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名臣于谨(手握天下权柄的于谨)
北周名臣于谨(手握天下权柄的于谨)这话听着咋那么耳熟呢?原来当年林则徐从新疆回来,路过湖南的时候,就曾经对慕名而来的左宗棠也说过这样的话,结果全都应验了。可太宰元天穆和于谨一番交谈以后,却拍手称快,大笑着称赞于谨:你小子将来肯定是王佐之才!可不能轻易出去随便找个工作啊!这孩子要是放在现代九年义务教育之下,肯定是那种没有被教育好的孩子。深知于谨有才能的人,纷纷劝告于谨:你虽然不爱说话,可你脑子里有东西啊,咋不拿出来用用呢?于谨也是叹了口气:兄弟们啊,州牧、郡守这一类的官职,在你们看来已经很高了,可是我却看不上,要出仕就得位列三公,这目前这局势,我可没什么机会。还不如先在家隐居,等待时机呢!大家听了以后,全都咋舌,认为于谨这货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还是说脑袋被驴给踢了?三公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
西魏八柱国里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手握天下权柄,几乎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可偏偏总是要求辞职回家养老,每次辞职都宣告失败,最后76岁的时候在岗位上被活活累死了,真想给他一张敬业福,这位老爷子就是于谨。
于谨是鲜卑人,本姓万忸于氏,是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的铁杆粉丝。在宇文泰病逝后,一度成为了北周王朝的执政者。可谁也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牛人,从小就不喜欢做官。那么他是真的不愿意出仕吗?
于谨小时候可真有意思,他不怎么爱说话,整天躲在家里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史书和《孙子兵法》。从中我们也就能看得出,这位老兄的志向如何了。
虽说饱读诗书,可他却没有做官的想法,甚至有一段时间,年纪轻轻的于谨,便打算找个深山隐居起来读书,再也不问世事。
这孩子要是放在现代九年义务教育之下,肯定是那种没有被教育好的孩子。深知于谨有才能的人,纷纷劝告于谨:你虽然不爱说话,可你脑子里有东西啊,咋不拿出来用用呢?
于谨也是叹了口气:兄弟们啊,州牧、郡守这一类的官职,在你们看来已经很高了,可是我却看不上,要出仕就得位列三公,这目前这局势,我可没什么机会。还不如先在家隐居,等待时机呢!
大家听了以后,全都咋舌,认为于谨这货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还是说脑袋被驴给踢了?三公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
可太宰元天穆和于谨一番交谈以后,却拍手称快,大笑着称赞于谨:你小子将来肯定是王佐之才!可不能轻易出去随便找个工作啊!
这话听着咋那么耳熟呢?原来当年林则徐从新疆回来,路过湖南的时候,就曾经对慕名而来的左宗棠也说过这样的话,结果全都应验了。
北魏孝文帝元宏进行汉化改革后,将都城迁徙到了洛阳,这使得北方六镇的边将们极度不满。伴随着柔然的逐渐式微,六镇边将们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财政补贴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但是他们在生活上的奢靡之风是无法阻止的,既然没了经济来源,他们只好向底下人伸手了。于是乎吃空饷、克扣军饷、压榨百姓的事情屡禁不止。
这下子边境的基层士兵和老百姓们可就不答应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六镇起义就此拉开序幕。尤其是破六韩拔陵的起义军,声势浩大,甚至把昔日的宿敌柔然喊来为自己摇旗呐喊。
大行台仆射元纂责无旁贷,二话不说就带兵前来征讨,于谨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知道,要想位列三公,这是最好的机会了。
于谨此前没有上过战场,但这次他带着2000多名骑兵,和柔然大军交锋17次之多,最终将这支柔然军队全部招降。
于谨的名声由此传开,大家这才意识到,当初那个一心归隐的孩子,此时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甚至连北魏广阳王元深,也非常器重于谨,常常向他请教。
于谨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学习这方面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精力富余之下,他还学习了多种民族的语言。
那时候战乱不断,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了一条出路。当年五胡乱华的时候,匈奴、羌、鲜卑、氐、羯等民族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要是能精通这几族语言,自然能在那个时代混得开。于谨显然是懂得什么叫前车之鉴了。
当时他正跟着广阳王元深平定叛乱,可乱兵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压根就打不完。这么消耗下去,谁来也是白搭。
为此于谨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招降这帮人。人家作乱无非就是没饭吃,你给他饭吃,再给他正规军编制,他还闹什么呢?
