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河姆渡遗址共出土骨耜170余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正月准备农具(参考上文,“三之日”即《夏历》正月),二月下地干活。妇女儿童齐上阵,并不闲,送饭送到“南亩”边,即国家公田旁边。农正官看着高兴啊(“田畯至喜”),跟着吃点儿?喝点儿?唉,主要为看着我们干活!多说几句:由此可见,《七月》的作者应非周公本人,而是一位农民的首领,或可就是一名低级的农正官。他也许就在周公的队伍里,边走边唱,采诗官随且记下歌词。同我妇子,馌彼南亩,(音“叶”,送饭)田畯至喜。(音“俊”,农正官)

唐诗虽好,史料价值不如《诗经》,文学性太强。

更重要的,具体到《七月》这首诗上,其88句,实在太细致了。回到本节的问题,西周人民的一年都做什么?第一个词是“劳碌”,既要忙自己家的事,还要忙公侯派下的任务以及替国家种田(“南亩”),还需在相关官员的监督下(“田畯”),从年头忙到年尾……具体而言:

三之日于耜,(音“四”,一种农具)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音“叶”,送饭)

田畯至喜。(音“俊”,农正官)

——正月准备农具(参考上文,“三之日”即《夏历》正月),二月下地干活。妇女儿童齐上阵,并不闲,送饭送到“南亩”边,即国家公田旁边。农正官看着高兴啊(“田畯至喜”),跟着吃点儿?喝点儿?唉,主要为看着我们干活!多说几句:由此可见,《七月》的作者应非周公本人,而是一位农民的首领,或可就是一名低级的农正官。他也许就在周公的队伍里,边走边唱,采诗官随且记下歌词。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1)

河姆渡遗址共出土骨耜170余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

三月呢?四月呢?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音“枪”,一种利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春天来了,白天渐渐长了,只给男人们送饭吗?不够活命啊,也不够交差。妇女于是提上深框(“懿筐”),沿小路(“微行”)奔向桑田。中华女性三千年前就这么能干,不仅会采桑养蚕,还要拎斧子修剪桑枝(“取彼斧斨”)——以期枝条别到处乱长(“以伐远扬”),桑叶才能肥美。五月、六月、七月……男人伺候庄稼,女人伺候男人兼伺候蚕,累则累矣,总算有所收获,您就看剩下的几个月: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深红色好漂亮)

为公子裳。

……

八月其获。

——八月就可以开始织布了(“载绩”)!布染成黄的黑的(“载玄载黄”),深红的料子尤其鲜亮——正好拿它给公侯家交差(“为公子裳”)!这一段充分看出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百姓不必说,一年之中一刻不得闲;农正官好得多,但也跟着操心;唯公侯阶层全不必劳动,衣、食自动送来。但《七月》并未对此显出怨恨,词调明快,更可证明:其作者虽非周公那个阶层,也非最受压迫者。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2)

《周礼》记载:为鼓励天下女性采桑,古代皇后会以“躬桑仪”亲自示范缫丝、织布等纺织步骤。

最后几个月: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麦。(音“书”,豆类总称)

——九月筑好打谷场,黄米(“黍”)、小米(“稷”)先后成熟,十月庄稼开始入仓……后转回“一之日”(十一月)、“二之日”(十二月)、“三之日”(正月)。西周人民的一年即此等级社会里辛辛苦苦的一年。其主要工作,目前来看,在于“耕”、“织”两项,其实不止: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音“纵”,一岁小猪)

献豜于公。(音“坚”,三岁大猪)

——十一月,十二月,寒冬已至,耕、织都过去了,但老百姓还要协助公侯贵戚狩猎。打来狐狸,给公子做件皮袄(“为公子裘”);打来大型动物(“豜”),乖乖献给国公(“献豜于公”)。又是辛劳,又是等级森严,唉。但本节题目为何说“西周人民也有快乐时光”?注意这一句:“言私其豵”,打到小动物,自己可以留着。此其快意之一也。最主要的快乐时段还是谷物入仓之后: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音“四公”,兽角酒杯)

万寿无疆。

——十二月凿冰建室储藏副食(“二之日”),正月把肉、菜来收藏(“三之日”);二月拿出韭菜、羊肉献祭……两杯美酒配着硬菜(“朋酒斯飨”),还有那待宰的美味羔羊!——此即本文开头所谓的“自徜徉于……食谱、酒谱之间”,确是西周人民一年中最酣畅快意的时光。——但“劳碌”、“等级”二事决然跑不了,还须挟着喜悦齐登公堂,举杯祝贺国君万寿无疆。但也看得出,他们怀着安慰和喜悦。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3)

古人与马闲适相伴

西周百姓吃什么?住什么?

看得出,《七月》写的是太平景象

1、全诗虽带悲愤气,但无讽刺味,尤其是最后一段“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万寿无疆”,有酒有肉,颂圣之声震天,分明写的是聚众狂欢。可看《豳风》里的《狼跋》,同样有西周公侯,但写的是“公孙硕肤,赤舄几几”——那个大胖子啊穿双红鞋子,鞋尖还翘翘的——满是讽刺味。2、周公的东征是得人心的,可看《豳风》里的《东山》、《破斧》:征战三年,九死一生,军士却引以为傲。

——那,全诗的悲愤气是从哪儿来的?

社会阶层彼时不可更改,气不太着;故而,诗里的悲愤应还是从“劳碌”来的,具体言之,西周人民吃得太素而住得太差了。的确,一年到头能吃几顿羊肉、喝几坛好酒,但莫说是3000年前的西周人,30年前的现代人也不可能天天好酒好肉地吃。自然,平时吃得非常素:以致于能吃饱、不叫饿就已算是“太平景象”。至于住的问题,比吃的问题稍好:空地多,自己盖,起码有地方住,但住的也差。

先看吃,《七月》有云:

六月食郁及薁,(音“玉”,山葡萄)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剥通“扑”,打枣)

十月获稻……

——羊肉不算日常饮食,不再多说;黍、稷是人们的主食,但“十月获稻”,之前吃什么?这段诗全面展现了当时百姓的日常饮食,还是那个字:素,且素食还是匮乏的。收获之前,余粮显然是不够吃的,六月还需吃郁李、山葡萄(“薁”),七月还需秋葵、豆子(“菽”),八月还需打枣充饥……西周虽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保留着浓重的原始色彩——并未完全告别“采集”的人类史阶段。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4)

西藏出土的石叶、石核、石片、刮削器等。4万年前的采集、狩猎工具。

此外: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葫芦)

九月叔苴,(麻籽)

采荼薪樗,(音“出”,臭椿)

食我农夫。

——余粮不够吃,便是加上水果、秋葵、豆子,还不够吃……七月可以再吃点瓜,八月可以吃些青嫩的葫芦(“壶”),九月再从地里捡些麻籽。总的说,每当粮食不够吃,只好“采荼薪樗”,即以苦菜为食,臭椿为柴,勉强养活这些农夫(“食我农夫”)。——必须提醒大家,回忆一下上文,这已是当时的“太平景象”了。古代真正的吃饭问题是什么样?史书上太多了,不忍引述,大家多少听过。

西周早期的故事:诗经 七月 史书里看不真切的西周初期社会(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