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详细笔记)
八下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详细笔记)2、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第一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第一篇:《虽有嘉肴》
介绍作品《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文及详细批注 问题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2、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字词句式 概括主题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第二篇:《大道之行也》
关于作品《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文知识点批注 重难点分析一、“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1、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2、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3、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二、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四、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字词句式: 主题概括:《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后感悟:《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