但是谁去招降,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人不仅要用相当出众的胆略和智慧,而且还必须能够和这些乱兵妥善沟通。最终于谨这个懂得几族语言的人,亲自骑着一匹马就冲入了人乱军之中。
在于谨的一番劝告下,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带着3万多户人选择归顺北魏。于谨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化解了叛乱,堪称奇迹。
可于谨并没有急着邀功,而是意识到了危险。他知道,贼首破六韩拔陵如果得知乜列河归顺了元深,肯定会来阻挠。
因此于谨设下埋伏,等到破六韩拔陵的大军杀来时,果断将其击败,真可谓是深谋远虑。这事儿就连北魏孝明帝元诩都知道了,立马加封于谨为积射将军。
第一,失去第一任主公元深。
当时于谨觉得广阳王元深是个值得效忠的主子,因此成为了元深的谋主。可惜这事儿也被胡太后给知道了。
胡太后觉得元深屡立战功,手握重兵,且有于谨这种聪明人扶持,铁定要反叛朝廷。因此打算秘密抓获于谨,随后再问罪元深。
于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选择主动进入洛阳,只身向胡太后解释,这才化解了这场矛盾。可惜不久之后元深就病逝了,这使得于谨第一次尝到了失去主公的滋味。
第二,跟着尔朱家族混,终究没有前途。
元深走后,于谨只好听从北魏朝廷的安排,他被安排跟着行台尚书辛纂一起,和南梁交战多年。因战功被封为宣威将军、冗从仆射。
尔朱荣崛起以后,于谨又被任命为镇远将军,跟着太宰元天穆征讨葛荣,因功加封为征虏将军。
当时关中叛乱依旧很复杂,因此尔朱荣便派遣尔朱天光带队前去平定万俟丑奴叛乱,于谨也就这么跟着尔朱天光进入了关中。因战功被封为石城县伯。
这段时间,于谨一直都跟着尔朱天光混,升官发财倒也很顺利,可是于谨却高兴不起来。为啥?因为他发现尔朱家族并没有未来。
第三,找到了贺拔岳,于谨认为自己跟对了人。
尔朱家族的确强大,可尔朱荣是个十分迷信的人,他居然因为铸不成自己的铜像,所以就放弃了称帝的念头。这事儿够扯的,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吧。
尔朱荣不肯称帝,却又牢牢掌握大权,皇帝元子攸自然很不爽,没多久就设计把尔朱荣给宰了。这下天下再次大乱了。
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压根就撑不起大局,根本就不是另一位枭雄高欢的对手。尔朱天光无奈,只好选择离开关中,前往洛阳,集中尔朱家族的所有力量与高欢决战。
当时于谨也跟着尔朱天光离开了关中,而在此期间,他已经给自己物色好了新主人,那就是贺拔岳。等到尔朱天光被高欢击败以后,于谨啥也不说,就进入潼关,投奔了贺拔岳。
贺拔岳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也十分看重于谨的能力,因此于谨在他这儿陆续被提拔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于谨一度觉得自己跟对了人。
贺拔岳身边也有自己的智囊,其中宇文泰就是最聪明的一个。宇文泰不仅聪明,而且有气度,有胆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谨和他一同在夏州共事时,就下定了决心,此后一定要跟着宇文泰混了。恰逢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设计杀害,因此于谨果断推举宇文泰为关陇地区的领袖,接管了贺拔岳集团。
于谨这回算是看清天下形势了,宇文泰掌权以后,他为宇文泰分析了一番天下局势:占据关中,养兵劝农,招纳英雄,以待天时。
这一策略深得宇文泰赞许,宇文泰也是这么干的。为了让计划更完美一些,于谨同时提出了让宇文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如今天子被高欢所迫,日子不好过,可以主动向他示好,让他西迁进入关中,这样宇文公便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 此后在于谨的协助下,孝武帝元修果然带着一帮宗室西迁到了关中。于谨也因功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北雍州刺史、仪同三司等职务,同时晋爵蓝田县公。
- 公元537年,东魏和西魏之间爆发了沙苑之战,于谨跟随宇文泰出征,以较少的兵力,击败了强大的高欢。因此于谨被封为常山郡公。
- 第二年于谨又跟着宇文泰出兵河桥,再次立下大功,因此被加封为大将军、恒州刺史、太子太师。
- 公元543年,邙山之战爆发,宇文泰惨败,差点丢了小命。于谨假装投降东魏高欢,等到东魏大军没有防备的时候,于谨突然出击,致使东魏军心大乱。这才保住了西魏集团的军队。
跟着宇文泰,于谨算是尝到了甜头,什么叫雄主?能带着你打天下,并且给予你相应报酬的人,就是雄主,很显然宇文泰就是这类人。
宇文泰进行府兵制改革的时候,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制度,于谨便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堪称顶流高层。
于谨太明白自己当时的地位了,再往前走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他带队击败了梁元帝萧绎以后,又被加封为新野郡公。
这个时候于谨考虑到了退休生活,于是他向宇文泰第一次提出了辞职,打算回家养老了。可宇文泰不仅没有接受他的辞职,反而加封他为大司寇。这一年于谨已经64岁了。
同年宇文泰去世,他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建立了北周王朝。宇文护还不能服众,因此处处都要向于谨请教,这回于谨算是没法推辞了,毕竟朝局不稳,他有责任为宇文家稳定人心。正是在于谨的支持下,宇文护这才有了控制北周军政大权的底气。
而于谨此时又升官了,升任太傅、大宗伯、燕国公,比昔日的三公梦想还要牛。这回他又打起了辞职的主意。
公元562年,已经70岁的于谨,发现北周已经十分稳定了,因此再次向北周武帝宇文邕提出辞职:不干了,说啥也不干了,年纪这么大了,真心干不动了!
宇文邕这家伙可不怜惜于谨年迈,他表示:姜子牙给周朝干到了90多岁,召公奭给周朝干到了100岁,您老还算很年轻啊!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上表乞骸骨。诏报曰:“昔师尚父年逾九十,召公奭几将百岁,皆勤王家,自强不息。今元恶未除,九州不一,将以公为舟楫,弘济于艰难,岂容忘二公之雅操,而有斯请。朕用恧焉。公若更执谦冲,有司宜断启。”---《周书》
于谨无奈,只好接着给北周干活。公元564年,宇文护讨伐北齐的时候,居然还不忘带着于谨一起上战场,好家伙,人家都72岁了,就不能让他歇会儿吗?这回就算想辞职,也没什么机会了。
终于在公元568年,年迈的于谨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76岁。与其说北周前期是宇文护在执政,倒不如说是于谨在遥控宇文护在执政。
参考资料:《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