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阅读这套书怎么样(网红教辅年级阅读)
年级阅读这套书怎么样(网红教辅年级阅读)客观地说,这种安排还是很广泛的,特别是“瑟与缶”这个知识点,把比较少见的古代乐器常识,让孩子在做预习时就能接触到。《年级阅读》分别从和氏壁、秦国和赵国、蔺相如、廉颇、瑟与缶等五个知识点,去展开细节的描述。让我用五上的课文内容,来举两个例子:第一,课文《将相和》,表层的文史点,和深层的战国博弈。课本第6课《将相和》,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些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几年,《年级阅读》是真挺火的,看重语文课外的,几乎人手一本,而且在老师、家长们中的口碑,也是相当不错的。
说实话,我家也是它的粉丝,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是必买一本,课前翻翻,课后翻翻,对应每一篇课文,都有延伸的知识点,文史背景、自然科普,让孩子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和吸收,都有推动。
但是,某些观点就有点神化了:说一本书就能让家长省心了。
我觉得,这种夸张的说法,会让人把语文课外拓展想象得过于简化和零散,而忽略了在背后去应该花时间建立的体系。
让我用五上的课文内容,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课文《将相和》,表层的文史点,和深层的战国博弈。
课本第6课《将相和》,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些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典故。
《年级阅读》分别从和氏壁、秦国和赵国、蔺相如、廉颇、瑟与缶等五个知识点,去展开细节的描述。
客观地说,这种安排还是很广泛的,特别是“瑟与缶”这个知识点,把比较少见的古代乐器常识,让孩子在做预习时就能接触到。
如果孩子眼里只有一篇课文,那么好好读一读《年级阅读》上的相关拓展,是能够对战国时的秦赵状况,获得一些粗浅认识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某些核心干线的课外 拓展到这个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中国史-古代史-春秋战国史-列国史,这个战乱长达四百年的时代,同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其实很想把之一给去掉)。
学好它,不仅让孩子能了解中国经典思想文化的源头,能感受各家经典学说,更“功利性”的效果是,几乎能让娃把中小学相关历史阶段的语文重点文言文的背景给“一网打尽”。
初中部分——
《论语》十二章、《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孟子》三章、《愚公移山》、《诗经》多首、《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
高中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屈原列传》、《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等等。
在刚结束的四升五暑假里,我家就启动了先秦历史的首轮学习。
首先,看历史纪录片。
我们二刷了《中国通史》第6-17集(从《夏王朝觅踪》到《秦国崛起》);
看了湖南卫视纪录片《中国》第1-3集(讲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1-7集;
看了《楚国八百年》1-8集;
看了《喋血长平》1-4集。
接着,看历史读物。
我们看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第1-4本;
看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本;
看了《地图上的中国史》第1 卷;
看了《林汉达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篇。
然后,读文学史读物。
我们看了《乐死人的文学史》的春秋篇和战国篇,这套书有7册,按历史顺序来排布,讲先秦有两本;
还有《思泉语文课本》,这套书的排布就不是按历史时序来排了,而是按小学课本关联紧密程度来排,其中涉及到先秦内容的,分散在五上、五下、六下三册书中。
而当我们在假期完成了以上文史学习工作后,再遇上《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很多相互有关联的历史片断:
讲战国的列国纷争,那么就能想到这个以消灭他国为目标的时代,发生很多事件,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相互相王等。
讲到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时,那么就会想到那股争先恐后的变法浪潮,魏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屈原改革等。
讲到勇猛忠义的廉颇,那么会想到战国四大名将中另外三个:白起、王翦和李牧,这些人全部出自两个最能打、也最爱打的国家:秦国与赵国。
讲到蔺相如勇护和氏壁,会想到自荐的毛遂,持剑震慑楚王,逼其为赵国解围,真是一帮子大胆任性、刚烈勇猛的赵人啊。
讲到将相和这一赵国政局高光时刻,会延伸到后来的长平惨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统一几无悬念。
当孩子有了这些历史知识储备,再去读课文《将相和》,再去读《年级阅读》里的相关拓展,会觉得很亲切,很容易投入进去。
第二,课文《地道战》,表层的北方抗日细节,和深层的抗战十四年。
《将相和》讲的是古代史,而课文《地道战》则讲的是近现代史。
《年级阅读》则介绍了冀中平原的地理、自然资源、地道战遗址、地道的图示、电影《地道战》的剧情介绍等等,让孩子对这一区域性的抗战形式,获得了立体的认识。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抗战史上的一个点,孩子们对抗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片面的点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建立起对抗战全面而丰富的认知。
但在我家,近现代史是原本没有纳入计划的,于是,在假期粗略地预习了课文后,我们主动做了这么几件事:
先从老黑白电影入手,让娃看了《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让他对北方敌后区的抗战形式有所了解;
然后从抗战读物出发,把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提前引入进来,尽管这是本初中必读书,但我觉得多一个角度去展示北方抗战的特点是更丰富有益的,小学娃了解了“雁翎队”这个水上游击队的特殊形式;
还有那本又便宜又好用的《抗日战争十四年小学生读本》(这个还有中学生读本),简直就是一部小小的专题史,把抗战的关键时间线、知识点捋得非常清晰。
后续南方正面战场的介绍,接下来我会再找些合适的读物,纪录片,去给娃介绍一下南方正面战场的情节,比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等。
长期以来,我们对南方正面战场的情况,了解得不多。这样子的拓展,可以加强孩子对整个抗战十四年立体、全面、客观的认识。
而有了这样的历史认知基础,孩子们到了学习诸多抗战文学作品时,背景理解才会足够顺畅,情绪感受才会足够到位。
打开课文,听老师介绍背景,看教辅拓展,总有一种“见招拆招”的被动感,而对于那些涉及面广泛的核心知识干线,我们更应该建立一种“主动出击”的思维,把知识体系树立起来,把常见的核心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出来,让孩子的脑海里的大量零散知识点,根据不同的逻辑,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
文史类如此,自然科普也是如此,大伙儿说是不是呢?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