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的工作队伍(一位援藏工作队员的梦里雪域春风)
援藏的工作队伍(一位援藏工作队员的梦里雪域春风)然乌湖。那里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湖边碧草茵茵,岸上铺满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春季的晨昏雾霭氤氲,如梦如幻。小林,福建龙岩人,计划在昌都投资高原微环境空气调节项目,刚从八宿县考察回来。他告诉我,在福建援藏队八宿工作组的推动下,前几天,然乌湖刚刚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美人谷。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昌都本地藏族小伙子丁增,最近都在为美人谷玖瑰苑招商项目奔忙,对这一带的情况很是熟悉。他说,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西游记》“女儿国”的原型——东女古国的传说;蓝天白云下,山谷里,一树树繁花宛如身着盛装的康巴美女,从远古的神话中走来。阳春三月,沿着国道214线从邦达草原到昌都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次第展开的唯美画卷。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依然白雪皑皑,草原上的流水,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浮冰。机场道路两侧,蓝色编织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树,宛若襁褓中的婴儿。到了半山腰海拔3700米的酉西村,藏柳开始吐出新绿,传说中神
巍峨连绵的雪山下,一湾湛蓝宁静的湖水。漫山遍野的格桑花,风中舞动的五彩经幡。一位藏家少女,站在红白相间的木屋前,凝神远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
这是一幅《雪域春风》图。“西藏,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多年前,当我在航空杂志上看到它的瞬间,灵魂便开启了雪域朝圣之旅。
一位山东的诗人朋友告诉我,如果说天地有大美,那一定是在雪域高原;如果说高原四季美如画,那最美的一定是昌都的春天。2019年7月,我有幸作为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来到了素有“三江宝地”“藏东明珠”之称的昌都,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历程。
雪中的昌都 齐齐格果果 摄
阳春三月,沿着国道214线从邦达草原到昌都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次第展开的唯美画卷。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依然白雪皑皑,草原上的流水,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浮冰。机场道路两侧,蓝色编织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树,宛若襁褓中的婴儿。到了半山腰海拔3700米的酉西村,藏柳开始吐出新绿,传说中神女“卓玛嘎布”流淌的热泪——卓玛温泉汩汩冒泡,蛰伏了一冬的牦牛在山坡上活络着筋骨,各种鸟儿在林间、路边、屋顶欢快地鸣啭歌唱。而山脚下海拔3000米的吉塘小镇,已是一幅江南的景象。雪山退成了遥远的背景,沿着澜沧江边的公路逆流而上,一路绿树婆娑,杏花、桃花、杜鹃花……白似雪、粉如霞、红若火,在山谷里汇成一片片浪漫的花海。
在昌都,我曾经问过一些同事和朋友,昌都的春天,哪里最美?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谷布神山。贾总说,那里“一山分四季”,一面面岩石像一堵堵直立的高墙,原始森林郁郁苍苍,600多种野生名贵藏药材吐纳着春的气息。贾总是个网红,来自上海,因常年穿行于可可西里、罗布泊、阿尔金、羌塘等无人区,网上称之为“行走于无人区最多的中国人”。他和他的爱人——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019年入住昌都新区,致力于开发“第三极客特种路线”旅游。
美人谷。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昌都本地藏族小伙子丁增,最近都在为美人谷玖瑰苑招商项目奔忙,对这一带的情况很是熟悉。他说,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西游记》“女儿国”的原型——东女古国的传说;蓝天白云下,山谷里,一树树繁花宛如身着盛装的康巴美女,从远古的神话中走来。
然乌湖。那里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湖边碧草茵茵,岸上铺满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春季的晨昏雾霭氤氲,如梦如幻。小林,福建龙岩人,计划在昌都投资高原微环境空气调节项目,刚从八宿县考察回来。他告诉我,在福建援藏队八宿工作组的推动下,前几天,然乌湖刚刚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怒江七十二拐。边坝三色湖。芒康古盐田。丁青孜珠寺……
而小杨却说,春天的昌都新区最美。你看,一幢幢楼房在春风里破土拔节;川藏铁路昌都火车站、澜沧江跨江铁路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小杨是闽昌众创空间的负责人,老家河南。这三年,在福建援藏队、昌都新区管委会和各双创载体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昌都新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拿到了五块国家级的牌子。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一日,漫步澜沧江畔,我突然觉得,这些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奋斗者建设者,每个人不都是雪域的一缕春风,汇聚在一起,吹开了昌都新区的万紫千红?
在雪域高原,如果说有一个称呼能让我感到如春风般温暖的话,那一定是“援藏队的兄弟姐妹”。
这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领队虽说是领导,但其实更像是一个“大家长”,操心着队里每一项工作的进展,每一个队员的安全。援藏队里,有“70后”“80后”“90后”,有两次援藏、三次援藏、五次援藏的“老西藏”,还有夫妻携手援藏、高级职称援藏的队友。不管来自哪个地市、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大家都十分珍惜援藏的缘分和情谊。工作之余,相约打打牌、打打球;周末有空,食堂包包饺子,野外耍耍坝子。不少援友感慨地说,这么多人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援藏结束后恐怕是很难再有的。
这是一支坚强的“战斗队”。不管是刚到西藏就高反晕倒的,还是长年累月靠吸氧才能入睡的,不管是援藏时间未半突发脑梗的,还是来时满头青丝如今一头白发的,大家都像藏地的牦牛一样负重坚守着。三年时间,5个国家级、14个省部级奖牌,凝聚着大家多少艰辛多少付出;藏香猪产业初具雏形,水泥厂点火生产,高原葡萄酒销往内地;100多名多指畸形患者、300多名唇腭裂患者、400多名大骨节病患者得到诊治,多少藏族同胞的脸上荡起了自信的喜悦的春风……“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从援藏开始的那天起,每个人都在用心用情用力地思考和回答这一神圣的命题。
这是一群倾情的“援藏人”。大家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自己所能,为西藏为昌都为藏族同胞多做点什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家一次次走进藏族同胞家里;为帮扶学校的孤儿,大家一次次地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一次次地和他们促膝谈心。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这是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如果用它来描写波科村的春天,那是再恰当不过的。
波科村地处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玉曲河畔,海拔3890米,紧邻国道318线,是川藏公路自驾游必经之地。波科,藏语是“丰饶之地”,因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波科曲”而得名。村子里,白杨、藏柳四处可见。全村77户346人,属半农半牧区,2020年人均收入15295元。2021年4月,按照昌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的工作安排,我有幸在波科村住了8天。
在扎嘎林夏季牧场,我遇到了放牧的藏族小伙子顿珠。顿珠告诉我,他的阿爸在旧社会是个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大解放后,家里才有了土地和牦牛。他说,他们家2020年如期脱贫;他的两个小孩现在昌都市区读书,他自己读书少,这辈子只能在高原放牧,他的愿望是让小孩到内地上大学。
听了顿珠的话,我深感触动。高原的春天虽然来得稍晚一些,但政策的春风已经唤醒了无数个和波科一样的村子,已经吹暖了无数个和顿珠一样的藏族同胞的心。
“有一座圣山在苍茫的高原上,有一湖圣水在蓝天白云下,呀啦嗦……”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近几天,耳边一直回响着韩磊演唱的《梦中的故乡》。三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我又一次想起那幅《雪域春风》图,心里终于明白:爱上高原,始于艳丽、耽于纯净、敬于厚重、深于灵魂、寄于梦想,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昌都作为我的另一个故乡。
这一别,说不清是归航还是离乡。此后,梦里雪域春风,丝丝缕缕,岁岁年年。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