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千万职场人最应该懂得职业规划秘籍)
刚入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千万职场人最应该懂得职业规划秘籍)何为“优势”?盖洛普公司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调查,提出了著名的“优势理论”: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业绩表现。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木桶理论”。“双驱”,指的是由“内在自我驱动”(由“性格特质 兴趣倾向 职业理念 专业技能”构成)和“外在成长驱动”(由“行业定位” “企业匹配” “路径设计” “向上管理”构成)所组成的生涯管理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位,都将导致这个系统出现问题。本文作者: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今天,我想通过第一职场网的“一核双驱”生涯管理模型,跟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所谓的“一核”,指的是一个核心,即:优势。
假如,我们相信“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是不是应该拥有相同的命运呢?
为什么我没有工作之前对于写点文字这样感兴趣,可是,等到做到了文案总监之后,有时候会感到有些痛苦呢?
为什么他没有任何基础,却迅速达成了销售团队中的翘楚,你积累了那么多经验,却毫无成绩?
为什么?
本文作者: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今天,我想通过第一职场网的“一核双驱”生涯管理模型,跟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的“一核”,指的是一个核心,即:优势。
“双驱”,指的是由“内在自我驱动”(由“性格特质 兴趣倾向 职业理念 专业技能”构成)和“外在成长驱动”(由“行业定位” “企业匹配” “路径设计” “向上管理”构成)所组成的生涯管理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位,都将导致这个系统出现问题。
何为“优势”?盖洛普公司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调查,提出了著名的“优势理论”: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业绩表现。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木桶理论”。
盖洛普认为,一个人的优势由才干(talent)、知识和技能组成。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会,而才干则不能,因为它是受人的大脑神经思维支配的、天生就具备的一种本能的行为反应。
如果你干一件事情,一是出于你的本能去做,二是违背本能、硬着头皮去做,哪一种情况更容易做出业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与那些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那些有机会每天都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认为自己整体生活质量较高的可能性会高出2倍还多。
而盖洛普路径的切入点也在于“发现优势”,通过因材适用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盖洛普优势总计有34项主题,每个人在测评时都会测出排列前5项的主题。从数学排列组合的角度来说,总计会有33000000种组合。这么庞大的组合数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测评才真正能够发现人的个性。
同样,从性格的角度来说,即使久负盛名的MBTI测试,也只不过有常见的16种性格组合而已,你很容易找到一个与你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
这种测评是基于概率的统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反应某一类性格的“共性”,但对于其细微之处的“个性”差别却难以把握。
DISC测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同样高I型性格的人,有的人的优势主题体现为“沟通”,而有的人体现为“取悦”。从性格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主题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都属于社交型性格的表现;但从盖洛普优势的角度来说,其间的差别有时候足以决定他们的生涯方向完全不同。
既然“兴趣倾向”和“性格特质”不能成为影响生涯方向的关键决策因素,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辅助验证。
在目标设定的SMART五项原则中,我们最关心的、首当其冲的原则,就是A-Attainable,即可实现性。
在生涯方向定位的过程中,这个因素简单地说就是“门槛”:你所选择的这个目标方向,是否存在硬性的学历、专业、经验要求?
如果门槛很高,且可补充的难度很大,这个方向就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方向定位就是没有意义的。
在确定方向定位的过程中,“优势”所占的权重是50%,“兴趣倾向”、“性格特质”、“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所占的权重是一样的,分别为12.5%。只有当来访者的兴趣倾向十分明显的时候,其所占的权重比例可以上升到20%,其余各项各占10%。
以上是关于生涯方向定位所要考量的全部影响要素。此时所有的生涯方向定位,全部是建立在以优势为核心的内在自我驱动因素之上,即解决“我适合干什么”的问题。但只解决这个问题,生涯规划只是完成了50%。剩下的50%,则要考虑的是外在成长驱动,即解决“我应该怎么干”的问题。这两个层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在“外在成长驱动”因素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行业定位问题。相同的职位,在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出现侧重和不同。以我们最常见的销售类岗位为例,B2B行业的销售与B2C行业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对于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做市场岗,工业领域的市场岗与消费品领域的市场岗在公司中所处的位置也完全不一样,面临的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
另外,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要从长远考虑。
这就要求我们在求职时对于国家政策能够深度解读,关注资本市场动态,关注前沿发展趋势,才能避免在行业危机到来时被淘汰出局。比如今年的制造业困境,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大量的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传统传媒业面临的困境……等等,会造成很多人失业。
其次是企业匹配。我应该怎样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最合适的?在同一个产业里,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我应该怎样选择,才对以后的生涯发展最有利?大公司好不好?小公司好又有什么优劣?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再次是成长路径设计。很多人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和成长路径没有深入考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又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很被动,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这种状态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他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成长,也不知道如何成长,工作3、5年之后,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自己这几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时候的职业发展就很容易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能力与年龄的成长不匹配。
而这将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涯选择当中更加被动,始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最后是向上管理。这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因为它在“外在成长驱动”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是40%(其余各项各占20%),但却有95%的人都将其忽略了。大家通常持有的都是“捷径观念”,指望依靠某一个因素的成功来实现整体职场的大获全胜,比如:我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我就成功了;或者选准一个好行业,我就成功了;或者找到一家好公司,我就成功了。
最重要的而是如何做好向上管理,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处理好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以最大程度获取上司的信任,在工作上获得重用,以便将来获得更大的成长和晋升空间。
通过上面的“一核双驱”生涯规划模型,大家就应该知道,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的5个内部因素,以及4个外部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体系。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未来的生涯发展缺乏种种问题。
比如,忽略了对于“优势”因素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没有成就感;
忽略了对于“职业理念”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不符合你的价值观;
忽略了“行业定位”,你可能发现这个行业干几年就没前途了;
忽略了“向上管理”,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卖苦力的角色,永远得不到重用。
而对于上述所有因素的考量,都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环境的综合认知和衡量之上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判断。这种判断,需要咨询师具备丰富的职场和社会阅历,能够准确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通过深度思考,给出最合理的选择方案。绝对不是通过一两份测评就能够找到答案的。
本文作者: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