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

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到了省行,厉害的标准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而是领导的眼界和思想,哪个领导理论更扎实、说话更全面,办事更周全,协调能力更强;再到总行的层面,更是要靠笔、靠理论堆出来的,看到总行文字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听到领导在会议上现场讲话,真是让人醍醐灌顶、顶礼膜拜。如果各项能力前再加个修饰词,“特别”,特别能喝、特别会说、特别会搞关系,那就人之翘楚,翘楚中之龙凤。在基层支行,一般衡量行长和客户经理的能力,是能拉来多少存款,能放多少贷款,完成多少指标计划,产生多少效益,维系拓展多少客户。基层工作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能喝、会说,能搞关系。“能喝”说明身体好,攒局能力强,尤其是能拉大客户入局;“会说”说明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并且善宣传;“能搞关系”说明情商高、社交能量强,懂人性,讨人喜欢,会借势。在我所接触的支行行长之中,具备以上三样本事的人,普遍客户认可、员工认可、领导更认可;与大企业老板、员工也都是称兄道弟、家长

要进行培训授课,突然有些感慨,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工作感悟,讲讲“作为一名员工,该如何更好地成长”。虽然自己没有做出过什么突出的成绩,但结合多年以来在工作中的观察,以及身边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成长过程,也是感悟颇多,交流如下:

理论和实践。

理论的概念很大,是指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论述,是个人的认知层次和解释力;而实践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本事。

通常来说,越往上走,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越往下走,对实际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以我所在的银行业为例,我在支行干了5年,在省行干了5年,不同层级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偏重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基层支行,一般衡量行长和客户经理的能力,是能拉来多少存款,能放多少贷款,完成多少指标计划,产生多少效益,维系拓展多少客户。基层工作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能喝、会说,能搞关系。

“能喝”说明身体好,攒局能力强,尤其是能拉大客户入局;“会说”说明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并且善宣传;“能搞关系”说明情商高、社交能量强,懂人性,讨人喜欢,会借势。

在我所接触的支行行长之中,具备以上三样本事的人,普遍客户认可、员工认可、领导更认可;与大企业老板、员工也都是称兄道弟、家长里短,有这种实际能力强的高水平领导在,所在支行业务发展没有太差的,而且提拔最快的往往就是这些能干的人。

如果各项能力前再加个修饰词,“特别”,特别能喝、特别会说、特别会搞关系,那就人之翘楚,翘楚中之龙凤。

到了省行,厉害的标准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而是领导的眼界和思想,哪个领导理论更扎实、说话更全面,办事更周全,协调能力更强;再到总行的层面,更是要靠笔、靠理论堆出来的,看到总行文字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听到领导在会议上现场讲话,真是让人醍醐灌顶、顶礼膜拜。

我所在银行,在支行,中层以下员工在公文系统里面是没有用户的,所以也接触不到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坐而论道,不接地气,看那些东西容易让人学“傻”了、看“懵”了,不如直接动真格的,多去客户那跑几趟、多约几场酒更有实际效果。

就像晨起环卫的阿姨在意的是抓紧扫完手头的一条街,尽快完成自己的指标任务,就是马云和王健林来了,在他们面前大讲特讲营商之道也不好使,他们根本不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没用、还吵得慌,理论不能帮他们“扫”大街,更迫切的工作就在摆在面前呢,那边监工时刻准备巡查,扣工资呢。

再者,遇到土匪时,一般也不会跟对方大讲特讲仁义道德,关键是看你人手够不够多、拳头够不够硬,你书生理论再超神,不如一身腱子肉好使,在基层有用的就是朴实无华的东西,就是抄起家伙,撸起袖子,就是“干”。

理论总飘在天上,会跟“牛头马面”一套的理论说辞没什么区别,落不到实处。

我在支行干了3年的客户经理,特别清楚支行的经营压力,这些都是战在一线打拼的人。因为陪客户喝酒我去医院打过3次吊瓶,我肯定不是最拼的,也肯定算不上特别优秀的客户经理,但因为经历过,所以比不少人都清楚了解基础工作为什么难干。

那些真正优秀的支行行长,都是在客户经理岗位一点点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是真真正在的实干家。任支行行长前,很少有不具备基层经验而空降到支行干一把手的领导,不然肯定水土不服,在支行层面理论水平重要吗?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

