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中试讲荷塘月色(试讲教案逐字稿)

高中试讲荷塘月色(试讲教案逐字稿)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理清作品的情感脉络;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 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不会试讲?不敢试讲?没关系!我们从试讲逐字稿学起,学会了,有底气了,自然就会讲了!今天分享的是,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逐字稿

一、课本原文

《荷塘月色》

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2

高中试讲荷塘月色(试讲教案逐字稿)(1)

高中试讲荷塘月色(试讲教案逐字稿)(2)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理清作品的情感脉络;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 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写景语言的精致与优美,体悟景致的韵味,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观目标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的自由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透过景致的描写来体会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经据典,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荷花图片,旁白:说到荷花,在古诗词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初夏清新可爱的模样,“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盛夏里妩媚多姿的美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脱俗的雅士,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荷花又有着怎样的韵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荷塘月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生词,补充背景

1.自主探究:学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袅娜”“斑驳”等生词意思,读懂《采莲赋》,疏通文句。

2.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总结补充。

(二)浏览课文,整理脉络

提问:文章一共有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7-8)荷塘月色的美景勾起乡思。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兴之所起

1.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明确:不宁静。(结合背景探讨“不宁静”的原因,抓住关键字“颇”体会作者心境,分析环境描写讨论艺术效果)

(二)赏荷塘月色

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明确: 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3.提问:作者在来荷塘时走过的小路景致如何?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曲折、幽僻,多树;暂得宁静。

4.提问:朗读第4自然段,作者具体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叠词)

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的各种情态)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5.提问: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荷塘的月色的?

明确:写了月下的叶、树、花,突出月色的朦胧缥缈;运用“泻”“浮”“洗”“画”等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6.提问:对比分析第2段与第6段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写。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略)

(三)忆江南采莲

7.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这里引用《采莲赋》有什么作用?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明确:触景生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配乐朗读全文,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优美精致。背诵3-6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三、试讲逐字稿

一、引经据典,导入新课

师:(边播放照片)说到荷花,在我们传统古诗词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初夏清新可爱的模样,“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盛夏里妩媚多姿的美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脱俗的雅士,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荷花又有着怎样的韵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们初中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背影》,大家应该很熟悉作者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再为大家介绍介绍朱自清先生。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这里也总结了一份资料,(读屏幕)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7岁就读北大哲学系时自己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北大毕业后曾回家乡中学教书,后来又回到北京,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7岁就升任该校中文系主任。而《荷塘月色》正是写于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

师:那同学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中哪几段写了荷塘的美景呢?

师:对,课文的第四、五、六段就重点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那下面首先我们就先进入课文,感知文本的语言美,接下来就先一起诵读课文的四到六段。(教师范读)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语言所带来美景呢。我们刚刚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似乎徜徉在了一个很美的静静的夜色中!下面我们就随着导游朱自清的脚步,一起去观赏月下荷塘。首先来看看第四段,我们都能欣赏到什么?

师:按照课文的顺序,月下荷塘里面我们看到了荷叶、荷花,然后是荷香,还有荷波以及荷韵。

师:那第一步我们已经清楚这里面写了什么景,那第二步我们就要来找找他是怎样写这些景的。继续看课文,首先来说说,荷叶是什么样的?

师:田田的荷叶,大家可以看一看图片,当我们把“田”这个汉字简化之后,是不是似乎就是荷叶的形状,所以当我们来到荷塘,放眼望去,是不是就看到了“田田的荷叶”,而接着,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

师:对,运用比喻,把荷叶比喻成了舞女的裙,我们来想象一下,舞女的裙,是怎样舒展的,是怎样的动态呢?

师:是不是很美,摇曳生姿,所以荷叶就由田田的静态到了舒展的动态。

师:好,我们接着看看荷花怎么写?

师:好,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和羞涩是写人的,而且写的是女子所具有的娇柔的、娇美的惹人怜爱的那种姿态,这里就运用了拟人,把一个物体描摹了人所具有的的情态,荷花就被赋予了一种生命。

师:这个事物就活过来了,就表明了我们人对这种事物的极度喜爱。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面,他又怎么写了荷花?

师:对,他还把荷花比喻成了明珠、星星、美人。无论是明珠、星星,还是美人,都是极美的、极好的事物,对吧?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写荷香的,他用了什么词来说荷香?

师:对,缕缕。我们想想什么时候会用缕缕来形容一个事物?是不是说炊烟的时候,因为“缕缕”他有一种忽明忽暗,忽远忽近,忽隐忽现的一种状态。所以这荷香是不是也有这种似有似无,淡淡的一种感觉。

师:好,送来缕缕清香,那这清香仿佛是什么——

师:那我来问问同学了,此处把清香说成歌声,确实是用了比喻,但是不是有种感觉的变化,清香是靠闻,它属于我们的嗅觉,而渺茫的歌声是属于我们的听觉。那这里面就是用听觉来帮助我们理解嗅觉。而且两种感觉融合了,互通了,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通感。那大家再来找找课文,文中还有没有地方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师:对,找得很好,看来大家知识掌握得很快,第五段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是视觉和听觉互通了。而且这两句都是用“仿佛”,是不是都是借用了我们比喻的形式,也可以直接用形容词形式,表达通感,比如“她笑得很甜”,这个“甜”字就是形容词来打通了视觉和味觉。大家也要在日常的表达中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

师:好,这是我们旅途的第一站,在月下荷塘,我们见到了田田的荷叶,而且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零星的,荷香的是缕缕的,并用了通感的修辞,说成是渺茫的歌声,荷波是一道凝碧的波痕,而荷韵就是让叶子更见风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