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彤对粉丝说的话:关晓彤帮工作室怼粉
关晓彤对粉丝说的话:关晓彤帮工作室怼粉(没有行程图、年终总结发得太晚、美工失误)工作室随后在评论回应了几点吐槽,有一说一,事情是小事,饭圈常见的擦枪走火:关晓彤工作室发了2020年的年终总结,事业粉们也“亲妈上身”提出全方位的意见,
热搜果然还是要连起来看比较好…
前脚“100%粉丝对工作室都不满意”
后脚“关晓彤替工作室怼粉丝”
把#杨幂 人间预言家#打在公屏上(不是)
有一说一,事情是小事,饭圈常见的擦枪走火:
关晓彤工作室发了2020年的年终总结,
事业粉们也“亲妈上身”提出全方位的意见,
工作室随后在评论回应了几点吐槽,
(没有行程图、年终总结发得太晚、美工失误)
正主也出来回应了一波,总结就两字:不改,
正面杠果然激起粉丝吐槽,又发了一条服软的消息,
(“孩子”看照片说的是自己,“两个表情”是管好小嘴)
END。
说的当然是事情,风波还没消停。
不过,比起大家争论的“关晓彤态度”,
橘更有感触的是:
行程图真有那么重要吗?
以至于被认为是工作室的重要业务内容,
大家都发,所以必须重视…
抛掉求生欲说一句暴言:
可以但没必要!
应该没有朋友不知道“行程图”的意思吧?
提前预告艺人当月的公开行程,
方便粉丝了解偶像的工作情况并配合应援。
听起来不是互利互惠的事吗?
艺人好好工作,粉丝安心追星,做得好就被表演,
你瞧曾舜晞就靠着“宛如杂志大片”的行程图万转出圈了…
但现在的发展情况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
行程图成了圈子里每家必须得有的东西,
没有就会被粉丝抗议,like关晓彤这次,
和好好拍戏、保持身形并列为“演员的本职工作”。
有了之后呢?
粉丝建议绝不能停。
设计这边会被吐槽
作图必须精致,审美得跟上,
静态大片不够,可以升级为动图或视频,
排版和字体也属于吐槽的范围。
粉丝们就像拿着小鞭子在后面抽打的甲方,
一旦遇上有个性的乙方,擦枪走火分分钟的事儿。
比如前火箭少女成员李紫婷,工作室发了行程图,
粉丝对设计提意见,字体、排版、文字…
被工作人员咔咔一顿怼了回去。
行程内容要谨慎
最好是能有公开活动,
拍戏、综艺、站台的比例也有讲究。
演员的行程图全是综艺?
“失望、无语、能不能好好接戏”
团队成员的行程数量不一致?
“抗议、待遇不公平、请正视成员发展”
你说行程图的具体意义在哪儿?
漂亮的图,大多数人看过就过,
(艺人没公开活动,也得发图)
排版奇特的尝试,反而会被拎出来吐槽,
(其实人家是“打情骂俏”式互黑)
除了给设计增加工作量,还可能惹上抄袭风波…
能让粉丝了解爱豆的状态,当然很好,
但没有这些的饭圈,也并不见得就分崩离析了,
反倒是在外人吐槽时,
粉丝能够表示充分的理解:
有节目就看,有专辑就买,有演唱会就抢票…
以前没有行程图,追星也挺快乐的,
现在很难找到具体是谁,先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这类“可以但没必要”的bug还不少…
重灾区一:工作室活动返图▼
红毯星光熠熠,说是比美战场没毛病,
但如今艺人出席活动,
不仅是做好妆容造型直接赴战红毯,
还得“与时间赛跑”,
在酒店这样有限制的环境里,
用十几分钟完成一组取景、构图、氛围都完美的图,
火速赶完后期,抢在第一时间发出…
然后,做好准备,接受粉丝的夸奖或炮火。
最近的案例就是产后复出的唐嫣
粉丝当然是打开天窗说亮话“骂你没商量”:
没发图前diss速度慢,
发了一组图就吐槽工作室瞎干活,
全部发完之后就开始控诉摄影师不行,
“造型图背景板廉价,调色过时,
摄影师水平太差,出图速度慢…”
说的都是这组片子。
第二天,摄影师回应了:
怎么拍是大家一起商量的,努力了一整天…
后来,摄影师换了,
粉丝的不满没有换……
比质量,比速度,比上心程度,比比比…
但说实话,工作室没有这项业务的时候,
女明星也能靠生图杀人,
有了这项业务之后,
凌晨开工连轴转,还得上线安抚,
还没算上本身并不太擅长这个领域的艺人…
几次尝试效果一般,摄影师也难逃一“槽”,
索性罢工得了,姿势懒得摆,爱咋咋你们随便拍…
重灾区二:时尚杂志归为“艺人实绩”▼
早年大花们都是手握大爆电影登封面,
真要比拼也多是甩影视作品的实绩,
上时尚杂志封面,也只是增添的东西,
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
Baby登上了美版《VOGUE》,
对之后的事业发展又有什么帮助呢?
