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油榨街羊肉粉哪家最好吃(涨价风波里的贵州牛羊肉粉馆老板们)
贵阳油榨街羊肉粉哪家最好吃(涨价风波里的贵州牛羊肉粉馆老板们)其实她心里犯嘀咕,“在群里跟着喊了几句,咋就是串通涨价了?”并且,现实中她的羊肉馆并未提价。后来她才明白,“说我这个地方靠近车站,影响很不好。”她指着墙上的价目表,告诉执法人员这仍是年初贴上去的,透明胶纸已起褶皱了。但执法人员告诉她,“你们这个本来属于市场自主定价,但是你在群里的言论有串通涨价的嫌疑,你晓得不?”高连红不停点头,“我晓得我晓得。”执法人员针对涉嫌“串通涨价”的店铺进行调查,图片来自“百姓关注”公众号。高连红把手机交给执法人员查验,又极力向他们解释,自己仅仅是跟着群里的人叫嚷了几句,远不是说话最多的人;她还向执法人员算了成本账,光租金每年都要76000元,电费一个月还800多元,而羊肉从年初的每斤33元,涨到了现在的50元,甚至辣椒的价格也翻了一倍……更关键的信息是,她的羊肉馆并没有涨价。
虽然在群里发表“不当言论”,但金沙黑山羊肉粉馆并未涨价,赵孟摄。
当牛羊肉粉馆经营者们提价后,黔西县市监局的执法人员已在低调展开工作。就在这期间,有人就将涨价线索反映到电视台,并引来了记者。
前述执法人员对界面新闻说,发出“告诫书”后,他们又从黔西县贴吧上留意到一张聊天截图,这是他们第一次发现“串通涨价”的证据。因为涉及个人隐私,黔西县市监局立马联系了县公安局,对网络记录展开进一步调查,以坐实证据。
“十一”假期刚结束,黔西县市监局价格监督与反垄断股和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人员,就找到了高连红和冯东萌,并对县里其他牛羊肉馆进行排查。
执法人员针对涉嫌“串通涨价”的店铺进行调查,图片来自“百姓关注”公众号。
高连红把手机交给执法人员查验,又极力向他们解释,自己仅仅是跟着群里的人叫嚷了几句,远不是说话最多的人;她还向执法人员算了成本账,光租金每年都要76000元,电费一个月还800多元,而羊肉从年初的每斤33元,涨到了现在的50元,甚至辣椒的价格也翻了一倍……更关键的信息是,她的羊肉馆并没有涨价。
她指着墙上的价目表,告诉执法人员这仍是年初贴上去的,透明胶纸已起褶皱了。但执法人员告诉她,“你们这个本来属于市场自主定价,但是你在群里的言论有串通涨价的嫌疑,你晓得不?”高连红不停点头,“我晓得我晓得。”
其实她心里犯嘀咕,“在群里跟着喊了几句,咋就是串通涨价了?”并且,现实中她的羊肉馆并未提价。后来她才明白,“说我这个地方靠近车站,影响很不好。”
被执法人员询问后,她又把同样的话,对着镜头跟一起来的记者说了一遍。但在播出的节目中,成本上涨的大部分内容不见了,仅保留了她道歉的镜头。高连红很不解,“为啥不全部播出来呢?”
相比高连红,已经换上新价目表的冯东萌“情节更严重”。他手里搓着一张餐巾纸,紧张地看着对面比他年轻几十岁的执法人员。
冯东萌涨红着脸,向执法人员解释牛肉价格,“今年初才25元(一斤),现在都涨到32、33元(一斤)了。”但这并非调查的重点,对方告诉他,他在微信群的言论涉嫌“串通涨价”,先对他做实地调查,后期让他配合到局里接受进一步调查。
面对镜头道歉时,冯东萌眼里带着哀求,声音也有些颤抖,“我书读得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也搞不清楚违法不违法。”执法人员前脚离开,他后脚就跑去打印店,重新制作了一份涨价前的价目表,迅速将那张8天前贴上去的价目表覆盖。
这天夜里,高连红通宵未眠,她琢磨着执法人员的话,似乎事情并未结束,担忧将面临何种处罚,“只要不罚款就好。”
虽然被树为“串通涨价”的典型,但无人倾听关于成本上涨的声音,赵孟摄。
10月9日,毕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又来到黔西县调查,高连红和冯东萌将前一天的话,再次重复了一遍。
10月10日晚,贵阳一家电视台播出了黔西牛羊肉粉涨价的消息,除了一些暗访镜头,高连红和冯东萌作为“负面典型”被重点提及。在经过剪辑的画面中,他们看起来忐忑不安,面带窘态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对原材料价格的解释甚少涉及。
“出名”之后,高连红每天都要接到很多亲人的电话,她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只是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但对方总是将信将疑,“以为我们犯了多大的事呢”。冯东萌也感到不自在,在这个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一夜之间竟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连孩子都从贵阳打电话回来骂他。
虽然生意并没有受太多影响,但名声的损毁却让他们付出了代价。前来吃饭的客人不免指指点点,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为了避免记者们的打扰,冯东萌连续几天把手机关机,除了早餐忙碌时来店里照看半晌,其余时间都躲在家里睡觉。
情绪低落的时候,高连红甚至想到了关门作罢,可是她又想到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那是她的全部希望,“我不求她们长大给我多少回报,只要她们不像我这样吃苦就好了”。
