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摩托车的试驾员(如何体面地让试车成为职业)
怎样才能成为摩托车的试驾员(如何体面地让试车成为职业)↑小丙也经历过同行无法想象的工作强度 比如说 因为7家车厂的车必须同场对比 基于运输的原因 一这主要还是取决于,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只专注在想耍好试车写稿的两把刀,至于付费买我内容的媒体想怎么运用我生产的内容,那就不关我的事了,版权也不在我身上,卖断之后我也不会想再拿回来用做私人推广 (这关乎道德问题)。所以我创作的内容,多用于为买文章的东家吸粉了 自己则是只管继续制造内容。↑上图是零几年既年轻又矬的小丙 正在一线采访车展所以关于您提到的产量少,其实我是不承认的,嗯,至少放眼这个圈内,我相信国内目前没有同一个人在试了300部以上的摩托车之后,还坚持继续留在执行的一线 并且在摩托测试生涯中曾经在平面媒体刊登过5000页以上的文字稿。(这还不算在阿猫阿狗网站贴的辣鸡文 仅算有刊号的杂志上)说到这里,您可能会产生疑惑,既然车试了那么多,文章也写了那么多,为什么我自己的粉丝量远不如
文|小丙
↑十几年前 我还是个鲜肉丙的时候 已经在国际赛场试车啦 现今的媒体当时应该都还在玩泥巴吧...
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在台湾Bikers摩托杂志已经升任资深主编,之后到两轮志杂志担任执行编辑,一直辗转到了北京的摩托车趋势杂志担任执行主编。不敢说是自己是全世界试过最多摩托车的车手,但是至少敢说放眼亚洲,除了日本以外,我应该是在出版刊物上试驾测评过最多摩托车的人。
您可以把我的谋生方式理解成,不断的试车,把试车报告卖给愿意刊登的媒体 以前倒是有固定配合的媒体,近年的情况则变成谁愿意出高价买我的内容我就卖给谁,毕竟我是靠贩售摩托相关文字作品维生的工作者 创作的内容自然是价高者得,这导致您可能会在某些杂志上看到我的文章,也可能在某些网站上看到我的文章,也可能在任何一个车厂的官方网站上面看到我的文章。
↑上图是零几年既年轻又矬的小丙 正在一线采访车展
所以关于您提到的产量少,其实我是不承认的,嗯,至少放眼这个圈内,我相信国内目前没有同一个人在试了300部以上的摩托车之后,还坚持继续留在执行的一线 并且在摩托测试生涯中曾经在平面媒体刊登过5000页以上的文字稿。(这还不算在阿猫阿狗网站贴的辣鸡文 仅算有刊号的杂志上)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产生疑惑,既然车试了那么多,文章也写了那么多,为什么我自己的粉丝量远不如其他新来的屁孩媒体呢?
这主要还是取决于,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只专注在想耍好试车写稿的两把刀,至于付费买我内容的媒体想怎么运用我生产的内容,那就不关我的事了,版权也不在我身上,卖断之后我也不会想再拿回来用做私人推广 (这关乎道德问题)。所以我创作的内容,多用于为买文章的东家吸粉了 自己则是只管继续制造内容。
↑小丙也经历过同行无法想象的工作强度 比如说 因为7家车厂的车必须同场对比 基于运输的原因 一
↑当一家出版社肯接受用我的照片当杂志封面的时候 表示我在试车这个行当里已经写出点名堂了。
↑好吧 为了证明上面那张封面是我 特别翻出一张穿着同装备的年轻照片。
当然,在这个人人想当老板的时代 我一直只想着能够当好一个持续试车写稿的手艺人,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样做在某种角度上看起来非常傻,但是也能够让过去十余年的试车生涯变得比较单纯,当所有同期试车手都放弃了,都离开了,只剩下我苦苦坚持着,这也是单纯的好处。
比如说某些摩托自媒体平台,营利模式靠组织车迷搞代购卖机油为生,只要代购搞不成,机油卖不出,下个月的员工薪水就发不出了,它就得想方设法捧车厂的臭脚去拿车厂的广告费维生,或是搞个把一部烂得要命的破车骑到西伯利亚,掐掉中途摔车抛锚数十次的故事 编些把摩托车性能夸得飞天故事好骗些粉丝买车。
但是我不用啊,我只要确保自己能够让试车内容做得比别人广或精,只要有媒体愿意花钱买我的文字,我就可以靠这门手艺吃饭。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东家要求改稿,我不愿意改,导致所有拍摄的试车内容无法刊登,一整个月做完,但是最终试车内容无法发表也是有可能的。
这可能也是您觉得我产量少的部分原因。
当然,在这个人人想当老板的时代 我一直只想着能够当好一个持续试车写稿的手艺人,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这样做在某种角度上看起来非常傻,但是也能够让过去十余年的试车生涯变得比较单纯,当所有同期试车手都放弃了,都离开了,只剩下我苦苦坚持着,这也是单纯的好处。
比如说某些摩托自媒体平台,营利模式靠组织车迷搞代购卖机油为生,只要代购搞不成,机油卖不出,下个月的员工薪水就发不出了,它就得想方设法捧车厂的臭脚去拿车 厂的广告费维生,或是搞个把一部烂得要命的破车骑到西伯利亚,掐掉中途摔车抛锚数十次的故事 编些把摩托车性能夸得飞天故事好骗些粉丝买车。
但是我不用啊,我只要确保自己能够让试车内容做得比别人广或精,只要有媒体愿意花钱买我的文字,我就可以靠这门手艺吃饭。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东家要求改稿,我不愿意改,导致所有拍摄的试车内容无法刊登,一整个月做完,但是最终试车内容无法发表也是有可能的。
这可能也是您觉得我产量少的部分原因。
↑创造出足够屌的测试内容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目标....比如说上图的几十套不同厂牌的轮胎,硬是花了一周的时间全部测完。在讲究快餐的国内媒体生态中,目前已经没有人愿意做这种事了。
↑翻出当时轮胎评测写的稿子...字字血泪...
