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含泪 就算坐轮椅也要去香港:邓小平晚年含泪 就算坐轮椅也要去香港
邓小平晚年含泪 就算坐轮椅也要去香港:邓小平晚年含泪 就算坐轮椅也要去香港1982年9月24日他会见撒切尔夫人的时候,就明确了中国政府对待香港问题的立场,并且在双方交锋中取得了绝对的上风。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最早,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场就是邓小平亲自谈下来的。从1978年开始,小平同志多次会见英国派往香港的总督,英国总理、外交大臣等人,针对香港问题多次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在有关香港的谈判中,“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定调,以及“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这一基调,就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基调,在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中方才能始终占据主动。图|1982年9月24日,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图|小平同志在深圳皇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邓公的这种心情,所有人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若论起对于香港回归的功绩,任谁也比不上他。
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是我们与英国谈判过程中的利器,也成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法。
1977年小平同志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之后不久,就会见了港澳各界同胞,表达要将港澳台关系“正常化”的愿望。
从1978年开始,小平同志多次会见英国派往香港的总督,英国总理、外交大臣等人,针对香港问题多次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
在有关香港的谈判中,“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定调,以及“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这一基调,就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基调,在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中方才能始终占据主动。
图|1982年9月24日,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最早,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场就是邓小平亲自谈下来的。
1982年9月24日他会见撒切尔夫人的时候,就明确了中国政府对待香港问题的立场,并且在双方交锋中取得了绝对的上风。
在这一次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的一摔,是多年来“铁娘子”难得的失态时刻。
此前,小平同志其实五次去过香港。
第一次是1920年时,16岁的邓小平和其他84名四川籍学生从上海出发,乘坐邮轮前往法国的时候路过香港;1929年他曾经由香港到广西参加革命工作;此后三次都是在上海和广西之间来回的时候取道香港。
图|20年代的香港
那时候的香港虽然繁华,却始终处于英国人的管辖之下。英国在此订立了许多束缚华人的条例,小平同志在看到香港当时的情况后感触颇深,对此也深感不妥。
所以在英国所谓的“租期”快要到了的时候,他不遗余力地与英方谈判,多次拒绝对方不合理要求,跳出对方所设的逻辑陷阱谈判,在主权问题上分毫不让,最终争取到了香港顺利回归。
小平同志的遗愿最后由夫人卓琳代为完成了。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有关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上,卓琳赫然在列。
1974年毛主席谈起香港问题的时候,曾经感叹“恐怕我是看不到了”,并指着邓小平说:“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二十三年后,当年还是“年轻人”的小平同志也到了垂暮之年,也没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香港回归。
好在卓琳代替他看到了,好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也代替他看到了。
图|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7年2月6日,除夕夜。
小平同志的病情仍然严重,不过还算平稳。营养室的主任侯生伟和炊事员一起做了几个菜,还煮了饺子,与护理小平同志的医护人员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
饭桌上,大家都衷心地祝福着:“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警卫战士们也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一切为了首长”。
隔天是正月初一,小平同志没有回家,医生和护士们也都没有回家。
图|小平同志与家人在一起
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然而当举起酒杯的时候,谁都说不出来一句话语。小平同志的病情像山一样压在了大家心头。
时间转眼又过了12天,2月19日时,小平同志的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
当天下午5点多,医院的餐厅几乎空无一人,没有人来到这里按时吃饭,因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急救病房中的抢救结果。
晚上九点零八分,医疗组在抢救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感到回天乏术。在场的医护人员全都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