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而且在学生看来,即使准备了也没什么用。除了有范围的名句默写题,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准备什么。考试前,别的学科,学得如何,会还是不会,大体上是可以判断的。哪一章哪一节哪个定理或知识点学得不好,心里大体是有数的。语文学科就不行。

语文是一门玄学?

学生说语文是“玄学”,主要针对考试。

感觉掌控不住,无论是考前、考中,还是考后。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1)

1

考试前,别的学科,学得如何,会还是不会,大体上是可以判断的。

哪一章哪一节哪个定理或知识点学得不好,心里大体是有数的。

语文学科就不行。

除了有范围的名句默写题,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准备什么。

而且在学生看来,即使准备了也没什么用。

比如,主观题的“套路”。

小说阅读题常考 “概括人物形象”。

老师说,概括人物形象要写人物身份。前一年高考答案中有“董师傅是个木匠”,第二年高考学生就会写“王石匠是个石匠”。

前一次老师说没有必要写人物的“性别为男”,下一次遇到猪八戒在女儿国的故事,就难免要说“猪八戒是个男的”。

上一次老师说,不要把人的具体的外貌写到概括里,下一次答案里就有一条“身材高大”(主人公在地震时用身体顶住了楼板,救了一屋子人,这个外貌特征和情节、主题有密切关系,不能不说)。

学生就会质问老师:“你不是说……”

语文里,有一种确定叫“不一定”,有一种真理叫“看情况”。

所以,学生有一种掌控不住的无力感,这个学科考试几乎全要交给听天由命的悲壮。

这么说吧,考语文前的心情类似买。

因此,考语文,学生基本不复习,裸考。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2)

2

考试中,别的学科的会与不会、对与不对,大体上也是可以判断的。

语文学科呢,会与不会,界线不明;能与不能,缺少自知。

加之,近年来语文试卷在坚定地反套路:让记“模板”的凌乱,让“背套路”的人“被套路”,让投机(偷鸡)取巧者“蚀一大把分”,让临时抱佛脚的感受不到佛的光芒。

加之,题目问法在变化,如: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3)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4)

再加之,题目设问的切口在变小,如: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5)

(2021全国1卷考题)

还有,即使相同的问法,对不同的文本,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问“构思”,对小说、散文、诗歌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文言文,对传记和序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序,书序和赠序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语文考了高分,分享经验时,说的不是学习经验,而是考试经验,“要多写”“要写满”“老师阅卷是找点给分”“多写几率就大”之类。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6)

3

考完试以后,别的学科,大体可以估分,语文学科就很难。

“冰火二重天”的事也是有的。

师:“你这次考得不错,120分。”

生:(喜,坦然接受。)

师:“哦,看错行了,你才考95分。”

生:(丧,亦坦然接受。)

还有,作文是跑题,还是佳作;是华而不实,还是文质兼美:有时也不好确定。

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掀起轩然大波,透露着阅卷的行业尴尬,也反映了语文检测的现实困难。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7)

4

家长说语文是玄学,主要是指孩子分数或名次的不可控性

有时家长急着找老师,希望能保证提升。

朋友孩子让给“点拨”一下语文,我一定先问清考了多少分?

考120分的,不要来,你一点拨,下次100分了。你一个老师安得什么心,能一次给人家“拨下去”20分?

如果是考了80分的,赶紧来,随便点拨下次也能考个100左右,人家就说这个老师厉害,一次就给提高了20分。

其实,这是“回归平均数现象”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应该是非常稳定的,不可能一个月就能升降20分,不稳定的可能是语文的试卷,或批改。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8)

5

但语文素养似乎具有一种不可测的特性。

最典型的例子,大家都听说过,作者写自己的作品出成的阅读题,还考不及格。

当然,个人觉得这很不典型。

如果试卷命制足够精细的话,作者答题不及格是不大正常的。

也有可能是作家不是“答题”,而是“再创作”导致的。

所以,语文学科对试卷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来说,题目也不能随便做,烂题培养烂思维,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9)

6

语文学科(尤其是文学阅读),有很多艺术成分,是要靠感受的。

感受是不容易考试和作答的。

就像你觉得一个人长得美,却很难转述给别人一样。

你说他眼睛大,那人说牛眼还大呢。

你说他个子高,那人想姚明个子可不矮。

你说他皮肤白,他想的是白种人也不是都好看。

总之,你会抓狂的。

于是高考题目有时在学生看来,很简陋而粗暴。

很多年前山东高考阅读考了一篇《歌德之勺》,写参观歌德故居,其中一道题是这样问的: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答案大概是:1、因为这把勺子很大,2、代表了歌德的大才。