省行近年有很多上下交流的干部,都是支行副行长及以上来省行交流学习,开始也会有一段时间适应期,首先是因为工作内容的变化,其次就是对于理论的要求高了,不像是在支行喝酒、拉关系、跑客户了,而是提笔写字搞理论输出了,专业变了。

对于省行向下交流的干部,如果到支行只是怀着一腔热情去搞经营,拉存款,搞客户,我觉得好像也没做对。

像当年毛主席去基层,是在搞《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理论层面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种,及其不同的革命态度,明确了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在井冈山的时候,搞的是《寻乌调查》,之后搞了《井冈山土地法》,解决了中国革命最根本的动力问题。

所以,向下交流去基层还是为了提升理论层次,是为理论找事实、找依据。

虽然人在基层,但是要跳脱基层工作,上升到理论层次,这个很重要,越往上走,越依赖于对实践的提炼能力,而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贡献了很多从基层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旷世理论,而不是仅停留在打几个土豪,消灭几家土匪。

当然,最厉害的领导,能文能武,理论和实践兼备,这种领导肯定是要承担重任的。

理论和实践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任何一条短了,走路就会一坡一拐,时间长了会造成身体骨骼倾斜,影响身体机能,所以适当的均衡发展很有必要。

标签。

一定要争取做一个有“特点”和“标签”的员工。领导推荐、评价和区分一名员工,经常会用到“关键词”,比如“业绩突出”、“解决问题能力强”、“人员很好”、“精通外语”等等,这些特点和标签,就是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有强项,至少要有一两招吃饭的家伙,比如办公室有个家伙,熟识历史,你但凡说个意思,他立马能给你说一段历史典故、引经据典,这个人成了大家写材料时特别需要的人;又比如你能喝、又会说,领导请客户,就需要你在场挡酒、灌酒,调节气氛。

要在确保自己没有明显短板和缺陷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标签”,要在某些岗位用人时,让领导第一时间联想到你,想到你的素质特点与岗位相匹配。

相反,你样样都不突出,只会耍一些小聪明,当有人举荐你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领导对你完全没有什么印象。存在感都很低的人,要说有前途、受重用,几乎是天方夜谭,注定以后的发展也会泯然众人。

脑和腿。

领导和员工,就是人的大脑和腿,一个重决策;一个重执行。

作为领导,是大脑,是单位的理论担当,“引”和“向”,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是判官,是非对错、事关全局的决策者;是战略家,分析和谋划者;是伯乐,是优秀领导、员工的培育者

领导应该多考虑“做什么”,而员工应该多考虑“怎么做”。

作为领导,经常踩的坑,就是陷入“腿”的工作中去,要是一个领导业务能力特别强,经常自己跑断腿,忙于具体工作,而不是在理论研究上,对谁的工作都不满意,什么都自己上手干,这样的领导不是领导,顶多是一个工头。

再就是领导非专业出身,觉得自己分管的工作都该弄懂,于是从基础学起,把员工当师傅,这样的领导也不是领导,只是一个好学生。

还有些领导,在理论上不过关,自己越干越迷茫,当看不清单位发展的方向时,便喜欢钻进细节和具体事务中,去做“腿”该做的事情来麻痹自己,拼努力,说白了还是一个大号的员工。

作为员工,是腿,重在坚决执行领导的决策,思考“怎么做”,如何高效率地落实。领导让你攻下山头,对可行性的论证是领导的问题,可行性不足的事情领导不会安排,既然安排了,就是领导认为可行的事,你要做的不是告诉领导不行,而是考虑是用什么办法落实好,办不到是你的能力问题。

《致加西亚的信》是美国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关于员工自主性最为生动的教材,讲述了罗文上校在不知道收信人加西亚是谁、具体在哪的情况下,没有问领导任何愚蠢的问题,而成功将信送到了其手中。在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无法完成任务,而唯独你想办法、能做到的时候,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确实完成不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要第一时间给领导反馈,千万不要打乱了领导的计划,耽误了领导的大事。

很多员工有自己的意见,总感觉比领导还牛,总感觉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像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而自诩其将才之能。刘邦虽帅兵专业性不如韩信,但善帅将,你说到底谁牛?

