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期解读,道德经的科学观第十三章
道德经第十三期解读,道德经的科学观第十三章君子之于天下,就应该是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达人不为物累,得丧若一,就是因为忘却了名利。小人常常是患得患失,宠辱皆惊,就是因为对名利过于关心。故孔子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注释】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慌乱惊恐。贵:看重,重视。贵大患若身:把名利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贵重。【漫谈】得宠或受辱都惊心动魄,这是因为荣辱观念太重。把名利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金贵,这是因为名利观念太重。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注释】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慌乱惊恐。贵:看重,重视。贵大患若身:把名利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漫谈】得宠或受辱都惊心动魄,这是因为荣辱观念太重。把名利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金贵,这是因为名利观念太重。
达人不为物累,得丧若一,就是因为忘却了名利。小人常常是患得患失,宠辱皆惊,就是因为对名利过于关心。故孔子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之于天下,就应该是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注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是他们得到宠幸就以为荣耀,受到辱没就以为羞耻。故而在成名、成功之时,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失意之时,丧魂落魄,惘然若失。对于得意时受到的荣宠,与失意时所遭遇的羞辱来讲,其利害、得失,毕竟是身外之物,所以大可不必为此而惊心动魄。
【漫谈】君子应该是有情而无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若其身宠亦惊,身辱亦惊,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古之谓倒置之民。
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苏轼在《留侯论》中言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有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故人言道:“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可以任大事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注释】大患:羞辱、穷困、贫贱、丧失之谓。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所以心体常安。因为他无所贪慕。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不戚戚于贫贱祸患,不汲汲于富贵宠幸,此可谓至人。
【漫谈】红楼梦中,太医为凤姐诊病时谓;“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以此观之,岂不是因末伤本。”有首歌谣曾达观言道::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宽容气舒怀。
贵自勤中得,富从俭里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善处真君子,教唆是祸胎。
称德须修省,欺心枉吃斋。
暗中休使箭,乖里放些呆。
官司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守分心常乐,闲非口莫开。
世人知此理,灾退福星来。
【漫谈】《淮南子》: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瘤,惊怖为狂;优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悻,坚强而不鞼,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处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漻寂莫,为天下枭。
【漫谈】《菜根谭》中说:“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此心常放于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程颢的一首题为《秋日偶成》诗,也形象地抒发了这种坦荡的胸怀。诗云: 心闲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伴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漫谈】《坐忘论》云:“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所以,我们应时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当然,心情不好的时候谁都有,这就看自己如何调整了。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怨尤。有时候,能够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尽快地甩开阴霾,调整好心态。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今天。人生短暂,何苦要让过去的伤疼和未来“莫须有”的忧虑来烦扰今天的情趣呢?何不学窗外那红花绿柳,只争朝夕。把握今天,努力今天,快乐今天,也就对得起自己的一生了。
【漫谈】于丹教授说:苏东坡一向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眼中,甚至连生病都不完全是坏事,他在诗中曾写道:“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说得何等洒脱真率。
苏东坡六十三岁时被贬到海南岛,那是宋朝最偏远的地方了,六十六岁时方遇大赦北还,却因病逝于常州。就在他逝世的那一年,他北还时经过一个朋友家,看到了那位朋友因怀念他而画的一幅临摹像。苏东坡戏谑地在这幅像上题了这么几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琼州。
尽管是戏谑——幽默,但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辛酸。他在诗文中还曾写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里虽有辛酸、有激愤,也有讥讽之意在其中,但仍不敢相信是出自东坡的手笔。苏东坡几乎被人们视为完人了,他对他自己的一生,尚有如此的遗憾,何况他人!
【漫谈】任何人,都有得意和失意之时,都有病痛煎熬之时,都有聚散离合之时。旷达多识如苏东坡,尚有如上之感叹,所以面对人生,不能不有一番抉择,有一番磨炼和涵养。
根据替换定律:“当我们有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我们很难完全去除掉时,那么我们只好用一种新的记忆或新的习惯去替换他。”
所以,我们可以用哲学家斯宾诺莎教导的一个办法,他说:“假若命运使你遭到祸患,那么你就去想整体、或总之去想比你个人的悲痛更远大的事情,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甚至有些时候,你可以去细想人类生活中的全部祸害和苦难,只不过是宇宙沧海变化中的一粟,如此理解也许能让人感到有些萌悟。这种思想可能还不足构成宗教信仰,但是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个助力,是救治完全绝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剂。”用这种扩展胸怀的方法,也许我们便可以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使自己变得胸怀豁达,使自己的思想能像望峰亭上的一幅对联所云:
东登云梯梯上梯下如时运兴背超然物外拜佛寺
西望群山山起山落似宦海沉浮宠辱不惊对人生
【漫谈】禅宗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具足”——你本身就是大圆满。马祖在回答大珠慧海的提问时说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须向外求觅?
从禅宗内走出来的人,深知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深知自己就是无上的大圆满。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禅师们的心胸中,的确没有什么不完满的、值得遗憾的事。
达到了禅的境界,喜怒哀乐可入不可入都是多余的话,“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即生活,生活即我”一切都会在其中圆满的。所以才会有“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那不可思议的感受出现。能以这种感受来面对沸腾的生活或崎岖曲折的人生,你还会有常人的那些心态吗?当然不会,你心中只会有永恒的宁静,因为一切在此都圆满了。
【漫谈】人追求“无我”、“忘我”的人生境界,更应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有很多病人在不知道自己患癌症前,反映并不强烈,一旦知道自己已患癌症时,很快就发生病变或者导致死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意念导致的精神崩溃,自己给自己下了死亡的指令。但同样是癌症病人,有的人就没有被吓倒,在淡然和意念的作用下配合药物治疗活了下来。
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曾说道,譬如拿“死”来说,没有任何人能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如果为不免一死而恐惧、悲叹,而在这上面耗费精力和时间则是徒劳无益的。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自由人最少想到死”。
对于可致死亡的个别病症,只是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医疗防治才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的仍是某种焦虑或恐惧;必须冷静地采取各种必要手段,而我们的心思在这时候也应尽可能的转移到旁的事情上去。其它一切纯粹个人的不幸都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陶渊明在《拟挽歌三首》中也曾写道: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毛泽东有一首诗,也说明了对待此等悲伤事件应有的态度。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没有什么可以比身体更可宝贵,所以能够像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像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
【漫谈】春秋战国时,齐国得到宰相管仲的治理,以致国富民强,得称霸于诸候。管仲临终时告诫齐桓公道:“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等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身边。”
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何用提防呢?”
管仲叹气道:“主公可细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不会杀主公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肯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本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善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这不是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对管仲原本信服,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但易牙等人出宫后,齐桓公却觉得心常空落,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好不容易熬过三年,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等人便大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不准任何人给齐桓公送吃的东西,齐桓公悲叹道:“都怪我没听管仲的话啊!”最后自掩而终。
不能爱亲,何能爱人?不能爱自身,何能爱他身?所以,只有爱身胜过爱物者,只有像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意译】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尊贵、珍爱自身像尊贵天下一样者,才可寄生于天下;像尊贵、珍爱自身一样去尊贵、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