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高效实用(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再升级)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高效实用(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再升级)师:看完注释一,好,我再问,不知道你们的回答是否改变了。李密和晋武帝是什么关系?把注释一给大家读一下,然后你用一个词来说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看注释) 师:李密和这个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是什么关系? 生:君臣。 师:真的是君臣吗?欲知真相,请看文章中的第一个注释。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高效实用(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再升级)(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种实践,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各种语文活动。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为主,是语文教学改革普遍性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一个外在标志。实际上,有效教学也是一种区间性的存在,它从无效低效起步,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高效教学。考量语文有效教学的效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看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意义,是否更高效。

一、活动的升级首先基于问题的意义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无疑,问题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活动的效益。在有效教学的语境下,老师们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切合学生思维实际,具发散性,并且指向明确。(卞东华《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0第30页)应该说,这些原则都是正确的,但在高效语文的追求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还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引发学生活动的问题必须是有用的。如果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活动无论是否精彩都没有多大意义。一位教师教学《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导入课文时,先在屏幕上投影一个古人头像,让学生猜猜这个人是谁。学生有的说是李白,有的说是杜甫,热闹了很长时间,就是猜不准到底是谁。见此情景,教师只好说,“这是老子”。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用图像引出老子,再由老子引出当堂教学的《有无相生》。可是稍加反思,这个猜头像本身的过程对检测或者训练语文能力有什么意义?教师又是依靠什么语文逻辑预测学生能猜得出来?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热闹的活动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些问题在教学中可能有起承转合的作用,但问题本身并不值得学生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不如由教师直接交待出来。这样的教师活动看似代办了学生做的事情,但其实上恰恰是教师心中有数,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我们看周文福老师执教的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课例《陈情表》片段:

师:李密和这个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是什么关系?

生:君臣。

师:真的是君臣吗?欲知真相,请看文章中的第一个注释。

生:(看注释)

师:看完注释一,好,我再问,不知道你们的回答是否改变了。李密和晋武帝是什么关系?把注释一给大家读一下,然后你用一个词来说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读注释一)他们是敌人,是仇人。

师:李密本来是蜀国的重臣,司马家族灭了蜀国,李密还没有当你晋朝的官,所以他们之间不是君臣。灭国之恨让李密应该视晋武帝为仇敌。三四段读完,你发现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臣”

师:老师统计过,全文共29个“臣”。除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臣逵”“臣荣”两个“臣”字是指其他人,其余的27个“臣”字都是自称自指。

应该说,周老师能够发现并挖掘《陈情表》中的27个“臣”字,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周老师并没有因此设计“文中用了多少个‘臣’字,大家数一数”这样一个貌似很漂亮的问题。因为,学生要思考的是文中用了很多“臣”字有什么用意,而去数文中具体用了多少“臣”字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会面临无数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跳过,哪些问题可以由教师代劳,哪些问题必须有学生自己解决,如果教师对此有自觉认识,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

其次,课堂教学的问题应是高质量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有层次的,呈现出步步深入的梯度。从文本解读来说,有的是字音字形字义问题,有的是内容梳理和概括的问题,有的是写作意图的理解问题,有的是思想内涵的再发现问题,有的是写作方法的领会和模仿问题。从局部看,我们很难说哪一种问题更有价值,但总体上,课堂教学应避免在同一个层面上重复,如果学生解决了浅表层面的问题,应及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兑现这种要求,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个探究环节,但在不同教师哪里,探究的问题却有显著的高下之分。

一位教师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概括了文章内容层次后,投影了如下内容:

合作探究:

问题一:阅读课文第二段,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来的?

问题二:阅读课文第三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砥砺德行”,又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来的?蔡元培教导青年学生如何“砥砺德行”?

问题三:阅读课文第四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敬爱师友”,他对青年学生提出什么希望?

不难看出,这些探究的问题又回到文本内容的梳理上,而且,这些问题在阅读中学生个人是完全可以一看就明白的,并无探究的必要。

再看全国一等奖课例,张全民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的问题:

1.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点?

2.“我们”是谁?“我们”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3.华连卡姐弟形象身上也有象征意义吗?

在学生分析了别里科夫的形象后,张老师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明显再进了一步,从关注写什么到研究怎么写,从走近经典解读中主要人物,到更倾向个性化解读的次要人物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活动,必然让学生收获更多。

二、活动的升级关键取决于功能的落实

班级授课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教师带领一大群学生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活动要取得高效,首先要保证教师的意图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全体学生,其次要保证活动的内核应围绕“语文”进行,第三还要保证学生活动参与的整体性。

很多时候,教师对要进行的课堂活动要求心知肚明,但在表述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全部领会,这种活动意图的不对称,很容易使得学生忙活半天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教师的发动语言要清晰地说明:干什么?怎么干?怎样检查和呈现? 如全国一等奖课例, 汪少平老师上的《将进酒》片段:

师: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本,精读涵咏,看看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表述你的见解:

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请同学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多媒体展示提示: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我从最后一句话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李白。“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物品,都可以拿来换酒,一醉方休。这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豪放诗人。

(板书:豪放)

这里,汪老师对活动的布置过程特别重视,不仅详细地用语言说明,还把关键性要求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所有学生都会对活动要求准确把握,和老师的意图充分对接。可以发现,这样的活动,任务明确,要求具体,路径清晰,保证了学生全部、一致、高效地开展活动。