作为员工,在领导纳谏时,应该积极建言,但不要太把自己的建议当回事,那个建议可能对,但领导考虑更全面,不采纳你的建议肯定有他的道理,总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当宝,就是因为太把自己当回事。

一旦领导作了决策,不论如何,都该坚决执行,要知道领导大多数情况下是更近乎“完全信息决策”的。什么叫完全信息决策?

就是如果有三个选项,选A能赚100块钱,选B不赚不赔,选C赔100块钱,人都会直接选A,即在得知所有选择和结果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叫做完全信息决策,如果现在B选项的结果变成未知,那你就会在A和B间徘徊,因为不知B是赚是赔,赚多赚少。

现实情况往往是领导层级越高,接触到的信息越全面,选项更多、考虑的因素更多,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而领导之所以为领导,就是组织对其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最大认可。

有一个我非常认可的观点,就是“一个单位发展不行,换一把手;这个单位团结不行,换二把手”,单位发展不好、效益不好,是一把手的责任,说明领导水平差,谋划不行;但一把手没有威信、班子团结有问题,就是二把手的责任,因为老大是老二维护出来的,老二要是不服,处处搞针对,老大工作就无法开展,不换老二换谁。

头是头,腿是腿;头做好头,腿为好腿;各司其职,单位才能发展,团队才能进步。

水平越高的领导,心气越低,“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水平越高的大脑,越是能举重若轻地把很复杂的道理讲得游刃有余。为什么心气低、这么游刃有余?

只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智慧超群,领导用了20%的脑力就解决了问题,给你讲透一件事,还能再幽默一把;而我用了120%的脑力还没把问题解决,还看不透本质,试问当问题悬而未决的时候不着急?听不懂、讲不明白时不痛苦?

引领者。

企业和个人发展,都是由一连串的选择题串连起来的,每个选择都决定了收成的天花板。领导应该基于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众议中抉择出最正确、最有利的那个选项,选择永远大于努力,做对的事情,永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有些人根本分不清努力和努力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些人看似很努力,只是因为不动脑,你看自然灾害来的时候,那些动物是最为努力奔逃的,但是那种“努力”里面,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的、特别“慌乱”的味道。

为什么慌乱,就是因为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才能逃出升天没有方向的乱忙是极耗能、很低效的。

领导把梯子架在那棵盛产最为丰硕的果树上,跟架在了贫瘠而硕果仅存的果树上,员工努力所收获的成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领导在关键时刻要带头打仗,但更重要是在日常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定方向,明确做什么。

2010年初,我国第一家团购网站上线,随后团购公司如雨后春笋,全国很快超过5000家,狼烟四起的千团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在忙着搞补贴、打广告,利用资本的力量抢抓顾客的注意力,打价格战、抢占份额、排挤对手。

在其它团购公司为了争夺客户,对商户的底线一降再降,注重和偏向积累平台上线商家数量和多样性,甚至不惜损害顾客权益时,美团却在有意识地践行“消费者第一”,最早践行“过期包退”政策,王兴认为如果没有消费者,商户是不会用我们的,这是在十年前。

在互联网浸淫多年的王兴,凭借已经从量变到质变的理论水平,提出了美团发展“四纵三横”、“金字塔”、“三高三低”理论,明确了美团盈利模式,运营向高效率、低成本转型要利润,巩固团购让利的根基;还有各种组合拳的理论,我仅罗列名称如下,“搭便车”、“釜底抽薪”、“冬天论”、“消费者第一”、调兵遣将的“六顾茅庐”、“冬季攻势”、“出师有方”。

或者是战略上的降维打击,或是钱包空空,总之王兴没有选择走融资砸钱的路,而是靠一套套理论带领美团赢得胜利;每一次选择的细微差别,都让美团跟竞争对手积累起天堑鸿沟的差距。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提出并塑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统一战线”、“游击战”等一系列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用理论为新中国发展铺平了道理、指明了方向,带领国家走向独立。

要知道,所有理论都是毛主席亲自动笔写的,作为领导,转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找人代笔、外加修改的功夫可能比亲自动笔写要来得费劲,还要看代笔者的理解力、悟性和理论水平。

