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的目标市场:面膜行业报告 增速领跑日化 市场千亿可期
面膜的目标市场:面膜行业报告 增速领跑日化 市场千亿可期目前,国内面膜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国产专业面膜品牌(一叶子、美即等)、国产综合化妆品面膜(珀莱雅、佰草集等)、日韩及台湾面膜(SNP、美迪惠尔、肌美精等)以及国际品牌面膜(SK-II)。国内面膜市场四大参与者驱动三:产品单价提升(同质低价竞争难以为继,高端专业化下面膜有望提价)早期国内面膜厂商主要依靠廉价原料进行低价竞争,大量使用OEM代工组织生产,导致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2014年国际大牌纷纷杀入面膜市场后,突破低价厮杀的红海,走精研发 高端化路线将成为面膜发展的主流。伴随国内品牌厂商在研发创新上投入的增加,面膜产品单价与市场规模有望显著提升。▌竞争格局:中外巨头相继入场,国内品牌暂时领先
驱动二:使用频次提升(电商渠道增强购买便利性,微商培养面膜使用习惯)
网购的便利性有效降低了面膜等化妆品消费的购买成本,客观上有助于购买与使用频次的提升,据Euromonitor统计,2015-2017年电商销售增速分别达到26%、40%、45%,显著高于其他传统渠道。电商渠道占比也由2012年的10.2%提升13pct至23.2%。
同时,微商的扩大加速培养起国内消费者的面膜使用习惯。微商渠道主打亲友、内容等营销手段,在朋友圈中广泛普及面膜知识,是国内面膜使用习惯普及的重要催化剂。
据《中国微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微商市场规模于2016年底达到3600元,同比增长98.3%。其中22.8%的用户近一年内曾购买过面膜产品。
驱动三:产品单价提升(同质低价竞争难以为继,高端专业化下面膜有望提价)
早期国内面膜厂商主要依靠廉价原料进行低价竞争,大量使用OEM代工组织生产,导致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2014年国际大牌纷纷杀入面膜市场后,突破低价厮杀的红海,走精研发 高端化路线将成为面膜发展的主流。伴随国内品牌厂商在研发创新上投入的增加,面膜产品单价与市场规模有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中外巨头相继入场,国内品牌暂时领先
国内面膜市场四大参与者
目前,国内面膜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国产专业面膜品牌(一叶子、美即等)、国产综合化妆品面膜(珀莱雅、佰草集等)、日韩及台湾面膜(SNP、美迪惠尔、肌美精等)以及国际品牌面膜(SK-II)。
1、国产专业面膜品牌:御泥坊、膜法世家等
国产专业面膜品牌主要包括电商起家的“淘品牌”与综合化妆品集团衍生的专业品牌,价格定位较低,贴片面膜定价多为3-12元/片。
目前该类面膜品牌构成国内市场主力军,根据星图数据,2015-2017线上面膜销售额前三品牌均属国产专业面膜品牌;线下渠道方面,美即销售以线下为主,一叶子荣获2017H1屈臣氏非自有品牌销量冠军,膜法世家实体体验店成为亮点,2017年线下销售占比达到13.1%。
2、国产综合化妆品品牌面膜线:自然堂、百雀羚、佰草集、珀莱雅
2012年面膜元年后,国内各大综合化妆品企业相继进入面膜市场,凭借原有品牌知名度、成熟的渠道铺设及雄厚的资金保障,国产综合品牌面膜线增长迅速,在大众市场与国产专业面膜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该类别面膜价格区间在5-30元/片之间,整体略高于专业品牌。
根据星图2015-2017年线上面膜销售额排名数据,百雀羚、韩后、自然堂等综合化妆品牌增长强劲,2017年线上市占率分别为第5、6、7名。
3、日韩、台湾专业面膜品牌:美迪惠尔、SNP等
日韩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肤质与审美均相近,其产品凭借出色的研发及功效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普遍青睐。该类面膜品牌价位介于5-22/片之间,略高于国产面膜品牌。
早期日韩及台湾品牌并未意识到中国面膜市场的巨大潜力,期间其产品多经由代购等灰色渠道进入国内。直至2014年前后日韩及台企才开始在大陆正式开辟官方渠道,但由于错失电商红利及代购海淘定价冲突等原因,目前市占率与爆发力仍落后于本土头部品牌。
4、欧美品牌面膜线:SKII、纪梵希等
欧美面膜普遍定位高端,贴片价格超百元,最高单片价格达1980元/片(英国奢侈品牌Asprey面膜)。高价使欧美面膜定位于特殊护理品,使用频率远低于平价产品。不同于平价面膜主打保湿功能,国际品牌面膜注重高阶功能性的体现,如抗皱、提拉紧致等。该类面膜品牌目标消费人群显著区别于主流群体,定位高端、深度护肤需求人群。
▌国产面膜占据主导
本土品牌突飞猛进,占据国内最大市场份额。据Statisita数据显示,2016年除美即(被欧莱雅收购)之外的前五大品牌:一叶子、百雀羚,御泥坊和韩束在2011年时仅占不足1%的市场份额。
历经5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16年本土四品牌合计市占率达到国内市场份额的14.6%。其中本土品牌后起之秀的典型代表,上海上美旗下的一叶子于2014年正式成立,仅用2年便以3.11亿美元的年营收额登顶,发力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