
天然的优势就是图美吧,设计师族群开始在小红书上壮大,自然流量都不小。短板可能也是因为图太美,有偶像包袱,我看比较火的号都是谈论很接地气的话题的。
工作室在什么时间与契机下决定入驻小红书?
每一个签单的淡季都是我们决心好好运营自己品牌的旺盛期。小红书就是在这个时间和契机下入驻的。
现在工作室主要会在小红书上分享哪些内容,得到的反馈如何?
目前主要是浅浅地分享一些过往作品,没有做特别的规划。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红书的平台活跃度。因此正在规划在这里持续发声的细则。
您觉得和其他国内外平台(比如微博、公众号、Behance、Instagram等)相比,小红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每个平台都有侧重和优势。如果我想具体剖析项目思考,与设计师或者品牌方深度交流,Behance和公众号是个好媒介。Instagram与微博则在垂直沟通中更侧重实效性。
这几个平台在我看来都更偏向行业内的对话。小红书更像现实世界中,我们真真切切在面对的真实市场。小红书的声音很嘈杂。但现实世界的声音就是嘈杂的。我们的作品在这里更像其投入市场后要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只是专业人士的观看角度,赞誉和批评,还有不同社会背景和经验的人群带来的不同维度的关注点。
同一个项目,我们输出自己的笔记和观念,也同样在面对使用者的笔记和反馈。设计好不好用,不是我们的一家之言,更是使用者的真实记录。他们的关注点,可能是我们下一次项目的注意点。这是我最喜欢这个平台的地方。
您平时自己有刷小红书的习惯吗?什么样的内容您比较感兴趣?
有的。近一年几乎每天都会打开看一下。我很少在小红书上主动浏览纯平面视觉的笔记,除非是系统推送。我们更喜欢在小红书关注以下3个维度。
一是各类材料或者工艺商,物料制作工厂的笔记。我们通过这些笔记看正在流行或者刚兴起的落地形式。这类信息在小红书上能比较密集和便捷的收集到。二是消费者笔记。有一些在Behance或者ins上关注到的国内项目或者我们自己完成的项目,我会进行关键词搜索,想看看跳出设计师的视角,在落地后被消费者真实关注和讨论的是什么方面的体验感。三是各类探店。这部分的内容很接地气,也是生活本身。是我们设计的包装,产品,或者VI视觉将要置入的大环境。我们想保持在对这个环境的感受里。
您会去观察与研究内容的数据吗?比如哪些内容大家更喜欢?
我们的小红书建设正在日程中,现在的笔记数量还很微薄,因此没有过多的数据可以观察。但我们已经在有意识留意供应商,工厂以及消费大众笔记下面的评论了。之前有提到我们觉得小红书更像一个现实世界的线上版本,里面人群广泛,意见众多,声音嘈杂。她很鲜活,所以也很难归纳出哪些内容大家更喜欢。好像什么内容都有一群人在喜欢。这一点和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是一样的。
最后,您觉得设计工作室运营小红书有天然的优势或者要补的短板吗?
设计工作室很擅长以视觉作为方法去和更广泛的人群进行沟通。而小红书的界面模式就是为图片服务的,因此设计工作室有天然的技术优势。在小红书,每个设计工作室都在发布笔记的同时,变成了自己的品牌方。
身份转换是需要花时间适应和学习的。刚开始可能会少一些优秀品牌方必备的品牌长期运营思维。或者说这种思维能力是有的,但是意识性还不够。没有真正充分意识到这种运营思维对工作室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被工作中的其他事情一再耽搁了进程。
工作室在什么时间与契机下决定入驻小红书?
就是当前传播环境一个必然选择,设计公司总要想办法消除信息不对称。
现在工作室主要会在小红书上分享哪些内容,得到的反馈如何?
主要就是案例作品的第一手分享,没有花什么精力。反馈和作品质量大致上成正比。
您觉得和其他国内外平台(比如微博、公众号、Behance、Instagram等)相比,小红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早期的定位和用户沉淀决定了小红书的内容池相对质量高一些,并且据我所知,平台对于内容的把控引导也是不遗余力的,这样信息流相对也就更纯净。
相比ins,感觉会更多知识内容分享,基本上已经是中产生活百事通的存在了。
您平时自己有刷小红书的习惯吗?什么样的内容您比较感兴趣?
都挺爱看,家居,旅行,时尚,设计,美女
您会去观察与研究内容的数据吗?比如哪些内容大家更喜欢?
没有系统的研究,全凭职业经验做观察。
最后,您觉得设计工作室运营小红书有天然的优势或者要补的短板吗?
天然优势当然是审美,但好看的东西太多,做内容又比较占用精力。
想清楚要在平台获得什么,就能更好的做出决策。
好啦,看了这么多,大家可以先打开red book疯狂关注一波这些工作室。在这次小组对话的交叉回答里,其实有很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点。
*文章中平台数据统计截止至 2022.10.17
最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运营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如果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给点动力,加点策略,尽快做起来吧!
(Btw,设计青年也有自己的小红书喔~
TW
编辑 | Sihan
视觉 | Wyj
统筹 | 设计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