为什么称毛泽东为“伟大导师”,看看毛选就知道了,国人读懂毛选后,就知道未来在哪里。

决策者。

领导是单位之“长”,要有通盘考虑的全局观,能定是非对错。

——要光明磊落。

我看过网上很多人点赞搞权术手段、搞厚黑,学习一些腹黑的领导驭人之术,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让人心生敬畏;什么保持神秘感,不要跟员工走得太近而暴露自己的弱点,什么话说三分让人捉摸不透,从而对你心生敬畏。

听起来高大上,但都是些下三滥的手段而已,这些歪门邪道用来防身可以,要是真用来作为自己管理团队和晋升的武器,早晚会搞得自己内心阴暗,就像天天浸淫在暴戾犯罪影片的人,活在黑暗深渊之中的人,结局很难太美好。

有一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词,叫做“敬而远之”,别人对你越是敬畏,会越加疏远,没有情、只有利在,利尽则散。

网上经常误导“人走茶凉”,最后孤家寡人,其实真正的领导力,来自于员工内心的追随,像我对于敬爱的老领导,就总想去感受下老领导的人格魅力,再一睹老领导的睿智和风采,聆听教诲,表达自己的知遇感恩之情。

——要共赢

什么是是非对错,在公理系统中,像数学体系,所有结果都是在公理和推论下求解、论证得出结果的过程,你要是觉得我不对,不用争吵,因为是非对错有统一的标准,不看一个人的口才多好、有多能说,你直接证明给我看哪步错了就行。

在公理世界之外,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和结果太普遍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没有完全的、绝对的是非对错。

就像一个信贷客户能不能贷款,能贷多少,风险到底有多大,出现风险的概率究竟多高,根本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和依据,都是凭相关人员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判断。定量性的指标能参考个50%就很厉害了,大多情况下还是靠人为定性的评判。

你说一个放1亿元可以,放1.1亿元就有风险?没那么绝对。像我所在的银行体系,大多还是“屁股所在的位置”和“切入角度”不同的区别。

屁股所在的位置就是立场,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就像银行的前台部门是为了发展和绩效,而后台部门是为了把控风险,业务合规、不出问题。

有一次在各部门的会商中,列席的支行行长很激动,大意是让后台抛开自己的立场去为全行全局发展考虑考虑,业务都毙了还怎么发展,而后台问:“你为什么不能抛弃盲目发展的立场为全行的风控全局考虑考虑呢,出现的历史性教训还少吗?”。所以凡是在有立场的问题上,你只能求折中,不可能让人完全放弃

所谓的部门壁垒,其实就是相互利益间的冲突,共赢思维就是找双方利益最大化的交集,手段就是讲证据,以理性强有力地说服对方,而不是剑拔弩张的相互抗衡、施压。

有些支行行长到省行推业务,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办,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感觉客户可以贷款一个亿、有些项目可以投几千万,于是不顾上级调查和审查人员的意见、不顾制度要求,找领导、找关系施压,对于有明显瑕疵和风险敞口的业务一意孤行,就是一种单赢思维。

这还是屁股问题,支行经营压力大,为了业绩和指标都可以理解,这样不遗余力地硬推,我认为合情,对于眼前利益很明显,问题是业务落了地,也为以后留了个定时炸弹,不炸好歹只是个隐患,不出问题并不代表正确,而炸了就是实实在在的损失,我认为不合理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博弈,但出发点不同,结局会有所不同,以共赢思维出发,会更好;从以有利于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会更好,就是现在似乎不好,以后也会好。怕就怕的往往不是对错之争,而是输赢之争。

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明确告诉他“为什么对他有利”,切身关乎利益时,问题自然就会解决了

二战期间, 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是99.9%,也就是说,每1000名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名士兵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丧命,军方几经要求,厂家都说已经“竭尽全力”,存在各种无法攻克的问题,当军方强行在每次厂商交货前,都随便挑几个降落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试验后,降落伞的合格率很快便达到了100%。

说得再偏点,如果一个人的观念上升到信仰,而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个人信仰的东西都是对的,因为你根本无法从逻辑上证明它是错的,像一个人笃信做坏事冥冥之中自有报应,这就是“逻辑自洽”。

