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及其建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需防六倾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及其建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需防六倾向)因此,在生涯规划制定时,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环境、职业特点的了解和分析,加强对个体与目标职业之间关系的认知,分析主观努力与现实可能,了解机会因素和制约因素,做到知己知彼,防止产生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现象。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多个职业领域加以探索,形成丰富的职业认知,扩大职业选择范围,防止职业选择中由于“认知缺位”出现“坐井观天”或“先入为主”现象。三要引导学生了解“人职匹配”的互动规律,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职责、胜任资质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安排,防止规划制定中“闭门造车”现象。四要引导学生对规划进行动态修正。毕竟生涯发展规划中个体主观愿望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外部因素很多、变化较快,人职匹配的过程也并不完全由个体主观努力决定,客观条件的变化往往不是提供机遇就是带来挑战,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修正,使个体的主观努力更加符合客观实

三、需防过早的定位倾向

过早的定位倾向是指过早强调或看中职业发展中的层级目标,而忽视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领域的探索和选择。60%~70%的规划作品对职业及其方向的探索仅仅一掠而过,而为职业层级的取得所做的安排却显得浓墨重彩、较为急切,这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形成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规划制定者将职业发展的层级追求放在优于方向选择的地位,使“职业定向”与“职业定位”二者的关系发生混淆和颠倒。

任何职业的发展定位都是建立在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合适领域基础之上的,任何离开对职业方向深入研究和慎重选择的职位定位都是缺少根基的“空中楼阁”。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职业定向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和职业人格,取决于对未来职业及其环境的积极探索和科学分析,取决于人才资源供求关系的正确把握,自我掌控程度较高。而职业定位不仅取决于个人愿望和努力,而且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个人主观努力与层级目标并非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机遇、选任机制等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相对于职业定向而言,自我掌控程度较低。当然,职业方向确定之后,职业定位具有激励大学生追求高层次人生的积极作用,职业定位诉求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职业发展定位上,单纯技术层面的定位要比社会层面、管理层面的定位容易实现,路径较为简捷,而社会层面和管理层面的路径要复杂、艰难,不确定性较大。“定向引导”先行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的深入探索和系统认识,从而理解职业、热爱职业、专注职业;有利于引领学生的前瞻意识,促进更多的学生在机遇面前成为“有准备的人”。而过早的“定位引导”则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职业发展上的升迁欲望和浮躁心态,或将就业期望值、发展期望值放在非理性的层面。一旦职业目标不能实现,极易造成“一蹶不振”,使学生心理受挫,产生悲观、失望等诸多负面心理情绪。

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一要指导学生分清职业方向与职务层级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先后位置,认识职业方向的基础性和优先性,将职业探索的重点放在研判相关职业内涵、社会需求、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连的职业兴趣、个性优势等方面,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防止“方向不清干劲大,职业不明眼界高”的现象。二要指导学生把握职务、职称等层级晋升的要素和规律,对主要通过主观努力便能取得目标职业职位资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历练应作前置性、针对性安排,比如相关证书的取得、论文的发表、技能的考级等。三要指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品质的提升,在强化竞争意识的同时注重心理调谐,强化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抗挫能力等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及其建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需防六倾向)(1)

四、需防过强的主观倾向

过强的主观倾向是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个体的主观愿望决定,忽视客观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可能性、可行性的倾向。生涯规划中的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职业环境因素的客观存在、发展变化以及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发展目标和规划安排上主观色彩较浓,似乎“主观”尽努力了,“客观”就会接纳。约90%以上的规划设计者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情况。形成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缺乏对职业的系统了解和必要的社会实践,过于依赖个体对相关职业的某种印象甚至想象,或完全凭借个体的主观喜好,跟着感觉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对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现实可能性选择职业发展目标,勾画职业发展路径,作出针对性学习、拓展、培训等安排,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尽管个体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人的行动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但主观的积极性与行动的客观效果,并非是充要条件与必然后果的关系。只有当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连接、相符合时,才能显示其决定性意义。过强的主观倾向必将导致脱离客观现实、脱离职业发展规律以及职业目标落空等问题的发生。

因此,在生涯规划制定时,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环境、职业特点的了解和分析,加强对个体与目标职业之间关系的认知,分析主观努力与现实可能,了解机会因素和制约因素,做到知己知彼,防止产生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现象。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多个职业领域加以探索,形成丰富的职业认知,扩大职业选择范围,防止职业选择中由于“认知缺位”出现“坐井观天”或“先入为主”现象。三要引导学生了解“人职匹配”的互动规律,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职责、胜任资质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安排,防止规划制定中“闭门造车”现象。四要引导学生对规划进行动态修正。毕竟生涯发展规划中个体主观愿望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外部因素很多、变化较快,人职匹配的过程也并不完全由个体主观努力决定,客观条件的变化往往不是提供机遇就是带来挑战,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修正,使个体的主观努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防止规划执行中的“刻舟求剑”现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