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电子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电子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1、本书的单元安排: 教材分析:教学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90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纲要
七年级语文组
课程名称:语文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7月第1版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90课时
教材分析:
1、本书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自然美景 第二单元:学习生活 第三单元:家庭亲情
第四单元: 感悟人生 第五单元:动物世界 第六单元:想象世界
2、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七年级下常用汉字2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阅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6、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本册学习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和实施:
课程纲要1节
第一单元
《春》3节
《济南的冬天》2节,
《雨的四季》1节,
《古代诗歌四首》5节
第二单元
《秋天的怀念》2节
《散步》2节,
《散文诗二首》2节
《世说新语》2节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节
《再塑生命的人》2节
《<论语>十二章》3节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2节
《植树的牧羊人》2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2节《诫子书》2节
第五单元
《猫》2节
《动物笑谈》2节
《狼》3节
第六单元
《皇帝的新装》2节
《天上的街市》2节
《女娲造人》1节
《寓言四则》3节
写作:6次12节
综合性学习:6节
名著阅读:12节
课外古诗词诵读:6节
语文基础知识:4节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总成绩=过程评价成绩 期末成绩
(总成绩100分,过程评价占30﹪,期末成绩占70﹪)
1、过程评价(30﹪)
过程评价成绩(30分)=课堂表现(10﹪) 作业表现(5﹪) 写作得分(5﹪) 单元测试成绩(10﹪)
2、期末成绩(70﹪)
期末成绩(70分)=期末笔试成绩(100分)×70﹪
3、评价结果处理
课程评价总成绩=过程评价成绩 期末成绩。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秀(30﹪)、良好(30﹪)、合格(30﹪)、不合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