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所谓“一校一特色”,就是一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地域、师资、文化等资源优势,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我认为,这个“特色品牌”,可以是特色项目品牌,也可以是特色学校品牌。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有共性,他们都有独特性、先进性、广泛的社会认同性等。但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特色项目涉及面比较窄,而特色学校的涉及面比较宽;特色项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而特色学校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特色项目可以是单项工作,或者是学校的部分工作,而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风貌的呈现,是独特的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创建特色项目相对简单,但创建特色学校就是系统工程,难度系数大,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靠一两个特色项目就能奏效。什么是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或在某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领先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为什么从上而下一再强调学校要“办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红
对于学校“特色”的追求,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1993年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为什么从上而下一再强调学校要“办出特色”?我想谈谈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
什么是特色?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诠释特色: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已给出了答案。古人认为:“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种)事物与众不同的特别优异之处就是特色。
什么是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或在某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领先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
所谓“一校一特色”,就是一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地域、师资、文化等资源优势,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我认为,这个“特色品牌”,可以是特色项目品牌,也可以是特色学校品牌。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有共性,他们都有独特性、先进性、广泛的社会认同性等。但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特色项目涉及面比较窄,而特色学校的涉及面比较宽;特色项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而特色学校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特色项目可以是单项工作,或者是学校的部分工作,而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风貌的呈现,是独特的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创建特色项目相对简单,但创建特色学校就是系统工程,难度系数大,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靠一两个特色项目就能奏效。
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是一个从少数学生参与,到全校师生参与,从学生单项特色技能发展,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要经历时间、内容、内涵等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飞跃的关键是把学校特色项目做大做强,让它逐步拓展、不断细化、长期积累、广泛辐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二、学校为什么需要特色?
也许有人会说,“特色”不是我们学校的需求,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有人主张,学生有特长,学校无特色。其实,这个主张本身就说明了主张者很重视学生的特长教育,学生的特长恰恰需要学校搭建一个个平台,建立一个个机制,去培养,去发现、去发展,去展示,如果真正做好,特长教育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实际上,每一所学校都有丰富的个性,办出特色,应该成为我们每一所中小学自身内在的需要和共同的追求。
(一)学校自身优质良性发展的需要。
学校和人一样,都有优势和特长,从智能理论来说,人有多元智能,有相对优势的,也有相对弱势的。就像是有的人不善交际,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有的人数学逻辑能力差,但是记忆能力超强;有的人唱歌五音不全,但是体育项目样样拿手......每个人都有一到两项优势智能,如果及时发现优势智能这个“点”,并能挖掘出来,用这个点带给他的成功体验和自信激发和激活整个人的发展,他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也是这样,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大学校还是小学校、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长和潜在优势。就算是基础薄弱或受师资、生源条件限制的学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关键是要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到了这个“点”, 找准了这个“点”,就找到了学校创特色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整体提升,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所以说,特色创建应该是每个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名校需要实现新超越,普通学校更需要找到这个支点来“撬动”整个学校,使学校进入一个良性循坏。每一所学校都可以重新认识自我,“生长”成为特色学校,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让所有学生都发展同一特长,学生会“被特色”,会扼杀学生个性,会牺牲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千人一面”。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认为,我们所确立的“一校一特色”中要求学生发展的同一特长,是指那些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比如写字教育、诗文素养、演讲教育等这些都是每一个孩子应该具备和发展的特长,这是共性的特长,发展这样的共性特长,可以让孩子们在关键品格和能力上强者更强,弱者不弱。以共性特长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同时,通过社团、兴趣小组、课后服务等发展培养孩子们不同的特长,这丝毫不会淹没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不会造成“一特遮百丑”。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有些被我们忽视的技能,在学校课程中也没有得到强化,却恰恰是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关键,这时候,特色工作就可以大显身手,担此重任。举个例子:各种电子产品的充斥让学生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别字屡见不鲜,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让孩子们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就变得特别重要,但90%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书法课,于是,就有了写字育人特色。
总之,特色创建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一校一特色”如何创建?
