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什么岛旅游最佳(去象山无人岛守护)
象山什么岛旅游最佳(去象山无人岛守护)直到2000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才在福建外海的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很久以来,人类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机会太少——1861年,第一件标本采集于印尼;1937年,最后一件标本采集于中国青岛;此后63年,中华凤头燕鸥似乎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小岛上的神话之鸟2013年,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展了中国首个人工引导干预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招引项目,利用假鸟和鸟声回放手段,吸引中华凤头燕鸥及其伴群大凤头燕鸥在此栖息并繁殖。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其中岛礁面积7.3平方公里。周围80多个岛屿中,中铁墩岛面积算小的,却是栖息海鸟最多的。
8月14日早上6点,宁波象山县龙洞码头的潮水涨得满满的,一艘船将载着补给物资前往韭山列岛。钱报记者登上这艘船,前往传说中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韭山列岛中铁墩屿。
这座看上去只有两座足球场大的无人小岛,因为中华凤头燕鸥,十分知名。每年4—8月,是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季节,也是护鸟志愿者最为忙碌的季节。
2015年起,韭山列岛开始向社会公开招募鸟类志愿者。招聘信息一发布,便被称为“最有诗意的工作”。志愿者每次2个人,每轮驻岛两个月,每日补助200元。
和记者一起登岛的,有来自福建、上海、宁波的9名鸟类保护志愿者,都背着长枪短炮,兴奋而期待。
小岛上的神话之鸟
2013年,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展了中国首个人工引导干预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招引项目,利用假鸟和鸟声回放手段,吸引中华凤头燕鸥及其伴群大凤头燕鸥在此栖息并繁殖。
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其中岛礁面积7.3平方公里。周围80多个岛屿中,中铁墩岛面积算小的,却是栖息海鸟最多的。
很久以来,人类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机会太少——1861年,第一件标本采集于印尼;1937年,最后一件标本采集于中国青岛;此后63年,中华凤头燕鸥似乎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
直到2000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才在福建外海的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
2004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研究团队在象山韭山列岛发现第二个繁殖群体,这才有了这个“最诗意”的工作。
因数量稀少、踪迹神秘,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它在全球的繁殖群落,主要在马祖列岛、宁波的韭山列岛及舟山的五峙山列岛,真实数量不知,估计仅在百只左右。
8月14日,当船靠近中铁墩屿时,记者远远看到岛山一处面积较大的礁石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海鸟。见船,鸟群腾空而起,在上空盘旋鸣叫。它们时而俯冲到海面,时而飞上高空,壮观场面让大家激动不已。
神话之鸟凤头燕鸥。志愿者谢勇东摄
登岛后,留守的志愿者谢勇东介绍说,岛上大概有上千只大凤头燕鸥和6只中华凤头燕鸥,有成鸟,也有雏鸟。
“你们看,那只羽毛更白的,是中华。”谢勇东手指着飞翔的鸟群说——岛上,“中华”两字是中华凤头燕鸥的专有名称。
据记载,2004年,浙江初次发现燕鸥繁殖群是在中铁墩岛对面的将军帽岛上。2007年,有不法分子偷偷登岛,捡走了鸟蛋。之后,人类再也没在这座岛上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
这个精灵般的物种,对人类充满了戒心。
