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厂沟基地(为了便于领导视察和观光)
铁厂沟基地(为了便于领导视察和观光)6,铁厂、炮厂、布局三厂并设,矿物、化学各学堂并附其中,安得许多得力在行大小委员分投经理?即匠头、翻译、绘、算各生亦不敷用。三厂若设一处,洋师、华匠皆可通融协济,煤厂亦可公用,六也。(缺少人才)5,无人料理,即使无弊,制作亦必粗率,不如法炼成;制成料物,稍不合用,何从销售?五也。(不方便管理) 2,荆、襄煤皆在上游,若运大冶,虽止多三百余里,回头无生意,价必贵,不比省城。钢铁炼成,亦须上运至汉口发售,并运至省城炼枪炮。多运如煤下行,铁矿上行,皆就省城,无重运之费,二也。(方便向省城销售)3,大冶距省远,运煤至彼,运员收员短数搀假,厂中所用以少报多,以劣充优,繁琐难稽,三也。(怕弄虚作假)4,厂内员司离工游荡,匠役虚冒懒惰,百人得八十人之用,一日作半日之工,出铁既少,成本即赔,四也。(怕缺少监管,人员涣散)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由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一手创办。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么重要的一个钢铁企业,其选址问题一直饱受争议。
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做过这历史道题。从这道题,我们能看出,汉阳铁厂的选址,肯定不符合经济规律。这完全是清末洋务派所做的一些奇葩事中的一件!汉阳铁厂的选址,成了张之洞,甚至是洋务派的一个污点。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不切实际的作风。
汉阳铁厂的选址,经历了由粤到鄂,最后放弃大冶,选在了汉阳。为什么要放弃大冶而将铁厂设在武汉呢?光绪十六年四月八日,张之洞致电盛宣怀(盛怀宣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曾经用七个理由解释:
1,铁厂宜设武昌省城外。黄石港地平者洼,高者窄,不能设厂。(大冶没有适合的地方)
2,荆、襄煤皆在上游,若运大冶,虽止多三百余里,回头无生意,价必贵,不比省城。钢铁炼成,亦须上运至汉口发售,并运至省城炼枪炮。多运如煤下行,铁矿上行,皆就省城,无重运之费,二也。(方便向省城销售)
3,大冶距省远,运煤至彼,运员收员短数搀假,厂中所用以少报多,以劣充优,繁琐难稽,三也。(怕弄虚作假)
4,厂内员司离工游荡,匠役虚冒懒惰,百人得八十人之用,一日作半日之工,出铁既少,成本即赔,四也。(怕缺少监管,人员涣散)
5,无人料理,即使无弊,制作亦必粗率,不如法炼成;制成料物,稍不合用,何从销售?五也。(不方便管理)
6,铁厂、炮厂、布局三厂并设,矿物、化学各学堂并附其中,安得许多得力在行大小委员分投经理?即匠头、翻译、绘、算各生亦不敷用。三厂若设一处,洋师、华匠皆可通融协济,煤厂亦可公用,六也。(缺少人才)
7,官本二三百万,常年经费货价出入亦二百余万。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既可信心,亦易报销,七也。(不方便巡视)
纵观七个理由,三四五七全部是写的管理问题。也就是说,因为张之洞须驻在武昌,不愿铁厂厂址距离他太远,以致管理不周,弊漏丛生,故放弃距离较远的大冶,而选择近在口尺尺的汉阳来建厂。那正是证明了题目“为了便于领导视察和观光,竟然把铁厂建到远离煤铁的稻田里?”
当时的运输条件可不比现在,近煤或者近铁肯定必须考虑的。因此,张之洞对于经济条件上的问题,也做了敷衍的解释“即使运费多二三万金。而工作物料虚实优劣,所差不止数十万金矣。”可以看出,张之洞明知这样多花钱,还是要为了方便他的管理而设厂于汉阳。这就是洋务派,办事总是拖泥带水。
此事也不能全怪张之洞,毕竟当时清政府吏治腐败。而且,就算是洋务派中间,也不是铁板一块。张之洞于李鸿章也有矛盾,汉阳铁厂建成以后,李鸿章曾拒绝购买汉阳铁厂的钢材。再加上顽固派的阻挠和贪官污吏的捣乱,要是不把铁厂放在张之洞门口,估计汉阳铁厂早完蛋了。所以,张之洞这么做也是因时制宜。
1893年9月,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
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企业。
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迁往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
现在的汉阳铁厂遗址所在地,就是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