从特色项目开始。
一个学校可以有几个特色项目,因为它是单项工作,也能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比如:我在第一所任校长的学校,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确立了英语、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三大特色项目。那时候因为英语师资匮乏,英语课大都从三年级开始开设,所以我们的特色是引入社会力量,从一年级开设。当时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微机室,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因为我们当时是企业办学,资金较充足,所以在企业的支持下建立了两个微机室。为了让孩子们走在时代的前沿,我们也是从一年级开设微机课,和英语一样。
这两个特色项目的关键还不仅仅是从几年级开设,而在于我们建立了校内考级制度,因为是九年一贯制,所以与年级对应,共设九个等级,孩子们可以打破年级,自选考级,学校颁发证书,一年级的同学,本来具备一级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就达标,但你可以越级考,可以考三级,也可以考五级,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积极性。但这两个特色项目没有因此发展为特色学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个特色项目由个性成为了共性,其他学校也都从一年级有了英语,三年级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只是因为条件具备走在了别人前面,其实,特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由特色成为普遍,由个性成为共性。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最后成就特色学校的是研究性学习这个特色项目,因为那时新课改刚刚开始,研究性学习成为课改的难点、重点也是热点,因为对研究性学习很陌生,大家都不愿去触碰他,那时我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市教科院的指导下,立项了省课题开始研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学生自主建立小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同学们有的研究早餐吃什么,有的研究城市牛皮癣(小广告)如何彻底解决,有的研究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校服,他们搜集信息、收集数据、人物采访、分析论证,忙得不亦乐乎,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孩子们关注社会、直面现实、体验生活,被认为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的最好载体,我代表学校在全省的会议上作了研究性学习典型发言,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奖的学生在中考总分中被市教育局直接单独加30分、20分(当时是分数,不是等级),这在当时影响不小。有的学生因此升入重点高中。
我在育才学校做校长11年,也是和老师们一起做了三个特色项目:演讲教育、好习惯养成教育、“235”优质高效课堂。命名特色学校的是演讲特色。
我们胜利东小学目前也是三个特色项目,分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
举这些例子,我想说明的是特色项目不要只做一个,因为我们每个校长都想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最后成为特色学校,但这个项目能不能做大做强,还有很多客观条件制约,不是只凭你的主观愿望就能够达成,如果有几个特色项目,那特色项目发展为特色学校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那么,这个项目怎么找呢?寻找挖掘什么样的特色?
(一)发现特色。
如何发现、选择和定位?
首先要把握好原则。我总结了七大原则:
方向性。特色工作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特色创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素质,追求育人成效。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可以特立独行但不能偏离轨道,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特色工作的根本任务,特色才能被认可,才有生命力。
统一性。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统一。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根,不能为了追求特色搞得学校不是原来的学校,育人目标也不是原来的育人目标了。
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久”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和要素。
整体性。首先是全员参与。特色项目可以部分参与,但特色学校一定是全员参与,特色必须成为学校所有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理念和自觉行动。有的校长可能会说,我的项目参与人数就是少,比如足球,怎么全员参与?如果只是足球特色项目,可以少数人参与,但一旦是足球特色学校,那一定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受益,各级的申报条件也要求这样,那怎么做到呢?你可以开设特色足球课程,让每个孩子体验和感受足球技能和足球文化,踢的是足球,学的是精神。这就需要提炼出足球精神:比如团队协作、相互配合、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服输精神,用足球文化来育人。可以说,最后能成为特色学校的,一定不是那个特色项目本身,一定是它背后的内涵和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提炼内涵,形成文化。除了全员参与,还要全面体现,就是特色无时无处不在,而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科学性。特色工作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特色不管怎么“特”也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论“新”也不能脱离学校实际,方式方法无论怎么“异”也要符合客观要求,学校的特色工作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不能一哄而起,草率运作。学校搞一个特色项目,把国家课程改成你的特色课程,这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是不被允许的。
稳定性。特色切忌朝令夕改,因为特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基因,是骨子里的东西,需要的是传承。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已经有特色项目,校长要带领老师们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向特色学校进军;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已经是特色学校,标志着这个学校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熟,校长要带领大家长期保持和发展,成为学校的传统。