像某人认为细菌致病,于是一遍遍强迫性洗手,不洗就难受,也是因为潜意识里的行为和恐惧生病的动机与行为逻辑是自洽的,一般意识不会对潜意识里的逻辑进行明确和区分,就会形成信仰,就像你根本无法举证基督教是错的、假的。

所以,你给一个逻辑自洽的人讲“道理”,让人放弃“信仰”,你根本不可能获胜,你非要强行为之,那结果只是你将失去一个朋友。

真正的领导,应该是在吸纳所有“相悖”的观点和证据下,得出最优解的人。对于领导来说,是谁的观点不重要,没必要是自己提出的,重要的是观点必须是在所有证据证明下最正确的那个。

作家菲兹杰拉德说的:“同时持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分析和谋划者

领导要有系统观和创新性,要善分析,有意识的重构模式、优化流程,使之更为符合实际需求。

——模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性始终是自私的,而好的模式,能让人性和组织目标相统一。好的管理从来都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什么是模式?

从前,有一座寺庙,里面的和尚每天都要分一桶粥。然而粥少僧多,于是和尚们商量如何分粥。

1、刚开始,他们采用轮流分粥的方式,结果这样下来,他们只有在自己分粥的那天是吃得最饱的,因为只有在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能给自己分得最多。

2、后来他们采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谁分粥,结果有一个不幸的冤大头,几乎到了饿死的边缘。

3、于是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公认为最公正的人出来分粥,可没想到贿赂和巴结也随之出现。

4、紧接着,和尚们决定成立粥委员会,集体决议,结果委员们总是争吵不断,监督与被监督者之间始终对立,粥凉了都没分下去。

5、最后,和尚们还是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和尚都挑选完了后,再拿最后一碗。结果每个分粥的人,会尽量均匀分配,保持公平,确保自己能喝到最多的粥,而此时的和尚们,也是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候

以上存在5种模式,显然最后一种模式,是最优解,领导的作用,就是创新和改良模式。像美军改变降落伞的验收和检验模式,让人性和组织目标相统一。

像银行很早之前改革机关部室的KPI考核模式,前台部门既考核贷款净增和效益,又考核贷款不良率和劣变率;而信贷部门既考核不良,又考核贷款净增,于是双方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驱使下,会努力寻找效益和风险的平衡点,而不是相互孤立、对立。

——流程

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完成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比如把大象装进冰箱,第一步开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关门。

以下可能有些专有名词,非银行从业人员没必要纠结,也可以直接略过。银行为对公客户放贷款的流程,大致流程是评级—授信—用信。而评级、授信、用信每个流程环节,又嵌套着各自细分的流程,比如用信环节的流程,客户申请—客户部门调查—信贷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人审批——放款。

所谓流程优化,比如在有重大信贷项目时,由客户部门和信贷部门联合调查、审查,相当于压缩了两个环节到一个环节,以及像农行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更是直接把评级、授信、用信三个大的流程压缩到一个流程之内,这就是在简化和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流程管理”或“流程优化”,就是不断优化做一件事的过程,原来需要十步,经过优化后只需要五步、原来的流程需要十个人,现在只需要五个人了,整体成本下降,效率还更高效了,就像福特创新的流水线式生产流程,直接开启了汽车时代的新纪元。

——系统

万物皆是系统。

事物之下都有个“黑盒子”,黑盒子里面是各个组成要素要素间的连接关系,这个黑盒子就是系统的内部。

把一个汽车拆分成上百个零件,每个零件就是汽车的组成要素,而这上百个要素间的链接和组合关系,就是连接关系。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提升之道,就藏在这些复杂的连接关系之中,领导者就需要善于拆解、抽丝破茧,不断梳理和整合,提升系统效能。

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哲新员工的自我修养(1)

网图,侵删

特斯拉在早期研究电动汽车时,主要瓶颈就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马斯克进而对电池的材料进行拆分,拆解为碳、镍、铝、钢等不同元素,马斯克发现如果分别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元素,价格极低。

换言之,系统的要素成本很低,那问题就在于这些原材料的排列组合方式上,即要素连接上。于是,马斯克与松下公司达成合作,采用新的电池管理程序,重组电动汽车电池结构,结果一举将储能电池的价格从600美元/(千瓦·时)降到了100美元/(千瓦·时),推动特斯拉汽车横空出世、引爆市场。

