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我平时脾气急啊,你知道吧,看到孩子不对,我就乱发脾气,我们夫妻两个也打架。但是现在全家都不再吵架了”。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羞涩:“为了孩子(去了网戒中心),我们全家的收益太大了。”还有滨州的赵女士,在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还有很多类似的我就不放出来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我还有走狗。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你看孩子不听话,电击了一下就听话了,这不是很好吗?”

很多人表示不相信,因为除了吴军豹,应该没有人有动机,去威胁当年那些曝光他的人了。

但我不这样想。

02

我2016年写了那篇《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之后,至今还在各大贴吧抹黑我,动不动就来我微信后台恶心我一下的,不是杨永信的人,而是各位家长们。

还有很多类似的我就不放出来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我还有走狗。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你看孩子不听话,电击了一下就听话了,这不是很好吗?”

还有滨州的赵女士,在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我平时脾气急啊,你知道吧,看到孩子不对,我就乱发脾气,我们夫妻两个也打架。但是现在全家都不再吵架了”。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有点羞涩:“为了孩子(去了网戒中心),我们全家的收益太大了。”

“哎呀,对我来说,他们就是活菩萨啊,简直把我给救了。”

包括豫章书院,在当年他们关闭以后,在公众领域最愤怒,在媒体上最肆无忌惮表达自己愤怒的,不是豫章书院创办人,而是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的学生家长们。

在新京报的采访中,这些家长是这么说的: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1)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2)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3)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4)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些家长在谈到自己孩子时,用到的字眼是“流浪孩子”。仿佛这些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豫章书院的孩子。

你以为这些家长都是受害者吗?

你以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豫章书院遭受虐待?

不是的。

事实上根据多个学员的叙述,家长对此完全知情,但依然连哄带骗的,把他们送去了这样一个被主流媒体形容为“集中营”的地狱。

杨永信那会儿也一样,后台有大量家长来质问我:

“你生过孩子,养过孩子吗?”

“你知道遇到不听话的孩子,有多痛苦吗?”

“你知道我的生活被孩子影响的多严重,我失眠多严重吗?”

他们最后的结论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他们的正常生活已经被孩子严重影响了,所以“不得不”把孩子送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幸福,他们只希望自己那个不听话的孩子,能早点被带离自己身旁,然后书院可以还回来一个绝对服从,绝对听话的孩子。

所以无论杨永信还是豫章书院,都不止招收“网瘾少年”,除了“网瘾”以外,性行为早熟,厌学,啃老,懒惰,叛逆,都是应该被送进来改造的理由。

教学对象:

1:网络成瘾我国网民6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网民涉黄。江西省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达70%以上,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则是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2:厌学、啃老、懒惰、叛逆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淡薄,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青少年占据社会资源过少,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就逃避,因此引发心理脆弱的后遗症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依赖他人服务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

3:性行为早熟混乱青少年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根据某医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该医院2008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就占七成左右;其中不乏十五六岁少女,最小的还是小学四年级。部分青少年为追求刺激感,做出父母想未敢想,闻所未闻的混乱行为。

这字里行间都写着“你是不是不想管你的孩子了?,那赶紧把你的孩子送来吧,我们帮你打服TA,让TA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宝宝。”

——和杨永信一样,这本质上还是一个帮家长,快速让孩子听话的机构。

这些机构,直接面对的客户并不是这些孩子,而是这些孩子的家长。

会把孩子送去这些机构的家长,他们的需求其实不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乐,他们的需求是让他们自己能幸福快乐。

所以才会在戒网瘾案件频发,甚至有不少孩子自杀之后:

河南志愿者事件后续:豫章书院志愿者遭死亡威胁被报复自杀是真的吗(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