可行性。即可操作性,有没有条件。比如:师资、硬件等。
可以说,中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七大原则,还要讲究一下具体小策略。
诊断策略。不能只在那儿想,要出手去做,做的第一步就是诊断,对学校过去(办学历史)、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然后论证定位,先组织本校人员内部论证,然后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有关教育专家,就办学特色的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进行论证。要时刻保持一种论证的精神。
文化传承策略。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其中核心的、优秀的要传承下去,不要断开,不要丢失。
转化策略。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改造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比如一个环保教育特色学校,之所以选择,可能对于这个学校来说,环保是孩子们欠缺的东西,需要下猛药来加强和提升的。
发展策略。特色学校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它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被原有的框框所束缚,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每所学校都有特色,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思想,关键是找到和找准,然后定向定位。定向和定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定义特色。
(二)定义特色。
定义什么呢?一是定义特色前面那个独特的“词”,二是要定义(总结、提炼、概括出)特色的文化内涵,让它与众不同。比如:育才学校要创建的是“演讲教育”特色学校,“演讲教育”就是那个独特的词。开始叫演讲特色,因为是以演讲为载体进行育人,所以“演讲教育”更精准。
(三)制定特色建设规划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建议用终点思考的方法,倒推法,比如做一个特色建设的三年规划,三年后达到何种水平,倒推出第二年做什么;第二年达到什么水平,倒推出第一年做什么,当下做什么。需要我们预先作出科学的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这类似于我们以前做过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的特色发展项目规划。
(四)实施特色建设规划。
规划不能只躺平在文本里,也不能只在校长的脑中、口中,要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落实在具体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具体实施?
1.建团队:管理团队、研究团队、实施团队。
一是领导团队。由校长直接负责,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各个工作组分工明确、具体。
二是研究团队。育才学校是依托语文教研组进行演讲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后来命名为“快乐演讲工作室”。赋予他们职责,“工作室”的任务是:组织系统学习,寻求理论支撑;组织问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组织行动研究,破解演讲难题;组织集体攻关 开发演讲教材;组织成果整理,不断积累经验;建立演讲博客 促成师生互动。
三是实施团队。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肩负一份责任。
2.建机制:管理机制、研究机制、实施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
比如评价机制——学生、老师分别建立评价机制。每一种评价都分为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团队的评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期末评价,通过自评、小组评、班级评和老师评,给出A、B、C三个等级,颁发等级证书。等级证书将作为学生标志性成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每学期都要评选出小小演讲家、优秀演讲班级、优秀演讲小组等,隆重表彰奖励。教师个人评价包括对演讲教师的评价、对班主任的评价和对相关学科教师的评价。团队评价包括对演讲备课组、各年级、各部门的评价。还有重奖——“特色工作奖”,在演讲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团队才可以获得。
3.实施课程:特色项目的发展必须与课程高度融合,办学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特色里。要做好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学习,在课程评价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特色课程的开设,把全体学生“卷”入进来,保障学生群体的集体参与,而不是少数学生的发展。我算了一下,每周33课时,国家课程29学时,地方课程一二年级1.5课时,三至六年级2学时,校本课程一二年级2.5学时,三至六年级2学时。其实,学校自主空间也就校本课程这2学时。所以,活动课程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善于利用活动课程推进特色建设。
(五)要主动进行自我提炼与升华。
在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上确立自己的特色形象。
最后,有四条建议给大家。
校长亲力亲为:特色创建是一把手工程。首先,校长要有特色意识,从特色项目的确立,到学校特色的创立,直至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炼、传承、创新。校长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成为特色创建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以及全体师生的特色领跑人。
头脑风暴:遇到难题时,走到瓶颈时,走不下去时,就需要校长召集大家坐下来,来一场头脑风暴,思想交汇,观点碰撞,柳暗花明,走出困境。
发展教师:培养引导教师,让教师在特色创建中经风雨见世面,获得历练和成长,成为特色受益人,在发展特色的同时,通过特色这个平台,让教师得到最大发展,教师与特色共成长。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应该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其他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不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只能促进,不能拖后腿。另一方面,处理好学生特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不能因为搞特色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是学校获得突破性发展的生长点,也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竞争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特色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