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家们怎么鉴别古玉:古玉是如何订名的 古人如何藏玉用玉
古玉鉴赏家们怎么鉴别古玉:古玉是如何订名的 古人如何藏玉用玉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苏芳淑 著上海书画出版社除了不能完全依据墓葬入土时间为出土古玉订年外,关于古玉的订名,也是颇令博物馆研究人员头疼的问题。就好似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琮,以往皆毫无悬念地以“琮”名之,苏教授在《琢玉成器》书中亦皆称之为“琮”,近来因研究的逐渐深入,已有径称为“镯”的情形,例如台北故宫网页有关旧藏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总以“镯”名之,图5左(故玉2823、附铜胎掐丝珐琅胆)这件即名之为“雕纹玉方镯”,图5右这件虽然是取新石器时代素面玉琮加工改制而成,但是在台北故宫网站的检索系统中全名为“明晚期至清早期玉琮”。然而,这两件玉器在清宫中都是供插花的花器!至于图3这件出土于妇好墓中玉器,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陈列室中既不称为“璧”,也不称为“镯”,而是名之为“玉环”。至于苏教授称之为“Y形器(forked blade)”或“玉叉形器”的古玉,国内外
图10
图11
20世纪的考古与文物界往往从“事死如事生”的角度考虑墓葬出土文物的制作时间,尤其是先秦墓葬更如是,如今已知其非;例如1983年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掘出土的春秋中期黄君孟夫妇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除了有当时制作的玉器,也有西周时期玉器,更有新石器时代末期石家河文化玉器,后者还有将石家河文化玉器一剖为二后由当时玉工加工琢刻纹饰的情形。如今学者已经体会到:墓葬入土时间只能是出土文物制作时间的下限,其上限需仔细比对、考虑。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先民就有收藏“古董”,并将古物或加工新用,或模仿古物重新制作的情形。
除了不能完全依据墓葬入土时间为出土古玉订年外,关于古玉的订名,也是颇令博物馆研究人员头疼的问题。
就好似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琮,以往皆毫无悬念地以“琮”名之,苏教授在《琢玉成器》书中亦皆称之为“琮”,近来因研究的逐渐深入,已有径称为“镯”的情形,例如台北故宫网页有关旧藏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总以“镯”名之,图5左(故玉2823、附铜胎掐丝珐琅胆)这件即名之为“雕纹玉方镯”,图5右这件虽然是取新石器时代素面玉琮加工改制而成,但是在台北故宫网站的检索系统中全名为“明晚期至清早期玉琮”。然而,这两件玉器在清宫中都是供插花的花器!至于图3这件出土于妇好墓中玉器,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陈列室中既不称为“璧”,也不称为“镯”,而是名之为“玉环”。至于苏教授称之为“Y形器(forked blade)”或“玉叉形器”的古玉,国内外博物馆几乎皆订名为“牙璋”,但是未来馆员必须告知观众:“牙璋不是璋的一种”!
《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苏芳淑 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嵇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