接着再说说试车一哥—呆子哥吧,他的视频我也看了不少,依我在这行十余年的经验,简单分析一下该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给您听。
首先,它有个绝对优势 是能够无论对错 张口就评。这是吸引流量非常好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无法判断一个车评说的话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以著名的春风NK400事件为例。我当时看了不下十家媒体的评测稿,所有试车媒体中,只有他指出了NK400的变速箱设计有着先天极大的缺陷。这就能使所有的读者觉得哇?为什么所有的试车手只有他指出了这点呢?真是太良心太公正了啊。
但是......事实证明那个变速箱的设计完全没有问题啊,不管是各档齿轮比或是结构设计都与国外的同级车款无异...呵呵
在试车这行待这么久,当然也很清楚这是媒体一种吸取流量的操作方式。杜撰出读者无法验证质量问题产生关注,在国内这么做也是司空见惯。但我毕竟觉得这种方式不够体面,不过,它近期几个评测相对于其他媒体还是比较不错的,只不过诸如操作NK400那类吸引流量的方式我比较不认同罢了。
总是想要体面的做事,这是我在这个行当太久所存在的先天劣势,我的测评总想着需要同时对车厂负责,对车辆研发人员负责,对供稿媒体负责,对读者负责,并且对我自己负责。所以身上的包袱会比较重,顾虑也比较多。
更多时候你会发现,某些光看就不行的车 我压根就不会去评测,因为我很清楚那些车就算我测完了 结果也不能上稿。
当然,您提到的那个友媒 在制作方面也存在劣势,首先它要靠粉丝经济贩卖商品来支撑它的收益,他得有一个办公室至少得养八九号人。嗯,其中包括摄影,包括淘宝客服人员等等。核心是以贩售周边商品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情况下,必须想方设法制造话题去创造点击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所承受的制作压力会比我巨大得多,而我则没这方面的顾虑,我只需要确保稿件是所有试车手里面做得最好的,好让这篇稿子对得起高价买走的媒体,其他就没我什么事了。
另外,您如果细看的话,该媒体的产量其实也不高. 必须雇用后期团队的情况下,他一个月平均也只能测试不到两部车. 我相信他目前负担测试的开销压力也是比较巨大的。
嗯,也许您会觉得奇怪,骑士网几乎每天都能更新文章啊? 为什么你说他一个月只能试两部车呢。这又得谈到国内摩托媒体的另一个生态 瓢窃。事实上国内绝大多数高产更新文章的摩托车媒体,把他们的文章往google一搜, 会发现不管图片文字全部都是偷来的。当然 我不是仅指一家媒体这么做 几乎所有摩托媒体都在干这件事。
↑随便举例子吧,这篇友媒5月5日发的内容,出处来自5月4日www.motocity.tw的redbull编译,不附出处,差评。连图片排序都一模一样,可见编辑领的是工读生等级的薪水。
我相信这么做也有其中的无奈,这道理就像是当所有车厂都在山寨的且深受市场认可的时候,坚持自主研发的车厂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五月八日这篇更夸张....嗯,这篇不是抄的,是六年前的新闻。天啊! 难道友媒想跟车友说,不知道大清已经亡了吗?
