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侯 (用翅膀)拍打水面 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它)乘着放风盘放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3.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 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 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 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 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侯 (用翅膀)拍打水面 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它)乘着放风盘放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 是它真正的顔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是可以究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 那是(你) 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 不去品尝 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 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 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 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大道之行也
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人人)讲求诚信 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 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社会效力 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 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 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 (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 (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马说
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次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 不能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 却不能让它遇尽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懂千里马呀!
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唐诗二首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卖炭翁
白居易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课内诗词赏析
第三单元附录1《式微》的翻译
天黑了 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 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第三单元附录2《子衿》的翻译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第三单元附录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辅卫 遥望蜀州 只见风烟迷蒙。和你离别 心中怀着无限情意 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 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理解记忆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 歌颂友谊 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第三单元附录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涨满 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蒙 接连天空。云梦大泽水气蒸腾 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理解记忆
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惫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钧者 徒有羡鱼情。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 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 潭水清澈 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理解记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 而上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第六单元附录2《送友人》的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 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 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 像你从此游荡各地 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 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 从这里各奔前程 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 好像不忍离去 萧萧地嘶叫着 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理解记忆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六单元附录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翻译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 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 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 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 含蕴深广” 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 惊恐不已 在寒枝间飞来飞去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晩。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第六单元附录4《卜算子·咏梅》的翻译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一、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1)—(3)题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关雎《诗经》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9.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一)古诗词欣赏,完成22,23题。(5分)
1.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3分)
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阅读练习二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临渊羡鱼_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阅读练习四
1、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 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阅读练习五
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分)( C )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或:一片白茫茫的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城。)
⑶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
理解选择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A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名句赏析
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2.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四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理解作答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3.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4.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5.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 白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1分)
(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分)
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41. (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
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4.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说明:意近即可。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卖炭翁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炭车压过留下车辙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出卖炭翁的勤劳。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3、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来写“伐薪烧炭”的艰辛。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