清晰传达活动意图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正是这样一些细节问题,弄不好恰恰是影响教学效率的经常性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理应在“语文”的领地里进行,但由于两个原因,常常使语文课堂的活动游离出语文的内核。其一,语文是母语,课堂上涉及的信息都是通过语文来传达的,所以,即使在讨论非语文的东西,看起来也是用语文来进行的,这种现象掩盖了活动脱离语文的本质。其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使精彩的声、光、电常常从背后走到前台,挤占了语文的空间,学生本应进行的语言活动于是变成了更易刺激感官的音画欣赏。

刘盛浪老师在全国课堂教学大奖赛上教学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他(林教头)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究竟发生了哪几件事,让他忍无可忍,奋然反抗?我这里有关于课文情节的几幅图,哪位同学能站起来告诉我们,每幅图画的是哪件事情?(多媒体打出6张图片)

生:沧州遇旧、密谋林冲、买刀寻仇、草场交接、出门沽酒、刺杀仇敌。

师:同学们,性格决定命运、人物的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就是人物的性格成长史。那么大家从这些情节中,看出林冲的那些性格?

刘老师这节课整体上很有特色,但评委专家对这个环节却颇有微词。原因就在于,本来应该让学生从文本中概括的内容,刘老师却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说明,这样的活动就使得“语文”的语言阅读功能被弱化。这节课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与这个环节的失策不无关系。

课堂教学组织的学生活动时,还要注意功能意义大于形式意义,有些时候,老师们为了创新,找到了某种别致的形式,这时候一定要权衡一下,这样做利和弊分别在哪里。比如在面对长课文,或面临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老师常常让学生选择一个部分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这种做法就值得反思。

某位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今天以我们最熟悉的阅读知识走进文本,不过在形式上,我想用一种好玩的方式来整合一下。我在网上看到有这么一个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投影:

姓名:别里科夫

时代:沙皇时期

人生经历:

精神面貌:

最大爱好:

经典名言:

最看不惯的事:

最不幸的事:

最意想不到的事:

留下的遗产:

临终最想给大家说的话:

师:“姓名”和“时代”两个空格已经填好。我先补充揭示一下关于“沙皇时期”的内容(略)

好,下面我们分九个小组结合文本分别交流完成上述空格内容。

不难看出,课堂开始的这个环节真正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小说整体内容的,这样的一种整体感知,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全文关注的。延伸一点说,对于文本的初期介入,以及对文本的经典解读,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必选落实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挥,更适用于非基础部分和提倡个性化理解的问题。对于基础性问题,如果为了创新,或为了效率,让学生各执一端,很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三、活动的升级还要强化时空意识

教学效率一方面关乎学习收获,一方面关乎学习的耗时耗力。所以提高教学效率,既要增加学习的总容量,又要尽量强化时间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整个语文学习的重要平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即时性上,还体现在课外学习的引导、提示、检测、评价上。很多时候,教师上课花一点点时间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大部分情况下,课堂教学的开头部分,最适合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衔接活动。如全国一等奖课例,杨敏老师教学的《项脊轩志》开头部分: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谈谈你第一次朗读这篇古文,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一看到标题,就以为项脊轩是一个人。

(学生笑)

师:读完以后呢?

生:我发现写的是作者的书斋和他的书斋生活。

师:看来,通过阅读,我们自己就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些难认、难写的字,大致意思能够理解,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别字词,有些难度。

生:这篇文章很感人,只要读一读,就很有感觉。只是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妹妹总要问阁子?

师:你的感受能力不错,而且能够抓住细节,至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解决,行吗?

(学生点头)

生:老师,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看来,我们在字音、字形、文字理解、内容鉴赏上都还存在一些疑问,我们就先通过诵读来解决部分问题。

这样的开头在语文课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又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问题目标。事实上,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最能得到收获的问题,而课前已经领会的问题,就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不难理解,如果教师不布置课前预习,没有这样的课前交流,上课时必然是根据教师自己的想象来确定内容,学生要学的可能没学到,学生学过的可能又花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的时间把握,并不一定意味着速度快,而要根据学生学语文的需要,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重要的地方要慢下来,重锤敲击,蔓研细磨;价值不大的地方要一带而过,防止旁逸斜出。刘盛浪老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学习风雪山神庙的的片段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师:文中一二句描写风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直接描写,纷纷扬扬在直接说明北风很猛烈!“一天”在标明雪下得之久。而一个是间接描写,连草屋都在风中摇摆了,说明风雪很大。

师: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他人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大家能不能举个间接描写的例子?文学作品中生活中都可以?

生: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生:我们学校,女生中流行一首打油诗,是这样的:明德(学校名称,指明德中学——笔者注)帅哥一回头,吓到路边一头牛;明德帅哥二回头,倒了一栋教学楼;明德帅哥三回头,长江黄河水倒流;明德帅哥四回头,从此宇宙无地球。

师:同学们,侧面描写可以更含蓄生动,可以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这两句风雪描写有哪些作用?

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很显然,老师试图通过文本的风雪描写带领学生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一方面,老师有意慢下节奏,不仅自己详细说明什么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而且让学生联系实例来强化理解间接描写。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讲的《陌上桑》和秦罗敷,尤其是很有趣的打油诗,老师却只字不提,惜时如金,很快回到原来文本上来。这样的节奏控制,就体现了很高的教学素养,教师心中清楚课堂活动的目的,知道什么对学生是必要的,什么对学生是多余的,所以教学过程收放自如,疏密有致。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胡家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