电视节目将这座县城的牛羊肉分馆推到了风口浪尖。在黔西贴吧里,网友们幸灾乐祸,骂他们是“无奸不商”,“这帮人终于糟了”,但似乎没人讨论他们对成本上涨的解释。随后几天,市监部门对城区牛羊肉分馆逐个排查,所有涨价的店铺都已经恢复到原价。
小店主们小心翼翼地烫好每一碗粉,对客人有求必应。过去,有些客人会浪费泡菜和辣椒,服务员难免抱怨几句,如今也只能听之任之。“谁晓得哪个人又去举报了。”一位牛肉馆经营者感到害怕,“说不定他们就是来暗访的记者,或者便衣(执法人员)。”
涨价风波平息后,发表“不当言论”的商户被要求贴出公开道歉声明,赵孟摄。
一夜之间,价格成了这个群体的禁忌,不管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再也无人敢谈论涨价的事。此前在群里活跃的商户,都默默退出了群。群主龙为芝也被警方询问,“我是群主,他们就拿我手机去翻了一些记录。”她说。
冯东萌说,他的餐馆已经连续亏损两个月,每月仅小工的工资都要一万多元,但他表示自己不敢再轻易涨价。高红连的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基本上收的钱都出去了,最近都是这样循环。”丈夫李建说。
那个困惑依然盘踞在牛羊肉馆经营者心里。“如果成本一直这样涨下去,我们到底还能不能涨?”一位羊肉馆经营者纳闷,“要么我们就关门,可不可以?”
10月11日,毕节市市监局对此次涨价行为作出处置结果,认定高连红和冯东萌在“微信群内发表涨价言论串通涨价的行为属实,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但鉴于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并认识到自身错误,自愿承诺恢复价格,主动消除影响,并公开致歉,依照《行政处罚法》有关“不予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对两户经营者作出行政告诫。
处置结果中未提及群里讨论涨价的其他人。
当天,执法人员向他们告知了处置决定,并要求他们将一份“公开声明”张贴在店里,并微信朋友圈。声明中,他们承认自己在微信群发表“不当言论”,经“批评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深刻认识到错误”,并表示对牛羊肉粉“维持原价”,“积极支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价格政策措施。”
高连红不情愿将“丑事”朋友圈,但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她退一步想,“至少没有罚款”,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但在网络世界中,有关“黔西限制牛肉粉涨价”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观点泾渭分明。支持者认为执法部门出手及时,成功遏制了民生商品上涨;反对者则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并且“捏软柿子”,“房价你们怎么不去管?”
黔西县市监局显然注意到批评的声音。时隔半月面对界面新闻记者,该局价格监督与反垄断股股长何流一再澄清,此次作出的处置并非针对“涨价”,而是“串通涨价这个违法行为”。他强调,“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根据成本、竞争形成价格,不是说不能涨价。”但不能通过微信或私下联络,串通涨价是被禁止的。
可如何界定“串通涨价”呢?私下谈论价格是否也涉嫌违法?“你可以自己涨价,但是在微信或者私下跟人商量都不行。”何流强调。
他还解释,县级市监局无权对“串通涨价”作出认定,此次涨价风波引起重视后,他们将调查结果逐级上报,最后由省级市监局作出认定,再由市级市监局作出处置意见。
该局刑侦综合执法大队瞿姓执法人员也对批评感到委屈,他认为媒体对此次处置结果存在误读,“说我们在干预市场定价,但《价格法》明确规定不能‘串通涨价’”。
他一边解释,一边打开电脑检索《价格法》,向记者介绍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监部门正是根据这一条,对冯东萌和黄连红作出了处置。
他还对最近各类成本上涨表示理解,认为经营者自己有权利决定商品定价,“哪怕你定价100元,能卖出去我们也不管。”但是,串通涨价之所以被禁止,是因为全行业都涨价后,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从而造成市场被垄断局面。
涨价风波过去后,执法人员仍不时来检查,赵孟摄。
近期,伴随着各类物价上涨,贵阳、安顺、遵义等地的牛羊肉粉也上调价格,但有些地方并未作出限价处理。他认为,这是因为执法部门没有掌握“串通涨价”等违法证据,“只要不是‘串通涨价’,市场的问题还是交给市场解决。”
之后这些店是否还会涨价?
“根本不存在这个的问题。”他说。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高连红、李建和冯东萌为化名)
(来源:界面新闻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