2013年,工作人员清除了岛上的蛇和老鼠,并在岛上设置了假鸟和鸟声回放系统。此后每一年,中铁墩屿就成了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固定的混合繁殖地。
记者登岛这一天,鸟儿们在亲水礁石上。谢勇东带着大家来到鸟场,近距离观察、拍摄海边礁石上的燕鸥。
所谓鸟场,是岛上供燕鸥繁殖的场所,是人工开辟出来的一块场地,放置了300多只假鸟,还装了两个监控(可播放预先录制的燕鸥的叫声,以吸引鸟儿们前来)。鸟场周边有三个观鸟屋,这是护鸟志愿者近距离观察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的地方。
上午9点半,观鸟人士拍摄时意外看到一只游隼袭击凤头燕鸥的场景:游隼个头虽和燕鸥差不多,却是飞速极快的猛禽,也是燕鸥的天敌。游隼俯冲而来,上千只燕鸥惊慌而逃,一只大凤头燕鸥不幸成为游隼的美餐。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后,中华凤头燕鸥夫妻才开始交配,抚育下一代。志愿者谢勇东摄
燕鸥的生命轮回
谢勇东做了两轮志愿者,在岛上生活了近4个月,见证了很多燕鸥的生命轮回故事。
他播放了一段以前的监控视频,是中华凤头燕鸥的求偶经过,画面颇具仪式感:雄鸟先捕来一条鱼,献给心仪的对象;雌鸟吃下鱼,就表示接受了对方的求爱;随后,这对情侣便开始在地面上转圈,追逐嬉戏,也会成对地在天上伴飞。
这些算是婚礼仪式,然后才是婚后生活,哺育后代。
“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吗?”爱鸟人士们饶有兴趣地问。
谢勇东笑笑说,至少在繁殖季,他们是一直厮守在一起的,“孵化期约25~27天。孵化后,父母双方都对孩子呵护有加,当一只亲鸟出去捕鱼时,另一只亲鸟一定会留下守护雏鸟。”
今年整个繁殖季,谢勇东将鸟场产下的58个中华凤头燕鸥蛋一一编号记录,登记在册。最终成功孵化的,只有19只。
谢勇东说,当他站在鸟屋里,架着镜头对着这些小生命时,他成了这个世界最近距离观察到“神话之鸟”生命成长故事的人。
在他作的追踪记录表上,1号蛋诞生于5月11日,但在6月6日“蛋碎了,孵化失败,原因不明”。
6月9日,就在1号蛋的旁边,第51号蛋诞生了,“我看到,当时,有四只亲鸟守护着51号蛋,真的很感动。”谢勇东说。
幸运的是,3天后,1号蛋的亲鸟在原地生下52号蛋。不过从记录本上看,最终成功孵化的依然是51号蛋——受自然、天敌及受精成功率等因素影响,鸟蛋的成功孵化率不高。
即便是孵化后,幼鸟也有一定的死亡率。谢勇东说,他一共记录了90多次游隼袭击燕鸥的记录,并捡回了54只燕鸥的尸体。
7月19日,中铁墩岛鸟场孵化出第19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当时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可惜,谢勇东惋惜地说:“很大可能,那只燕鸥宝宝已经不在了。”
他说,雏鸟孵化后大约三周后学会飞行,但台风“黑格比”来临之前,所有鸟儿都离开鸟场飞到了礁石上,那只鸟宝宝还不会飞。台风过后,谢勇东仔细观察过好几天,没有再见过一只不会飞的雏鸟。
从飞行,到捕鱼,当幼鸟学会这些本领后,它们将跟着亲鸟继续在附近岛礁上活动。飞远的,有记录最远飞到青岛海域的岛上。等天气凉下来,它们会一路南飞到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越冬,这里的志愿者也将结束使命,撤离。
这是好几天的食物。
【浙江新闻 】
记者岛上体验三天:最难忍蚊子钻鼻孔
说是“最诗意的工作”,但记者第一眼所见,却只是海上一个凸起的山头,四面光秃秃的礁石,高处长着茂密的杂草和野树。
志愿者所住的小屋,就掩映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8月14日,海浪不大,补给船稳稳地靠在避风处的礁石边,留守志愿者方腾和谢勇东兴奋地站在岸边迎接我们。
他们也好久没有见到过外人了。
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神话之鸟项目组完成对外招聘。他们从429名报名者中挑选了4名志愿者。4月26日,志愿者谢勇东和王进杰首批上岛,同时上岛的还有浙江自然博物院负责培训志愿者的严志文。
谢勇东是一名资深的野外志愿者。
守护海上精灵的志愿者
谢勇东回忆,登岛当天晚上,严志文便观测到3只中华凤头燕鸥,大家欣喜若狂。
谢勇东,30岁,广东梅州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谢勇东辗转西藏、青海、四川和广东等地,从事公益服务和志愿者工作。今年初辞职后,他开始与鸟打起了交道。4月初,结束在青海一份与猛禽研究有关的志愿者工作后,他就直接报名来了象山,“当时,我觉得一定会很好玩,可以近距离持续观察一种鸟的繁殖全过程。”
他是一名资深的野外志愿者,认识270多种鸟类,经常和动物打交道。