之后马斯克还拆解过运载火箭,其成立的Space X公司,已成功将火箭成本控制在了同级别火箭的1/5左右。

系统性思维,关注的就是内部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连系。要素和要素关系间相互作用组合形成的系统,形成了具备某些特定功能的整体。

像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又能划分为头、心脏、四肢等等各个功能细分系统。越是了解各级细分系统,扒的越细,关系理得越清楚,优化模式和流程的可能性越大。

以银行为例,有的银行信贷业务是划分到各个前台部门的,是将客户作为一个整体,由客户主管部门进行存款、贷款各项产品的统合营销;有的银行是将信贷业务设置为一个独立部门,只管贷款业务,进行业务专营化,人员专业化。

这就是不同要素,即信贷业务内设单元(部门)之间的不同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结构,肯定成效会有所不同。

把所有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分析通透,理清因果链、了解要素间的增强与调节回路,以及各类效应,是进行业务谋划和创新的基石。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每个要素是积木块,关系就是嵌合组合,能搭建起什么样的作品,靠的就是领导的谋划水平。

之所以出现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也是因为缺乏系统观,没有明确细分系统和细分系统、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在领导眼中,看自己所分管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事物名词,应该不再是名词这个简单的表象,而是背后的模式、流程和系统。

培育者。

——用人之长,人尽其能

有同学问青岛啤酒前董事长金志国:“如何用人?”

金董事长说,“如果你做箱子,就要找樟木;要打口棺材,就要找金丝楠木;要是做门窗,找松木就好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员工是松木,你就把他做成“门窗”;是樟木,你就把他做成“箱子”;是黄花梨,那一定要把他打造成“精美的家具”。

人无完人,天生其才必有长,天生其才也必有短,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是领导者的智慧。

战国时期孔伋(子思)曾向卫国国君卫颓,推荐苟变,说他的才干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作战。

卫颓说:“我知道他的军事才能,但苟变曾经当过税务员,有次平白吃了民家两个鸡蛋,品德上有瑕疵。”

孔伋说:“政府任用官吏,跟建筑师选择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巨木高耸云际,几个人都合抱不住,却有几尺朽烂,优秀的建筑师不会不用它。现在,我们正处在大混战的时代,应该积极物色英雄豪杰,却为了两个鸡蛋,丧失一员大将,这话可别让其他国家听见。”

——重点培育

如果发展自我,你会取得个人成功;如果发展团队,团队会取得进步;如果发展领导者,公司会获得爆炸性增长。——某个智者。

优秀的领导者不是发展追随者,而是发展领导

培育追随者,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是去发展最底层20%的人,是通过不断引起他们自己时刻注意到自身的弱点,从而接受控制,还需要花费时间对他们恩威并施以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而培养领导者,是为了公司发展,希望后继有人,他们会发展最优秀的20%的顶层员工,不允许下层人员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专注于用人所长,在真正的人才上投资时间,实现影响力的乘数增长。

领导者增加十位追随者,就多了十个人的能量;而领导者增加了十位领导者,就有十位领导者以及其培育领导者的倍数能量。因此,作为领导者,培养优秀的领导者,才能实现公司及效益的倍增。

事实上,领导者培育出的领导,才是最为忠实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之所以重点培养,首要原因是作为领导者,时间都极其宝贵,所以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普度众生。

“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比如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和省领导会见很重要?那就安排15分钟。据说比尔·盖茨的行程表和美国总统类似,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

不同层级的人,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其次就是考虑培育的成本问题。

像一个顶端的外科手术专家不会教你做脑神经手术,因为你没有基础,说什么都不懂。假设领导是100分的人才,那他至少能教、也更愿意教80分的人如何提升到99,而不是浪费时间教一个10分的人该如何及格。

就像一个学霸,点拨一个中等生可能只需要三言两语,而一个学渣始终都是一脸茫然,油盐不进。作为员工,要优先考虑自己是否已经具备80分的底子,然后再去质疑领导为什么不去重点培养自己。

篇幅问题,文章先告一段落,感谢阅读至此。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