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天祥写祭文(生祭文天祥)

文天祥写祭文(生祭文天祥)相国文公再被执时,予尝为文生祭之。已而庐陵张千载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发与齿归。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哭望奠,再致一言: 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生祭”文天祥---王炎午的另一面(六)

文天祥写祭文(生祭文天祥)(1)

4年之后,当带兵灭了南宋王朝的张弘毅于1283年(至元二十年),自燕京把文天祥的遗骸运回庐陵时,同是这个王炎午,却转而痛惜文天祥死,每天恸哭不已,复为文望祭之。在《望祭文丞相文》中,王炎午赞颂文天祥“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他的死,使“日月韬光,山河改色”。

人是很复杂的,既“迫”朋友死,又痛惜朋友死,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在王炎午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生祭时,期望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死节,做民族英雄;望祭时,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壮烈殉国的精神光照日月星辰,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不两见的伟人。这两个方面,都表现了王炎午对文天祥的深深敬爱的感情。这种感情所引出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祭奠方式,都是为了捍卫文天祥的声名,使其成为万世忠义之表;让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人们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民族。正是从这个目的出发,所以明人郑元称赞王炎午“其志亦伟矣!”

文天祥写祭文(生祭文天祥)(2)

附《望祭文丞相文》:

相国文公再被执时,予尝为文生祭之。已而庐陵张千载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发与齿归。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哭望奠,再致一言:

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文天祥写祭文(生祭文天祥)(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