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爸爸妈妈(父亲的自行车王小明)
王小明爸爸妈妈(父亲的自行车王小明)父母住城南剪子巷110号,父亲无论去学校上班,或是到同事家探望,到社会参加活动,一直骑着这辆自行车,退休后,他参加了市老年摄影协会,经常外出摄影,也是骑着这辆车。我们兄弟姐妹长大后,先后离开父母,各自有了小家,父亲也是骑着这辆车,经常到各家来看望我们。父亲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张南京地图,图上用小红五星标注我们兄弟姐妹家的位置,谁家有大小事,他会做好标记,帮助分担,甚至谁家的钟表坏了,小家电有毛病了,他也会骑车及时赶来为我们修理。父亲爱好摄影,为我们大家庭小家庭、第三代第四代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每次拍摄后,他也会骑车,乐呵呵地把洗好的照片送到我们各家。一生的教学,父亲桃李满天下,而且和他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毕业的学生在送给父亲留念的笔记本上写道:“衷心感谢把我们送进科学宝库的人,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和您的感情,如同滔滔的长江水,长流不息,难舍难离……”毕业后的学生,即使在全国各地,
文、图/王小明
我虽然有车,但出门却经常骑自行车,有时在小区门口给自行车充气,保安会问:“你这车有不少年了吧?”我说是啊,近30年了。
这是我父亲骑的凤凰牌自行车,父亲在世的时候,它是父亲出行的工具,现在,父亲不在了,我在骑这辆车,骑着它,就像跟随着父亲的身影;骑着它,就会想起父亲砥砺前行的一生。
作者的父亲王立民
我的父亲王立民出生于1925年,邳州官湖镇人,1946年毕业于省立徐州师范。父亲立下了一生投身教育的志向,并且勉力践行。在师范读书期间,他就利用假期时间,联络吴效文、崔毅君、李成武、顾国钧、孙淑德、赵毅坤等同学,开办了免费的公益学校——“徐州师范学校暑期学生服务团暑期学校”,他担任校长,白天开办三个失学儿童班,晚上为家庭主妇开办两个识字扫盲班,开始了投身教育的社会实践,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师范毕业后,父亲回到家乡,先后在刘家湾小学和官湖小学任教。后因局势不稳,学校经常停课停薪,于是在1948年辗转来到南京,经堂兄王建民介绍,与毕业于中央大学的魏之仙、王武耀,创办了私立学校“泽普中学”。1952年,泽普中学被南京市教育局接管,改制为市立第五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市立南京第十八中学,从创办学校开始,父亲从此没离开这个校园,一干就是40年,直到1988年退休。
父亲虽然是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但一直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工作,他承担着数学的教学任务,还当了六个年头的班主任。1958年,父亲被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彭冲市长向父亲颁发了奖状。1983年,学校为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设了劳技课,父亲虽已年近花甲,仍然挑起了劳技教研组组长的重担,并且负责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制图课的教学,后来父亲又担任了区中心组组长和南京市教育学会劳技分会理事。父亲编写的制图教材,很受学生的欢迎,父亲的教学及教研工作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公认。1985年市教育局表彰了学校的劳技教学工作,并奖励教研组700元,父亲一心想着教学,他立刻用这笔奖金购置了50套制图工具,使学校的制图教学手段更加充实、规范。
一生的教学,父亲桃李满天下,而且和他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毕业的学生在送给父亲留念的笔记本上写道:“衷心感谢把我们送进科学宝库的人,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和您的感情,如同滔滔的长江水,长流不息,难舍难离……”毕业后的学生,即使在全国各地,也会不断地来南京看他,在他80岁时,一些学生还专门安排在夫子庙名门大酒店为他办生日宴。父亲说,一个教师,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那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幸福。
父母住城南剪子巷110号,父亲无论去学校上班,或是到同事家探望,到社会参加活动,一直骑着这辆自行车,退休后,他参加了市老年摄影协会,经常外出摄影,也是骑着这辆车。我们兄弟姐妹长大后,先后离开父母,各自有了小家,父亲也是骑着这辆车,经常到各家来看望我们。父亲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张南京地图,图上用小红五星标注我们兄弟姐妹家的位置,谁家有大小事,他会做好标记,帮助分担,甚至谁家的钟表坏了,小家电有毛病了,他也会骑车及时赶来为我们修理。父亲爱好摄影,为我们大家庭小家庭、第三代第四代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每次拍摄后,他也会骑车,乐呵呵地把洗好的照片送到我们各家。
作者全家福照
2005年,父亲80岁了,在母亲和我们的劝说下,终于不再骑他这辆心爱的自行车了。母亲说,车不骑会锈,于是我就接过来骑,一骑又是十几年。虽然年代久了,车子也已老旧,但是近距离骑行还是可以的,我还学父亲的样子,经常骑着它去我女儿家看望。
新的一年开始了,前些日我又给自行车新换了内外胎,父亲的车,我还会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