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大众阅读:大学期间,我每个星期都给自己做一个读书日程表。不能按每天算,那就太固化了,我都是按一周去计算,计划这一周必须看完书。除了书目之外,也长期订一些杂志,比如当时社科院哲学所主办的《外国哲学研究》等。读书计划都是要保证完成的,当时还不是双休,如果没有完成,星期天也不休息,熬夜也要看完,心里才觉得踏实。但是后面你进入柏拉图的世界,会发现一种新的认识,关于理念、关于事物的本质等,更加有一种深层的思考。此后以此类推,哲学史的整体特征是后代对前代提出质疑,在思想的革新甚至革命中建立新认识。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对人的认识本身能力,思索人的认识的边界。读哲学史的这一路旅程会让人自然意识到独立思想的重要性,不会相信任何试图让你被动接受的东西。康德题材电影《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1996)剧照。还有就是专

旅途中的梁永安。(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几类概括都相对宏观,在这些底层判断下,大学期间你具体的阅读面向是怎样的?

梁永安:当时我觉得最需要赶紧弥补的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以前看的都是革命史,“文革”时期出版的《世界通史》,基本上都是按照阶级斗争来梳理。后来进入改革开放,我感觉光这样看是不够的,需要去看一些不同的人写的世界史,这些帮助我从多个角度回到历史的现场,做一种还原性的阅读。

另一方面就是哲学类书籍,哲学给人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非常重要。大学时代我系统地读过一些哲学书,最大的感觉不是让你通过读这些书掌握哲学知识,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读哲学史之后会知道,哲学家们都是沿着“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道路向前走。最初你读赫拉克利特,你可能觉得特别妙,他说任何事物都是有此才有彼,“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是一条路”。

但是后面你进入柏拉图的世界,会发现一种新的认识,关于理念、关于事物的本质等,更加有一种深层的思考。此后以此类推,哲学史的整体特征是后代对前代提出质疑,在思想的革新甚至革命中建立新认识。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对人的认识本身能力,思索人的认识的边界。读哲学史的这一路旅程会让人自然意识到独立思想的重要性,不会相信任何试图让你被动接受的东西。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1)

康德题材电影《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1996)剧照。

还有就是专业学习方面,读了不少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大学前也读过一点儿内部出版的“黄皮书”,出版说明里面提示这些西方文学作品是“供批判用”。进入大学文学专业后,系统读了各种现代派文学,比如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小说等,忽然觉得对文学理解和原先不太一样。我们以前是靠向现实主义的路子,而现代派直面的是我们的内在感受,释放的是对世界的想象,以及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人的价值在哪里?从文学世界中都能有所体会,多元化的文学呈现出个体价值无比丰富的多样性。

大学期间,我每个星期都给自己做一个读书日程表。不能按每天算,那就太固化了,我都是按一周去计算,计划这一周必须看完书。除了书目之外,也长期订一些杂志,比如当时社科院哲学所主办的《外国哲学研究》等。读书计划都是要保证完成的,当时还不是双休,如果没有完成,星期天也不休息,熬夜也要看完,心里才觉得踏实。

大众阅读:

起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2)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 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2年5月。

新京报:你在近来出版的两本新书(《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的爱情课》)中,都谈到很多对于当今全民阅读情况的思考。其中,你提到,今天我们回望中国以往的文学作品,到底应该选择读哪些,这是我们以前一直忽略的一个问题。可以具体谈谈这个观察吗?以及在你看来,哪些作品可能是被遮蔽的?

梁永安: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中国的地理环境就全球而言,样态最丰富,这也形成中国的地理与人文差异巨大。所以阅读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时,要放置在不同的人文地理脉络中,有一个清晰的分期和划段。

从我自己的理解,在阅读这些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文化气质、成长历程去选择,看看哪一个分期的文学作品跟你最有亲缘感。我个人一直很喜欢唐以前的文学,尤其是先秦两汉的文学,非常大气,有大生命观。总的来说,要选择对自己的精神成长有打开感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大家都说好的那些经典。不要用我们崇拜的经典遮蔽自己的独特选择,这相当重要,一旦关于文学的阅读陷入同质化,只有集体记忆没有个性化的感性互动,它反而会禁锢今天的人们,阻挡人们通过文学阅读去打开自己的创造性生命。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3)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著,[南朝梁]刘孝标 注, 徐传武 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比如东晋的志异随笔《世说新语》,展现的都是那些有灵性的人是如何对待生活。像那个名士王子猷,半夜睡不着,发现外面下雪了,一时兴起,就要去看望远方的一位朋友。叫上童子,连夜划船。天快亮时终于快到朋友家了,却感觉太阳出来,整个意境大不相同,于是又掉转头回家去了。一般我们过的都是目的性生活,既然来到了朋友家门口,无论如何也进去看看。但王子猷不同,他是看心境,发现环境和自己的心境之间失去了美的契合,毫不犹豫掉头,尽兴而来,尽兴而去。

