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南巡路过刘棨所在之地,对他大加赞赏。对此,刘棨特意作诗以谢圣恩:“愿舒一片心如冰,持向青冕答紫宸。”刘棨的为官生涯中,多次因贤良、清廉被举荐升迁,受到康熙帝的重视,一路升到四川布政司,从二品官员。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辖区内绵延的丘陵是一种有利资源,山上数量颇丰的槲树,适合进行山蚕养殖,发展相关手工业,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但是,宁羌人对“养蚕”二字,十分陌生。刘棨专门派人回诸城招募多名善于养蚕、抽丝的工人,到宁羌州传授相关技术。随后,宁羌人用山蚕丝织成绸缎,进行售卖。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刘棨,称这种织物为“刘公紬”。发展经济以外,教育也决不能落下。刘棨到任后,建书肆,设义学,为读书人亲自讲解。在他的任期内,有两人于乡试中举,打破了三百年间宁羌州无人中举的局面。

刘棨。图源:网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刘棨因政绩突出,升任宁羌州知州。上任后,不巧遇上了大饥荒。

由于宁羌州米仓空虚,无米可贷,刘棨为救济百姓,前去拜见负责监察州县的监司,向他借厅仓粮食。获得同意后,需要自己解决运输问题。刘棨于是向百姓告示,凡参与运粮之人,运一斗给粮三升。州民们纷纷加入到运粮队伍中。不到十天,宁羌州就储备到三千石粮食,保证百姓平安度过饥荒。

地处西北的宁羌州,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落后。如何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成为刘棨解决饥荒后的又一项任务。

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辖区内绵延的丘陵是一种有利资源,山上数量颇丰的槲树,适合进行山蚕养殖,发展相关手工业,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但是,宁羌人对“养蚕”二字,十分陌生。刘棨专门派人回诸城招募多名善于养蚕、抽丝的工人,到宁羌州传授相关技术。随后,宁羌人用山蚕丝织成绸缎,进行售卖。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刘棨,称这种织物为“刘公紬”。

发展经济以外,教育也决不能落下。刘棨到任后,建书肆,设义学,为读书人亲自讲解。在他的任期内,有两人于乡试中举,打破了三百年间宁羌州无人中举的局面。

刘棨的为官生涯中,多次因贤良、清廉被举荐升迁,受到康熙帝的重视,一路升到四川布政司,从二品官员。

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南巡路过刘棨所在之地,对他大加赞赏。对此,刘棨特意作诗以谢圣恩:“愿舒一片心如冰,持向青冕答紫宸。”

然而,一片冰心的刘棨,第二年就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

史载,刘棨“性和厚,为治无所矫饰,遇人温温善下,乡人皆称之”。这位受百姓爱戴、皇帝赏识的刘棨,便是刘墉的祖父。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1)

刘棨生有十子,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第五子刘统勋,刘墉之父。

刘统勋入仕后,一路高升,直至官至东阁大学士,是乾隆帝的股肱之臣。去世后,刘统勋成为诸城刘氏第一个获赐谥号的人,并且,还是鲜少人臣能获得的谥号“文正”——整个清朝两百多年,仅有八人获此谥号。

雍正二年(1724),年仅24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随后陆续出任右春坊、左春坊官职,从事记注、纂修等工作。

乾隆年间,升任刑部侍郎等职务的刘统勋,开始对朝堂之事发表尖锐意见——刘统勋为人秉直,刚正不阿,若遇贪官污吏、违法舞弊,必要上书弹劾。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2)

刘统勋。图源:网络

太仓州御史毛之玉丁忧在籍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身为御史知法犯法,性质十分恶劣。刘统勋将此事上书弹劾,使得毛之玉被连降三级。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刘统勋对权臣发起的挑战。他弹劾三朝老臣、大学士张廷玉发展朋党,弹劾军机大臣讷亲办事推诿。

刘统勋在上奏中提出,张氏及其世姻姚氏,占据了登仕者的半壁江山,人数极多。虽然当中不是人人皆可出头,但刘统勋认为,这不过是张廷玉故意“抑其升迁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的布局策略。

而对讷亲,刘统勋则说他“属官奔走恐后,同僚亦争避其锋,部中议覆事件,或辗转驳诘,或过目不留,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

乾隆收到刘统勋的奏折后,先是颇为震惊,区区一个御史竟敢上书弹劾朝廷倚重之臣?但冷静过后,又是欣喜的,此等敢言直谏的官员的出现,是“国家之祥瑞也”。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3)

乾隆。图源:影视剧截图

当然,在最终的处理上,乾隆还是选择为两位大臣说话,认为这些事应该是不存在的,从而保全了权臣的颜面。同时,也肯定了刘统勋直言上谏的行为。最后,不忘警告其他人,不要企图把弹劾权臣作为晋升的捷径,扰乱朝堂纲纪。

尽管乾隆没有解决刘统勋提出的问题,但这一次上谏,让乾隆狠狠地记住了他,这才有了后来的重用。

刘统勋也没有让乾隆失望。他始终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力求造福百姓,佐君辅国。

乾隆十八年(1753),刘统勋与尚书策楞行视江南河工,查探高邮堤决口的原因。一查,发现是一起贪污导致物料亏空的“人为事故”。于是,就揭发了高斌、张师载贪污一案。顺便给全国水利之臣发出警告,让他们不敢造次,收敛贪污行为。此后,相关的人祸确实减少了,百姓不致受苦。

除了厘正风气,在治水实操上,刘统勋也有巨大贡献。他曾多次进行实地勘察,提出了引河减轻堤口压力的办法,绘图上奏,监督施工。最终,成功治水,大惠黎民百姓,因此,人们在黄河边上为他建立了生祠。

由于刘统勋政绩突出,乾隆对这位汉臣十分看重,将刘统勋与鄂尔泰、张廷玉、傅恒、来保一同称为“五阁臣”。

虽然,数十年的君臣相伴中,也有因意见相左发生争吵、降职处分等情况,但总体上,乾隆对其十分恩宠,总是为他破例。

在他外任陕西布政使时,因统领军务的需要,乾隆特赐他孔雀花翎,刘统勋成为第一个获赐花翎的外任文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刘统勋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打破了这一职位不得任用汉臣的惯例。

两年后,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的某个清晨,在刘统勋一如既往的入值路上,这位70多岁的老者忽然旧疾复发,原路返回。乾隆听闻后,立刻派御前大臣携药前往救治。然而,还是没来得及挽救这名股肱之臣的性命。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亲自到其府邸祭奠时,乘着轿子来到正门,发现无法通过——门实在太小了。乾隆下轿,步行入内,环顾这位清廉、朴素的能臣的宅子。回到乾清门时,乾隆终于忍不住,向身边的臣子说:“如刘统勋方不愧为真宰相,汝等宜效法之!”

赵翼曾作诗说“清白门无暮夜金”,记的便是旧时湖南巡抚曾派人暮夜呈上千两银子,行贿刘统勋,而遭到刘统勋一把拒绝的事。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4)

赵翼与刘统勋、刘墉父子交好。图源:网络

凭借生前忠君为国和廉洁奉公,刘统勋死后“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赐祭拜,谥文正”。这都是汉臣难得的殊荣。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