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江苏学政一职,与他省学政有所不同,这是由江苏的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作为清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士人及其背后的科举家族,势力强大。乾隆对刘墉的职务安排,大有深意。刘墉画像。图源:网络郁闷透了。不过,随着刘统勋危机的化解,刘墉官复原职。不久,出任安徽学政,后调任江苏学政,开启自己的兴学政治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刘统勋的长子刘墉中进士,时年32岁。这一年,刚好是刘统勋做主考官。

理论上,科举考试中需要回避,但刘统勋没有,这不免引发外界猜测,盛传刘墉被钦点状元。当然,这并不是事实。刘统勋的不避嫌,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他的公正,敢于面对朝野的检视。

中进士后,刘墉先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虽然是翰林院中最下等的职位,但是,干得好就是最容易升迁的职位——天子近臣预备役。

入仕没几年,还没干出点啥成绩,刘墉就因为父亲刘统勋在巴里坤、哈密驻兵一事上失旨获罪而受到牵连,被夺职下狱。

郁闷透了。

不过,随着刘统勋危机的化解,刘墉官复原职。不久,出任安徽学政,后调任江苏学政,开启自己的兴学政治生涯。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1)

刘墉画像。图源:网络

江苏学政一职,与他省学政有所不同,这是由江苏的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作为清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士人及其背后的科举家族,势力强大。乾隆对刘墉的职务安排,大有深意。

这一安排,应与刘墉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上奏揭发安徽捐纳贡监乱象有关。他在奏折中提到,当地贡监生人数很多,但他们既不参加岁考,也不去学习,不学无术,横行乡里,负责考核的教官也拿他们没办法。因此,他提出要调整捐纳贡监生的管理办法,整顿学风。

如此见识,受到了乾隆的认可,于是,江苏学风的整顿也交到了刘墉的手上。

在任三年,该是成效不错,否则,乾隆也不会在其任江苏学政时题诗曰:“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这是诸城刘氏的又一项殊荣。

在民间,刘墉声名大振,则与他多年来清廉为官、公正判案的事迹息息相关。当时,民间对其评价很高,把他比作包孝肃(包拯)。说书艺人以他为原型,半虚构地塑造出《刘公案》鼓词中的父母官形象,寄寓百姓对清明吏治的向往。

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纵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钱沣赶赴山东审理此案。期间,和珅有意偏袒国泰,钱沣据理力争,刘墉主持正义,终使国泰伏法。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2)

影视剧中的刘墉与和珅。图源:影视剧截图

不过,刘墉在乾隆朝的仕途,始终比不上父亲刘统勋。这与乾隆后期极度宠信和珅有关。面对乾隆专宠于和珅,刘墉多少有些“躺平”,采用模棱、滑稽的方式来消解困境。

和珅当权时,朝臣纷纷效仿他奢华的风格,集体穿戴华丽去上朝。对于这种行为,刘墉很瞧不上,故意穿着破旧的衣服上朝,在朝班的行列中显得尤其“突出”。

他有一次忍不住说:“吾自视衣冠体貌,无一相宜者,乃能备位政府,不致陨越者,何也?寄语郎署诸公亦可以醒豁矣!”我不跟风,显得格格不入,但也不至于在官场摔跤跌倒,这是什么原因呢?诸位应该都清楚啊!言外之意,是要大家凭实力做官,才能站得稳,行得远。

刘墉与和珅的斗智斗勇,直到乾隆死后才落下帷幕。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3)

刘墉与和珅。图源:影视剧截图

与乾隆不同,新天子嘉庆对刘墉十分信任,以“定册元老”待之,并借助刘墉的力量,彻底铲除和绅势力,澄清了官场风气。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颜老太的九十大寿,嘉庆会亲自下旨祝寿了。

为继母祝寿回京没多久,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刘墉便离世了。嘉庆获悉后,加恩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赐谥号“文清”

由于刘墉书法成就突出,嘉庆还命人将其书法作品摩勒石上,是为《清爱堂石刻》。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4)

刘墉病逝后,嘉庆在谕旨中专门提到,让刘墉的侄子刘鐶之赴京处理丧事。这个刘鐶之,是刘氏家族出任高官的最后一人。

刘鐶之幼年丧父,抚养于伯父刘墉家,从小便受刘墉教诲,学识出众。乾隆五十四年(1789),刘鐶之高中进士,先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官至兵部尚书,为从一品官员。

数十年宦海浮沉中,刘鐶之曾因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事件而获罪贬官。但嘉庆惦念他是刘墉之后,手下留情,改为留用。后来,刘鐶之在行政改革、缉捕逆匪等政事上屡有建树。

道光元年(1821),刘鐶之去世,道光嘉许他“明白敢言”,赐谥号“文恭”

自刘鐶之逝世后,诸城刘氏在科举上考得功名之人日益减少,虽仍有多人为官,但都是州县七、八品的小官员,再也没有出过深入朝堂的高官。随之,刘氏家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锐减,声望大不如前。

但换个角度来看,刘氏子孙实则为官在基层,一直恪守清廉家训,为百姓干实事,发光发热。也因此,诸城刘氏家族以几位名臣为首,众多基层官员为辅,树立了世代流传的好名声。

有研究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混乱、秩序颠覆的政局下,曾一度兴起刘墉研究热,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急需清廉官员、树立循良行政法规。这股研究热潮的出现,与当年《刘公案》的诞生异曲同工。

如今,“科举家族”的辉煌和荣光已不复存在,但诸城刘氏,早已凭借独特的家学和为官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值得窥探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纪连海:《历史上的刘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

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祥雨:《刘墉年谱》,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杨小兰:《清代刘公案系列鼓词刘墉形象之演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于海洋:《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