那种自由感和挥洒感让今天的人大为惊叹,但也模仿不来。尽管书中描述的可能更多是昔日贵族的生活,但放在今天,我们取其精神层面,仍然可以倾慕他们的坦然和从容。

新京报:你刚刚谈到同质化的文学记忆对今天的人们可能会形成禁锢。这是当下我们需要警惕的一个倾向吗?

梁永安: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全民阅读。但这种集体化的阅读确实需要避免千人一面的问题。尽管今天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相较于以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大量存在的还是农业社会的观念,全民阅读中那种一元化的价值观念还是把大家约束在一个价值判断系统里。这和如今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对应的,如何去面对那些与我们有差异,甚至是很大差异的文化?阅读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另一方面,同质化阅读可能还会催生很多趋同的选择。比如毕业生对于稳定性生活的过分追求等。很多趋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强度不够,所以去追求自己熟悉的东西,想从中去获得一份认同和依靠,尤其是人生的确定性。

新京报:这种同质化阅读是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环节吗?

梁永安:尽管存在可能的问题,但这个环节是很正常的。甚至从历史来看,还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推动了全民阅读。

我们经常说中国历来是诗书大国,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古代社会真正买得起书的人是极少数。从全民角度看,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全民阅读阶段,1949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人当时小学毕业的人才六十分之一,文盲是大多数,这怎么可能有普遍的阅读呢?时代终究是往前走的,今天我们终于达到小康,温饱问题解决了,这时候中心问题转移到“精神温饱”,精神文化消费逐渐获得重视,全民阅读也在普遍启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阅读肯定是从同质化起步,先有同质化,后有个性化。

例如读文学名著,每个作品前面往往都有一篇序言,普通读者就沿着序言指引的路径去理解作品。如此这般,名著的传播越来越广,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很少人会想到,其实名著中的大部分描写也和其他作品差不多,只是很小的部分超越了一般水平。这是名著最有价值的核心,是阅读的关键点。只有生命体会到达一定的阶段,阅读中对这些关键点才有痛切的感应,个体生命的那些独特体验才能与书中的深层价值链接起来,才会发现以前的阅读与作品之间有很大的断裂。

因此,从全民阅读的起步阶段看,同质化是这个阶段的必然特点。但我为什么还要在书中提出同质化的潜在风险呢?因为个体的人生是有限的,也许社会层面的同质化阅读还会持续几十年,但作为个体的人耽误不起这么长时间。这种风险就是希望大家有一种紧迫感,尽早跳出同质化阅读去体验自主阅读的广阔。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4)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2022)画面。

新京报:如你所言,全民阅读整体而言的趋势是从同质化向新阅读过渡。你怎么看新阅读的前景?

梁永安:我现在觉得出版界也需要提倡一种新阅读,广而言之,所有的好作品都有重新阅读的必要。这种新阅读一方面是还原性的,比如读简·奥斯汀的小说,需要去返回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以私人生活史、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看看这些小说产生的时代土壤。这是克服同质化的一种努力,让人获得新鲜生动的历史质感,进而由此出发去重新熟悉小说中的各种角色,观察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选择。在阅读的“活化”中,人会渐渐摆脱抽象的印象,等于是在重构作品中的世界。

另一方面,新阅读不只是对经典的重新理解,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需要改变很多社会固有的偏见。我很喜欢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作品,她的小说《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等,其中那种女性的力量感令人鼓舞。文学阅读中如果能够藉由历史还原去引导一种自我探寻,那就不仅仅是还原历史,也是在面向未来,打造未来精神的支撑点。这个特别重要。

恋爱,

要和内心中最天真的那部分谈

高考结束后你怎么度过的:高考结束了 我们与梁永安聊了聊阅读和爱情(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