如今,咱们已经习惯于列一个大表,
把上了哪些封面、卖了多少本杂志都纳入成绩中,
借用杂志的名号来给自己添彩…
(没有特指某一人的意思)
有必要吗?
最早,明星与杂志是两种不搭界的存在,
一切都来自于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的手笔,
她在第一线提前嗅到了风浪:
用名人上封面,杂志销量会高得多,
于是,Anna开始让女明星们也想要成为超模,
享受拍摄登封的乐趣,让时尚变得和生活息息相关,
要知道,当年她的同事们并不理解这个操作,
觉得娱乐圈是娱乐圈,时尚圈是时尚圈。
但现在已经朝着更远的方向走去了…
橘印象最深的是《VOGUE Film》,
一本副刊,只差把“发二维码打钱”印在封面上了。
最开始分两版来拍摄,都是大花 流量的搭配,
(周迅和王一博,李冰冰和朱一龙)
紧接着开单独链接售卖,
甚至默认“不备注就等于爱豆的销量”,
主编还特地转发微博表示“期待销量”,
朝粉丝口袋里的那点钱看,也不打算留一点体面…
证明商业价值的方式也有无数种,
何必要选一条费力不讨好的路?
也没必要惯着这种“割韭菜”的杂志方吧…
重灾区三:鼓吹演员“无缝进组”▼
无缝进组,也就是字面意思,
在这个剧组就签好了下一部戏的约,
中间最多休息个几天半个月,
这已经成为了“新一代劳模”的标准,
让事业粉们开心的好事,
值得被列出来鼓吹夸奖……
有事吗?
说到这个问题,
其实观众只会记住你火了多少个经典人物,
并不会管你有没有轧戏或无缝进组,
但从演员的个人创造角度出发,
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积累。
太多演员都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拿《沉默的真相》里备受好评的白宇来说吧。
短期,是为了丰富角色的准备
为了演好“江阳”这个灵魂角色,
了解肺癌病人的状态,检察官的工作情况,
亲身体验被勒住的窒息感,拍摄期间封闭内心。
长期,需要生活的苦辣酸甜作为养料
想要演好一个获得大众同理心的角色,
自身如果是空空如也的花瓶,
怎么能表现出来带着刀刺入观众心中的画面呢?
无缝进组,对演技方面肯定有影响,
不用骂,毕竟有太多无奈,需要权衡:
没有库存的新人,断档之后就可能被市场遗忘,
只能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抉择…
但同样,也并不应该被鼓吹,
这并不是一个应该被奉为圭臬的标准。
……
说到这儿,不会有人开始全怪粉丝了吧?
真要甩锅,就怪“饭圈内卷”吧。
是粉丝想要向工作室挥鞭子的吗?
也都知道,行程图美并不等于行程美,
奈何总有人要拉行程图出来比美…
也知道艺人或许不擅长时尚方面的尝试,
但参加活动必同框比美,弄不好就成了“老年合唱团成员”…
有眼睛的都知道某些杂志只为割韭菜,
但谁叫流量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商业价值,
钱都花了那就吹吧,毕竟看客还会搬销量对比…
粉丝累,团队累,本人也累,
这种“可以但没必要”的规则越来越多...
说一句轻飘飘的“粉丝脑残”当然容易,
但这是由各种因素一起造成的。
流量圈子的规则,扩散到娱乐圈的普世原则,
走不同路线的艺人都开始跟随并遵守,
有点本末倒置了…
Anyway~
想要解决这种被裹挟的情况,
其实还得靠当事艺人的正面引导,
这下就得考验说话的一百种技巧了吧。
粉丝:你要我问哪一家工作室最废,我的回答是每一家。
被其他家夸“最强”的曾舜晞工作室也照样被撕。
(版权归橘子娱乐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