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宁员工内部理财最新进展(10亿员工理财变借款)

苏宁员工内部理财最新进展(10亿员工理财变借款)一名去年10月购买了“苏享系列”产品的苏宁员工表示,本来10月该到期的产品苏宁却未按合同兑付本息,现在逾期时间已超1个月。2020年10月苏宁集团通过“苏宁金融APP”面向全国内部员工发行了“苏享18号”“苏享20号”等非标类产品,承诺年化固定收益7.5%最近还有传闻说苏宁12月底就要破产,不过很快就被苏宁官方辟谣。但苏宁现在的压力确实不小,最新财报显示,苏宁今年前三季度亏损75.68亿元,同比下滑1483.2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56亿元。糟糕的业务状况以及现金流,也让苏宁旗下的理财产品接连逾期。

厂长的话

前阵子俞敏洪“捐课椅”的行为得到广泛称赞,不少人觉得他即便暂时的失败,日后也能东山再起,关键就在于“体面”二字。更重要的是新东方没有拖欠任何一个员工的工资,永远保持着一定的现金流以应对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而另一边,苏宁自称遇到了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而苏宁对待员工的方式却是把员工买的理财“变”借款。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为什么却有着天壤之别?

苏宁员工内部理财最新进展(10亿员工理财变借款)(1)

理财自动变借款?

随着时代的变换,不少曾经被大家视为天之骄子的企业逐渐走下了神坛,比如高教、地产以及地产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这其中也就包括了曾经的家电巨头苏宁。

最近还有传闻说苏宁12月底就要破产,不过很快就被苏宁官方辟谣。

但苏宁现在的压力确实不小,最新财报显示,苏宁今年前三季度亏损75.68亿元,同比下滑1483.2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56亿元。

糟糕的业务状况以及现金流,也让苏宁旗下的理财产品接连逾期。

2020年10月苏宁集团通过“苏宁金融APP”面向全国内部员工发行了“苏享18号”“苏享20号”等非标类产品,承诺年化固定收益7.5%

一名去年10月购买了“苏享系列”产品的苏宁员工表示,本来10月该到期的产品苏宁却未按合同兑付本息,现在逾期时间已超1个月。

苏宁员工内部理财最新进展(10亿员工理财变借款)(2)

这两年因为公司现金流问题,导致理财产品逾期的事件这两年屡见不鲜,但苏宁最离谱的就是在没有征得员工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把员工认购的理财产品“转换为”员工内部借款。

11月12日,苏宁公司也在内部发出“关于苏宁员工内部借款偿还事宜的一封信”,邮件里直接把员工买的理财产品变为员工内部借款。

计划“针对已到期未到期的借款采取延本付息的方式,未偿还本金将从2022年3月31日开始至2022年11月30日全部偿还完毕,利息将按月支付”。

这个骚操作让被逾期的员工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意思还能这么玩的?

有被坑的员工表示自己在苏宁工作了十多年,到头来居然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

随后意识到事情不对的苏宁员工开始组织维权,据维权行动的组织者所说,此次理财逾期事件涉及员工3000余人,涉及金额人民币约10亿元。

实际上在今年3月中旬,“苏享X”系列理财产品就出现过延期兑付,不过当时在舆论的压力下,两周内就全部兑付了。

尽管苏宁目前确实是比较困难,但这种对员工购买的理财产品随意变为借款的行为,真的很不体面。

苏宁的没落早有端倪

不过说实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宁的隐患早就显现了,如果大家认真看清楚了近几年苏宁的财报,基本不太可能顶着风险还去买内部的理财产品。

虽然2015年到2019年,苏宁的净利润分别为7.58亿、4.93亿、40.50亿、126.43亿、93.20亿。

表面上看起来没啥问题,净利润也在增长趋势,而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苏宁的主营业务已经连亏6年,净利润是靠“财技”在维持。

这个“财技”的核心就在于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

稍微科普一下,非经常性损益就是企业正常经营以外的各种偶然性的或不可持续性的收入。

比如包括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补助、公司卖股票获得的收益、处理闲置设备获得的钱款。

2014年苏宁靠卖自家的11家门店,而接盘方是苏宁母公司,明显的左手倒右手,然后苏宁再把这11家门店续租回来经营,这样扭亏为盈。

2015年卖了自己前几年收购的PPTV给苏宁文化,转让价款为25.88亿元,听名字你们就懂了,苏宁文的实际控制人是苏宁易购的大股东张近东,这样净利润又变正了。

2016年则是靠把自家仓储物流公司卖了,之后再租回来让自己能够继续保持正常周转。

这三年基本就是靠吃老本,卖卖资产。

而2017年-2019年就更加魔幻了,收益基本靠杰克马。。。

让我们把时间转回2015年,这一年除了股灾以外,阿里和苏宁之间也发生一场“大手笔”交易。

阿里斥资283亿入股苏宁,直接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作为“联姻”的诚意,苏宁也花了140亿买了阿里巴巴的股份。

苏宁员工内部理财最新进展(10亿员工理财变借款)(3)

看到这,大家也应该都猜到了。

2017年-2019年,苏宁的利润基本就来自阿里的这笔“横财”,简单来说就是阿里的股票涨得很好,然后在这三年里,苏宁每年都会卖一点手里持有的阿里股票来“美化”公司的财报。

可是阿里的股票也总有一天会卖光,“炒股”也不可能永远给主营业务的亏损来兜底,2020年苏宁终于撑不住了,全年净利润为-53.58亿。

其实发现这些真的不难,就是需要稍微多花点时间研究就好,大家投资还是要对自己的钱负责。

不要再迷信大而不倒

这两年,恒大、宝能、海航都曾发行过内部员工产品,现在基本都处于逾期状态。

其实套路都差不多,高额收益率 仅限员工购买 低门槛,以公司大,资产雄厚等理由来做背书,募集的资金大多也都是给公司输血。

市场风云变幻下,没有一家企业能保证一直发展良好,所以大家也不要迷信所谓“大而不能倒”,这在国内行不通。

大家不管买任何理财产品一定要走合法合规的通道,首先是千万不要拼单,如果达不到门槛说明达不到该有的风险承受能力。

另外就是要看清楚底层资产,到底钱是给谁融,涉不涉及关联交易,标的是否优质。

厂长了解到,不少二级私募从业人员也有很多购买了自家的基金产品,诚然,对于许多优秀私募的从业人员而言,这是福利,毕竟少了后端carry,管理费大部分也是设置的比较低。

但仍然要警惕一些道德有缺陷的私募管理人,利用员工的信任,给老产品抬轿子接盘的行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