当然 只要读者喜欢 我的公众号也能随时起手干这种事,无非是找个月薪1500元钱的工读生到处偷文章罢了。
但 关键是我丢不起这个脸呐。
可能国内的多数摩托媒体可能并不讲究瓢窃这件事,就算你看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摩托车杂志 也存在封面主要企划直接盗窃国外网站测评的状况(真不知道哪来的逼脸) 这就跟他们喜欢山寨车一样。但是事实上,整个世界的媒体对于未经允许的剽窃文章和照片 是存在严重歧视链的。
毕竟一篇稿件的产生, 每个字,每张照片都是作者一张一张拍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熬夜爆肝key出来的。
我想象出一个场景
在一座世界知名的国际赛车场中坐着来自世界各地知名的摩托车试车手。
比如说日本的丸山浩,比如说英国的Mr.Bike,大伙正等着试川崎新款的H2。
一位中国媒体试车手刚走入场中,顿时被国外试车手如雷的掌声所包围。
快看啊,他是中国来的媒体试车手好酷啊。
哦,中国就是东方那个所有媒体都盗用我们试车照片的和文字的国家吗?
哦,天啊! 快来跟我们讲讲,我们对庞大的阅读量好好奇,你们真的好强大啊。
能够经常使用复制贴上经营一家媒体一定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这种场景你信吗? 我们的摩托媒体正在大声向世界宣布自己是贼,而且它们的读者非常支持。
比如说我去年到雪邦赛车场试ZX10R的时候,遇到美国MCN杂志的编辑同场试车。休息的时候,他问我:小丙 你从中国来的吗?为什么你们国家,老是偷我们MCN杂志的文章啊?你说我该怎么回应?
我去澳大利亚测试Indian新发布的车款 遇到台湾Moto7和小老婆网站来的后辈,他说:丙哥,十年前你当杂志主编的时候,我还是个国中生,当时是看您的试车文章长大的,为什么现在你沦落到待需要偷我的文章的媒体干活呢?
我努力想避免遇到这种情况,这也是我无法像其他媒体一样高产文章的原罪。
反观圈内媒体,哦,反正国际性的试车,他们也不会去对吧,反正也不可能遇到以前带过的编辑后辈对吧。他们没有这种包袱,他们丢得起这个脸,所以这也是他们在创作高产内容上的先天优势吧。
↑图中的随手抓的文档,笔者2006年12月28日3:04分熬夜出的稿,当时我的文字售价约一字1毛钱人民币。等到我的月薪超过人民币万元的时候 在这行当里,我已经刊登过超过100万字以上的摩托车相关文章了。
至于您说扩大团队找写手这件事,没有可用人才也是摩托媒体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我过去也带过培养不少编辑,就以较近期的来说 以2012年担任北京摩托车趋势杂志主编所管理的编辑部为例,当时的编辑部小伙伴们如今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人有多少呢? 呵呵..10%都不到。十年前北京摩托车杂志的主编还在这个行当里吗? 不在了 五年前那位呢? 也不在了。
至于您说扩大团队找写手这件事,没有可用人才也是摩托媒体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我过去也带过培养不少编辑,就以较近期的来说,以2012年担任北京《摩托车趋势》杂志主编所管理的编辑部为例,当时的编辑部小伙伴们如今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人有多少呢? 呵呵...10%都不到。十年前北京摩托车杂志的主编还在这个行当里吗? 不在了 五年前那位呢? 也不在了。
主要这个行业想干得出彩 需要学的技能太多,太苦了。基本得有企划力,得能骑,能拍,能写,能熬,事实上直到我入行第六年 试车写稿早已经超过一百万字的时候,薪水才开始破万,而隔壁掌握同样能力的汽车媒体编辑,可能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一半的功夫就已经可以拿到两倍以上的月薪。况且汽车媒体出国采访飞机坐的可是商务舱,住的可是五星级酒店。这种环境下培养摩托车媒体人才留得住高手吗?学会本事的基本都跳到汽车行当去了 学了三年后还留下来试摩托车的要不是我这种脑袋有问题的傻X 要不就是能力欠佳的战五渣。这也是我目前比较排斥继续带新手的原因,因为基本就是在帮汽车媒体培养人才。
话说回来 留不住人才也倒还是其次,再怎么说 不就是学会了就跳汽车吗? 了不起就是咱每三年重新培养一批新血,累点,但至少有人能用。但扩大团队其中比较大的困难则是 你为了养活你的执行团队,不得不放弃试车的初衷,为了钱去配合些辣鸡车厂干一些恶心的事情。这点则是我个人一直没办法突破的心结。
总之,这行业面临的困境太多,很难三言两语就说得完。以上就当自己看了您的建议后吐个苦水吧,嗯,无论如何,感谢您的支持,我还是会继续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 并耍好我的两把刀,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
↑当回想小丙这辈子苦逼的写稿人生 我就想跟那些以盗图盗稿为业的辣鸡友媒说....文章你都偷了 你老婆啥时也让我偷一回? 要不...你们家的女编辑我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