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聪明的学习策略(杀鸡焉用宰牛刀)
最聪明的学习策略(杀鸡焉用宰牛刀)这时候夫子“不禁”微微一笑很倾城,但画风突然一转很莫名,转而对子游“训斥”:“杀个鸡你也用宰牛刀啊!”这言外之意就是:“就你这个小破地儿,也值得用我的“礼乐”大计吗?”夫子心里自然很高兴,自己一生倡导的“礼乐治国”梦想好像要在学生子游管理的这个小县城实现了,真不愧“我”这么耐心地教导他。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有一天,孔子带了几个学生到了武城。武城是什么地儿啊?就是鲁国的一个小县城,孔子的爱徒子游,也就是言偃在这里当“县委书记”。孔子来到这个小县城,顿时感觉和别的地儿不一样。县城处处都能看到弹琴的、拉弦子的、鼓瑟的、唱歌的,老百姓音乐生活很丰富,孔子仿佛看到了礼乐文化在鲁国大地的复兴。
“杀鸡焉用宰牛刀”是我们常说的习惯语,表面意思是你杀一只鸡用不着宰牛刀,比喻一件小事没必要小题大作,这显然有一丝对说话对象的责备。
你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他是谁说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迪?我们一一来解答。我们先来看《论语·阳货》17.4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刚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有一天,孔子带了几个学生到了武城。武城是什么地儿啊?就是鲁国的一个小县城,孔子的爱徒子游,也就是言偃在这里当“县委书记”。
孔子来到这个小县城,顿时感觉和别的地儿不一样。县城处处都能看到弹琴的、拉弦子的、鼓瑟的、唱歌的,老百姓音乐生活很丰富,孔子仿佛看到了礼乐文化在鲁国大地的复兴。
夫子心里自然很高兴,自己一生倡导的“礼乐治国”梦想好像要在学生子游管理的这个小县城实现了,真不愧“我”这么耐心地教导他。
这时候夫子“不禁”微微一笑很倾城,但画风突然一转很莫名,转而对子游“训斥”:“杀个鸡你也用宰牛刀啊!”这言外之意就是:“就你这个小破地儿,也值得用我的“礼乐”大计吗?”
子游孩子人实诚,赶紧着正襟回答老师:“上学那阵,师父和师兄弟们都说君子懂了礼乐之道就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老百姓懂了礼乐之道也容易听长官指挥,这样社会就和谐了,所以我才……”
想不到子游出山时间不长悟道竟如此深刻,夫子连连点头,扭身对着身后一帮弟子说:“你们几个听到了吗?你们师兄的话要牢牢记在心上,句句箴言啊!”
“师父您刚才不是还说什么“杀鸡焉用宰牛刀”吗?”一学生问道。
“开个玩笑不行吗?”夫子又莞尔一笑。
《论语》惜字如金,仔细揣摩,有故事,也有事故。
人物如夫子,常和颜偶嗔斥,还会莞尔一笑很神秘;剧情会忽转,画风会突变,各种各种蒙太奇,使你应接不暇好神奇。
今天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夫子在子游做出巨大成绩后还要先给子游来个“下马威”,然后再侧面表扬,难道只是为了跟弟子们炫酷吗?当我们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后,你如何反应才是智慧呢?
你看夫子,先对做出成绩的子游正面来一句“杀鸡焉用牛刀”?这是在告诉子游你不要骄傲,你远远没有达到你自己的最好,我都看出破绽来了。
意思是你还没找到最合适最合理的治理方式,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你还得修炼,还得努力。
但是你再看,当夫子在面对几个随从学生的时候,对众学生训话时这样说:“你们看看,看看你们师兄,不仅做得好,而且说得也好,你们得好好学习。”其实在给众学生训话的同时,这些话也是侧面说给子游听的,夫子只想让子游感受到“你做得很棒,师父很欣赏”这个意思。
正面表扬的话不说,从侧面透个话给他——你是最好的。
我们今天做家长的大多缺少孔子的这份智慧,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听了不少教育的课,更可能听到某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讲什么孩子考试考得好了,“孩子你真棒!”“孩子你最厉害!”你得赞美孩子!赞美教育怎么怎么怎么样?
我听过类似的课,听不下去,因为有的讲师根本就是在胡说八道,只是学了一点皮毛的知识,根本不懂教育的智慧。
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事?绝对的赞美不好,绝对的打击更不好,正确的做法是:该赞美的时候就赞美,该打击的时候就打击,就像孔子对待子游那样,正面的赞美最好不要给,但侧面的赞美一定不能少,这才是赞美教育的大智慧!
至于什么时候该赞美,什么时候该打击,得看情况视环境而定,世事变化无常,做父母的要学会随机应变。把握好这个度,就一定会学得教育的智慧,同时孩子也会在一个智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做教育二十年,我至今还找不到的一个教育家能够全面超越孔子教育智慧的,您找到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