命题人的意思很明确,一果多因,总得由表及里。

但在学生看来,这答案就很荒诞。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10)

7

还有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影响。

作者、作品、读者,还有命题者,各自有一个世界,彼此间常常很难保持一致,准确地说是不可能一致。

语文考试就是在这几个世界里穿梭跋涉。

我给家长讲语文,举了一个例子。

是高考小说题,叫《侯银匠》。

侯银匠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给她找了个好人家,女儿要出嫁了,侯银匠亲手给女儿打银首饰,说“心里有点甜,也有点苦”。

问:“心里有点甜,也有点苦”,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让学生写出这些“甜”与“苦”,常常是写不全的。

如果真的细想的话,“甜”应该有四点:

A.给女儿找了个好人家;

B.女儿出嫁了(父母之爱子女,最终为了分离,这是她应该走的幸福之路,当然应该感到高兴,觉得“甜”);

C.给女儿一个满意的安顿,对死去的老伴是个安慰(按中国人的说法,到那边才能有脸见面);

D.做了一辈子银匠,都是为别人做嫁衣,这次轮到亲手给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呢,也应该有四点:

A.女儿离开了,有点不舍;

B.担心女儿离开自己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在“人家”能不能过得习惯,过得“好”;

C.女儿的幸福,老伴没有活着看到;

D.自己家里穷,只能给打点银首饰了,很寒酸。

大家对照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学生为什么会丢分了。

除了个别的是因为思考不细致,大多是因为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

比如说,如果能理解“甜和苦常常是相依相存的”,两方面“互想”,就更容易写齐全。

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实际上高考题目一般不会要求这么高的,能写出两点就行;但实际上,还是很多同学只能想到一点,甚至一点想不出。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11)

8

有时教师同行眼里,也会觉得语文是玄学。

同样是考试,别的学科能迅速阅卷。

语文组还在讨论答案、评分的标准。

比如数理化老师就常对语文老师喋喋不休的争论,感觉不可思议。

但这恰恰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别的学科,说什么就是什么;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不是说的内容,而是谁说的,对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基于什么原因说的,用什么方式说的。

有一个家长,说自己女儿给班里男同学打电话,说了一个多小时,词不达意的,光问人家“吃过饭了吗”,就问了四遍。

得出来的结论是孩子思维不清晰,所以学习不好。

语文老师听了以后,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这女孩子喜欢这个男同学呗。如果能条理清晰地说一个多小时,那是女班干安排工作。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12)

9

很多人都想追求确定性。

但“以不变应万变”,在语文里是谬误。

老人家过生日就一定要祝“长命百岁”吗?如果是位99岁的老人呢?

《边城》里二老家的伙计夸傩送是“岳云”。这俩字都认识,但在阅读中就要思考他这话是夸他“帅”,还是“勇敢”,还是二者兼有之?

有的人嘲笑鲁迅“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类似的还有“从窗户到门七步,从门到窗户也是七步”。语文重要的不是确认“两棵都是枣树”的事实,也不是“都是七步”的事实,而是重复的表述中传达出的人的情感和状态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的读者,对艾青反复说“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徐志摩反复强调“轻轻的”,就会觉得奇怪。

贾平凹写的散文《秦腔》还把陕西地名罗列十几个呢,年头到年末的节日都罗列一下,不进入作者的世界,没有情感的投入,恐怕不容易读懂。那地名里体现出的广袤、历史感和作者的如数家珍及自豪感,那节日里透出的熟悉和期盼,都是秦腔的根植于土地、得宠于百姓的表现。

人多少都要用些语文的思维的,这个世界也要有语文的方式,如果只有工业的、经济的方式,那世界得寒碜成什么样子。

阿Q表白、薛蟠写诗,是文学作品里的例子。

生活中也有”吓死了怎么还在说话““他嘴甜你怎么知道的”的交流。

直男癌、低情商常是语文没学好的明证。

没有语文的思维,“指桑骂槐”就是和两棵树过不去了,某人“红眼病”只能去医院了,“燃烧的心碰出火花”,如果不是真的触电,无论如何也不好理解了……

诗词及歌曲里的答非所问,比比皆是。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非要用数据回答一下,显然是不可能的。

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才是语文。

语文哪是玄学,明摆着是美学呢。

语文是不是玄学(语文是玄学)(13)

10

正因为如此,语文的学习方式也和别的学科也不同。

有挑战,也充满乐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