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达标检测试卷)C.撺掇(cuān) 蓦然(mò)怠慢(dài) 恣意妄为(zì)A.忌惮(dàn) 晦暗(huì)恬静(tián) 戛然而止(jiá)B.归省(xǐnɡ) 糜子(méi)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达标检测试卷)(1)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满分:120分 得分: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忌惮(dàn) 晦暗(huì)

恬静(tián) 戛然而止(jiá)

B.归省(xǐnɡ) 糜子(méi)

怠慢(dài) 恣意妄为(zì)

C.撺掇(cuān) 蓦然(mò)

羁绊(jī) 纨绔子弟(wán)

D.凫水(fú) 亢奋(kànɡ)

枸杞(jǐ) 如法炮制(pá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D )

A.磅礴 燎原 家眷 叹为观止

B.束缚 点缀 严峻 顾名思义

C.皎洁 挑衅 辐射 人情世故

D.锵然 斡旋 嘱咐 震憾人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C.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C.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D.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

A.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的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均收录在这本散文集中。

B.《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

C.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8.根据下面的例子,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要求: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2分)

例: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能承受酷暑严寒。

示例:积雪虽然洁白,但经不起阳光的照射;雨水虽然横流,却能洗尽世间的污浊。

9.诗文名句积累。(6分)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二、综合性学习(8分)

10.在"鲁迅作品阅读展示课"上,小程同学准备向同学们介绍他做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并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请你和他一起完成这次交流展示活动吧!(8分)

【方法介绍】

要点归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批注法:先摘抄一些词、句或段,然后写下感想、体会或评论。

比较研究法:先确定研究的问题,然后从大量作品中选取材料,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笔记展示】

第一篇

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共有十篇文章,写了鲁迅少年时代一直到日本留学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第一篇到第六篇主要写童心世界;第七、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十篇怀念师友,回顾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

在我看来,《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底层人物的温情仁爱,写出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表达了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1)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后,小程同学用"要点归纳法"写了第一篇读书笔记。请你阅读他的读书笔记,向同学们介绍"要点归纳法"。(2分)

先阅读作品,然后从文体、内容、情节等方面归纳要点,最后写出感想。

(2)小程同学用"摘抄批注法"写了第二篇读书笔记。请你根据《狗·猫·鼠》的相关情节,用自己的话帮他完成A、B、C三处的批注。(3分)

(3)小程同学用"比较研究法"写了第三篇读书笔记,请你对笔记中的三则语段进行比较研究,帮他把研究结果补充完整。(3分)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残疾人。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在招呼人刷鞋时,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通通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⑪"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⑫"明天来吧。"

⑬"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⑭"那……"

⑮"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⑯"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⑰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了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⑱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腿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作了铺垫。

C.第⑦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1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4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1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爱护子女;目标远大,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自立自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1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然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的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又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陆春龄

①一根小小的笛子,在吹者手中,能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的曲子。听那活泼泼的欢乐之音,开人胸襟;吹到委婉之处,又是那么娓娓动听。这就是笛子的魔力。因此在江南吹打曲、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都以笛子为主。笛子,又因为材料便宜,制作简易,携带便利以及劳动人民爱好等原因,成了民间流行十分广泛的乐器。

②笛子的种类很多,按音色音量,现在普遍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因一般产于苏州,所以又称苏笛,音色柔和,一般流行于江南一带。曲笛除用于独奏外,京剧中的吹腔,淮剧、锡剧、沪剧、绍兴大班以及民间乐曲和古曲乐曲中都用它来伴奏。特别在昆曲中,唱起来必须用曲笛伴奏,才能传达神情而引人入胜。梆笛在北方流行较广,音色清脆、高亢,在有些地方小戏、民歌和舞蹈中,一般都采用梆笛伴奏。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而竹笛中又以枯竹做的最好。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

③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的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笛子了。相传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笛子就传入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今的西安)。但也有人考证,最早的笛子是西亚细亚的纵笛。在埃及的三角塔一墓中还有八人合奏纵笛的图。因西亚产苇管,苇管颇直且大,那时纵笛就多用苇管做成,后传到印度,印度苇管小,但印度产竹,才以竹制纵笛代替苇制纵笛。纵笛经西亚、中亚,周朝末年,由西域传入中国。但几年前我在印度演出时,看到印度演奏的笛子都是用芦苇做的,称苇笛。其实在我国《诗经》《礼记》中,也都记载有竹制乐器如龠、箫、管等,也应该是属于横笛、纵笛之类。

④两千多年来,经过不断改革,笛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一直到现在的六孔。(A)取材也由最初的苇管到现在的竹子。(B)但竹笛的好坏,还受材料和制作上的种种限制。(C)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试制成功的塑料笛,吹起来声音清脆嘹亮,冷热变化对音色影响也极小。(D) 塑料不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管壁,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影响音色,而且笛膜也不会潮湿。塑料笛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材料到制作处理,都可由人工控制,材料成分不同就可制出不同音色的笛子。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的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制造规格统一后,就可采用机器生产。

(文章有删改)

15.下列不属于笛的特征的一项是(3分)( D )

A.经不断改革,笛的音孔由原来的三孔到四孔、五孔,变成了现在的六孔。

B.笛按音色音亮分为曲笛、梆笛两种。曲笛音色柔和,梆笛清脆、高亢。

C.笛的取材经历了由苇管到竹子,再到枣木、塑料等其他材质的过程。

D.笛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中,经由西亚、中亚,从西域传入了中国。

1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A.从笛的特点写起,到传入发展历史,再到塑料笛研制成功,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B."按材料分,又有紫竹笛和白竹笛,北方还有一种枣木笛"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塑料不吸收水分,吹奏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附在管壁,就不像竹笛那样容易受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产的竹子都可做笛,其中以浙江产的竹子质地最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曲笛因一般产于苏州"一句中"一般"表示具有普遍性,在无法通过统计得出确切结论时,这样表达更有分寸,更具准确性。

B."在工作中,我也先后试制过枣木笛、电木笛、芦苇笛、化学纸笛、金属笛等,但都不能令人满意"一句应放在第④段的(B)处。

C."用两头粗细一致、管壁厚薄相同的塑料做成的笛子,它的音色音量音准也能达到统一",充分体现了塑料笛的最大优点——从材料到制作可由人工控制。

D.选文第③段,从汉墓拓片,敦煌壁画,《诗经》《礼记》记载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笛子在中国的历史,大大地丰富了选文说明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忆江南(其二)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8.词人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3分)

秋季。从"山寺月中寻桂子""看潮头"可以看出来。

1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3分)

表达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留恋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⑨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2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1)河中漱广( 冲击,冲荡 ) (2)窥深悸魄( 看,望 )

(3)浚波颓垒( 大的波浪 )

2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2分)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23.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3分)

示例一:"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突出了水流急,水雾大的特点。 示例二:"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突出水流的湍急。_

四、写作(50分)

24.模仿《灯笼》一文的写法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