来这里时,他就背了相机和电脑。记者眼里的他,把志愿工作当成事业,把岛上的燕鸥宝宝当自己的孩子。7月1日,谢勇东的同伴王进杰结束志愿服务,但因为另一名志愿者临时告假,谢勇东主动留下,值第二轮岗。
他说自己“有感情了,放心不下这些孩子”。
方腾研究的领域是生物多样性。
方腾,43岁,浙江衢州人。1996年中专毕业后,方腾在开化县某保护区工作了15年。此后创业,在嘉善注册公司从事花卉新品种选育开发。
谈到做志愿者的初衷,方腾说,这两年公司运营稳定了,他就想回到野外,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自然保护工作,也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
读书、工作、创业,方腾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热爱的领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腾的微信名叫植物猎手,岛上的100多种植物他全部都认识。记者在岛山三天,方腾都在教记者辨认植物——吃饭时,他会告诉记者,莴笋和油麦菜还有生菜,其实是一个品种,只是在进化史上,处于不同的隔绝环境,成了如今不同的形态;岛上每一种植物的名称、习性,他也是信手拈来,“你看,这像芦苇一样的植物,叫作五节芒,海风吹拂下,枝叶会枯萎……”
不只是植物,也包括动物在内,方腾对岛上及周边的生态充满了科研的热情。“我和老谢的研究方向不一样,我的方向是物种的群落和生态多样性。”方腾说。
除了志愿工作,方腾来岛时带了20多本书,目前已经全部看完,“另外的一大收获,终于学会了做饭!”谢勇东大多数时间都在待在房间里看监控,或处理鸟儿的照片和数据。
这几天,岛上的鸟日渐少了,两位志愿者的工作轻松不少。
记者的三日体验
补给船带来的物资,让谢勇东和方腾感到安慰。
首先是水。补给船带来了大约1.5吨淡水,用水管抽到岛上的塑料水池内保存,“水池里已经长满了青苔。前几天,我刚刚爬进去刮干净了。”谢勇东说。
除了供水,补给的物资还有蔬菜、大米、啤酒和一点水果。蔬菜有黄瓜、西红柿、白菜、莴笋、豆角等,选的都是容易保存的。
登岛当晚,方腾老师下厨,记者吃到岛上第一顿饭:青椒炒肉、小带鱼、油麦菜、西红柿蛋汤。
“好奢侈啊!半个月来,终于吃上一顿肉了,还有两个荤菜呢!”方腾笑着说。
太阳能发电,并不足以供给岛上所有电器。
当晚,这一小碗肉没吃完,只能第二天接着吃。接下来,记者的每一顿饭都是素的,偶尔会在莴笋里放几片火腿。
小屋外有太阳能发电板,但所发的电量不足以带动屋里所有的电器,“两台风扇和一台冰箱,是我上岛后一段时间才添置的。”谢勇东说,小冰箱只能冷藏,没有冰冻功能,所以每次物资补给,只能带一点点肉,多了会坏掉。
除了吃的,大家用水也非常节约:洗完澡,水要留着,用来洗衣服或洗手;洗菜或洗碗的水,留着冲厕所。记者看到,厨房里还有一箱刚从船上搬下来的小瓶矿泉水,想拿一瓶喝,谢勇东说:“这个水的保质期长,留着,你还是先喝大桶饮用水吧!”
作为体验者,最令记者难受的,还是岛上闷热的天气和蚊虫。
老方提醒记者:“你怕不怕蚂蚁?要小心蚂蚁和蜈蚣爬到床上。”
老方说,他上岛以后那段时间比较潮湿,睡觉时突然觉得身上被什么叮了一下,掀开被子发现是一条蜈蚣,“还好岛上准备了消毒的药。”
老方一共被蜈蚣叮咬了四次,至于蚂蚁,那就数不清了。
记者呆的三天,蜈蚣倒没见过,但蚂蚁和蚊子是常客。有两夜,记者几乎被蚊子缠绕着无法安睡,带去的驱蚊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相比蚊子,蚂蚁并不是那么可怕,小小的蚂蚁经常爬到身上甚至手机屏幕上,一弹,就飞了。可这里的蚊子甚至会飞到鼻孔里,很是令人烦躁。
每当凌晨一两点没法入睡时,记者就起床来到屋外的平台上,边看手机,边感受枯坐小岛被大海包围的所谓“诗意”。
深夜里,燕鸥的声音是听不到了,周边全是虫鸣声。
第一个晚上无疑是浪漫的:空气好,黄昏时远方有流动的彩霞,入夜后,头顶是璀璨的星空。
谢勇东在指着哪一片是银河,运气好还能看到划过夜空的流星。
这片璀璨的星空,或许是岛上跟浪漫诗意最靠得上片的场景。谢勇东 摄
凌晨两点以后,星辰寥落,月亮像小白船,耳里只有虫鸣和海浪拍打的声音。西边陆地上的灯火也亮着,小岛离人间烟火并不遥远。眼前的景象,有一种月下黑沉沉大江涌动的诗意。
可接下来的两天,也许因为天气,也许因为蚊虫太过肆虐,诗意跑得无影无踪。但老方说,在岛上的日子,他从不无聊。老谢也说,那些燕鸥宝宝就是他的孩子。有孩子环绕身边,又怎么会无聊厌烦?
本月底,等岛上的燕鸥南飞,两位志愿者就该结束这段岛上的生活了。
4月26日,首批志愿者登岛时,工作人员带来了6只母鸡散养在岛上,下蛋给护鸟志愿者们补充营养。真馋了,还可以杀鸡吃肉。目前,6只母鸡已被“解决”了4只。剩下两只,老谢和老方再也不舍得吃了。
它们,也算是个同伴。
(原标题《宁波韭山列岛中铁墩屿,因中华凤头燕鸥而闻名 记者随志愿者登岛体验这份被称为“最有诗意的工作》。编辑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