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的自我修养故事(孔子的职场艺术)

孔子的自我修养故事(孔子的职场艺术)所以,就掌握理论而言,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去悟。学了悟懂了,才是自己的,才能变成智慧。再如读《孙子兵法》。古今中外读过这么书的人,可谓数不胜数,但学会的人不多。学会的人虽然不多,但我们不能说孙子没有把真本事写出来。弟子会怀疑孔子,其实不难理解。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就技术、技艺等东西而言,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坦白说真的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这种怀疑,套到理念、理论上而言,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就理念(理论)而言,只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就如孔子叫人做事要谨慎,要勤奋,但真要做到谨慎、勤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

第一则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评述】

有个别弟子认为孔子没有把本事全部教给学生。

孔子听了这件事就说:我没有啊!我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全部依着道理说的、做的。

弟子会怀疑孔子,其实不难理解。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就技术、技艺等东西而言,如果没有专利保护,坦白说真的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这种怀疑,套到理念、理论上而言,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就理念(理论)而言,只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就如孔子叫人做事要谨慎,要勤奋,但真要做到谨慎、勤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

再如读《孙子兵法》。古今中外读过这么书的人,可谓数不胜数,但学会的人不多。学会的人虽然不多,但我们不能说孙子没有把真本事写出来。

所以,就掌握理论而言,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学去悟。学了悟懂了,才是自己的,才能变成智慧。

孔子的自我修养故事(孔子的职场艺术)(1)

第二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评述】

文,典籍文献,诗书六艺等。行,行良知之事。忠,尽心尽力为忠。信,待物以实为信。

孔子如何教学生?如何为学生开启寻找智慧?

答:文,行,忠,信。

一、文

教学生没有比站在前人(先贤)的肩膀上前行更好的方法了。人如果一味想自学自创,可以说愚不可及。

就如学数学,作为后人,如果不汲取前人的知识,总想自己发明出一个新的理论,绝对是愚不可及!

再如企业培训。企业培训最重要的培训不是教一些有的没有的新想法,而是教员工企业已有的、好的工作方式。

二、行

学了就会有所得,有所得了就要按照所得的内容去行动。没有行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想法。这就像有人说我知道要勤奋,但就是做不到。对于这种认识,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差别?所以,有想法必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没有行动的想法就说错误的想法。同理,没有想法的行动,也是错误的行动。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这一认识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用。就如,如何看懂这个人的方案对不对?好不好?首先,先看他有没有目标(想法、战略);其次,看有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最后,看知行是不是合一。如果,这三点有任何一点不符合,就可以看出这个方案不是好方案。

三、忠

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晓得了,也做了,就会出现是否尽心?是否努力?是否敷衍了事?如果是,一切也只是一个假的,也只是一个“伪君子”而已!

四、信

什么是信?实打实的好的成绩是信。

成绩是什么?

成绩(实践)是检验“知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的唯一标准。做不出成绩的努力或者理念,就是错误的行动和理念,就是“无信”。所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一个想法好不好,一个行动对不对,最终要看的是成绩,是绩效。

孔子的自我修养故事(孔子的职场艺术)(2)

第三则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评述】

圣人,道德完人。君子,才德兼备,乐意做好事,成就高,又很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善人,乐意做好事,但由于能力所限,影响力不足的人。恒者,苦苦坚持做好事的人。

孔子说:想做圣人,先做君子;想做君子,先做善人;想做善人,先做恒者;想做恒者,先求量变(不想做,也要逼着自己做,做多了,自然也就习惯了,这就是量变)。

孔子这一段话与毛主席说的:“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意思。说的是:成就,靠的是积累堆积起来的。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以说任何看不起做一件一件对的大事、小事的人,都不可能成功。

所以,有远大理想的人、企业、国家,要保持战略定力,要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工作,不要想着一步就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任何事物,如果成就来的太快,就意味着基础薄弱,很容易一夜垮塌。我们为什么反对“揠苗助长”,就说因为来的太快,是假的。这就像经营企业,如果过度扩张,就意味着管理不善,就意味着离倒闭不远!至于做强做大更是不可能。“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积累

孔子的自我修养故事(孔子的职场艺术)(3)

第四则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评述】

钓,钓鱼。

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以看出孔子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人类再向自然索取食物的时候,也要保证食物的生长与增长。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孔子认为要以良知之心待之。说白了就是:人、事、物都要用良知之心待之、处之!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独立存在。

这就好比企业老板,眼里不能只有自己,还要有消费者、员工、高管、社会、国家、产品、文化等等。只有把这各种关系梳理好了,企业才能做强做大。而要处理好这各种关系,就必须以良知处理。就拿员工薪资来说,给多了,不利于企业壮大,给少了,留不下人才。所以企业发展必须找到这个合理点。而要找到这个合理点,除了要体谅员工对于薪资的需求,还要关注企业发展的心。而这种体谅和关注,就是人的良知。当人有了这种体谅和关心,人自然能由表及里,找到这个合理点,找到具体可行的方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