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温润我心灵的是父爱)
为什么我总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温润我心灵的是父爱)那里面,有静如山而真挚的乡爱;那里面,有淡如水而厚重的父爱;于是,发行方把海外发行权以6万美元卖给了日本。2001年该片在日本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累计高达8亿日元。日媒疾呼,“这是一部拯救心灵的旷世之作。”一边是冷遇,一边是热捧,我们没兴趣去探究原因。2014年,华夏电影推出了"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系列放映活动。活动的第一季,《那山那人那狗》在中国350多家影院展映1个月,并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屡获大奖。这部被尘封了20年的华语影坛遗珠之作,更是被誉为"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比起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爱,似乎有一种爱“淡如水,静如山,温如玉”,却又那么润人心田。无疑《那人那山那狗》中浅浅的爱属于后者,像是一杯凉白开,无色无味却很是解渴。
文/麦穗小鱼
题记:
如今,很多影视剧总要用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爱去博得观众的眼球。似乎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买账,各大院线才能买账。
当年就有一部“平庸”的电影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一经发行,便受到了冷遇。据说只卖出1个拷贝,媒体称这是一部"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
于是,发行方把海外发行权以6万美元卖给了日本。2001年该片在日本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累计高达8亿日元。日媒疾呼,“这是一部拯救心灵的旷世之作。”
一边是冷遇,一边是热捧,我们没兴趣去探究原因。2014年,华夏电影推出了"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系列放映活动。活动的第一季,《那山那人那狗》在中国350多家影院展映1个月,并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屡获大奖。这部被尘封了20年的华语影坛遗珠之作,更是被誉为"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
比起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爱,似乎有一种爱“淡如水,静如山,温如玉”,却又那么润人心田。无疑《那人那山那狗》中浅浅的爱属于后者,像是一杯凉白开,无色无味却很是解渴。
那里面,有淡如水而厚重的父爱;
那里面,有静如山而真挚的乡爱;
那里面,也有温如玉的人间温情。
淡如水而厚重的父爱20世纪80年代初期,湘西边陲的一个小镇,雾气氤氲着的山林,层层叠叠的水稻田,窄小而蜿蜒的青石板,以及掩藏在无边绿色间的农家瓦舍,这里宛若世外桃源,孕育着一代又代质朴而又纯净的人们。
那天,在乡村邮递员(乡邮员)这个岗位坚守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儿子(刘烨饰)便自告奋勇的承担起了这份差事,原因是乡邮员属于国家干部,有地位有身份。可他哪里晓得乡邮员是一份苦差事——崎岖不平的山路,背着重重的邮包,徒步一个来回上百公里,需要三天两夜。
第二天,儿子就要“上战场”。第一次担任乡邮员,父亲自是不放心,把邮件分门别类的来来回回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千叮咛万嘱咐,并给儿子画好了送信路线路。因为,在父亲看来“这邮包里装的不是自家的米袋子”,而是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一份慰藉,又或是一份再也等不回的爱。所以要格外谨慎,不容差池。
以前每次父亲外出送信都是老二(那狗的爱称)陪伴着,一是,路上有个伴,可以打发寂寞;二是,老二也算半个邮差,只要人们听到它的叫唤就知道书信来了。可狗毕竟是认人的,无论儿子怎么召唤它,它都依偎在父亲的身旁,不愿随儿子一起出远门。
没办法,父亲担心儿子不熟悉山路,实在放心不下,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这一趟送信之路于儿子刘烨来说是邮递员生涯的开始,于父亲来说是邮递员生涯的结束。故事就从这开始与结束之间,铺陈开来。
刚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几无话语。狗,儿子,父亲就这样前前后后在崎岖的山路中走着。不是因为他们彼此不爱,所以无话可说。而是,父亲在儿子的记忆里是斑驳的。那时父亲外出送信,有时候成个月都不回家,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母子两人更多的是等待。所以,父亲这个字眼在儿子脑袋里是不连续的画面。于是,这种亲情的疏离,导致儿子对父亲多了些不解和埋怨。
一路上,几乎都是儿子在前头,父亲杵着木棍走在后头,两人就这么间隔一段距离各自走着。老二则来来回回地前后乱窜,似乎在提醒着观众这略显压抑的气氛下,只有我是活泼的。又像是在缓和父子之间的隔膜,期望他们可以说说话,不至于这一路如此寂寞。
当儿子刘烨背起重重的邮包,走在这崎岖不平,翻山越岭的邮差小道上时,他才觉得原来父亲的工作这么累,这么闷。此刻,他似乎对父亲有了些许的理解。
这条邮差之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心越近,直至父子之间的隔阂慢慢消融。可以说,三天两夜的山路,是父亲感悟到愧疚家庭的反思之路,也是儿子体悟到“父爱如山”的成长之路。
我们不妨截取几个片段,来一览这淡如水而厚重的父爱。
▲片段一:休息时,父子几乎同时说出的那句“累不累?”
虽然在儿子选择做乡邮员之初,父亲就再三警戒他说:"你也要记住了,不兴自己喊苦。"但是,走在儿子的身后,看到儿子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听到儿子喘着的大粗气,还有儿子揉着被邮包背带勒红的肩膀,父亲是心疼的。而儿子看到父亲抚摸着长年累月跋山涉水落下病根的膝盖,也是心疼的。只是,他们对彼此的爱太含蓄。于是,仅仅说出了那句“累不累?”
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父子微妙关系开始消融的引子。其实,亲情的隔阂,何尝不是许多家庭的通病。虽然说,血脉关系是割不断的,但是,好像越长大越觉得和爸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更别提一些小时候亲昵的拥抱等等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似乎随着时间的流淌也被稀释了许多。
▲片段二:父亲“走丢”,儿子心急如焚。
儿子年轻体力好,自然走的快一些。可是,走着走着他发现老二不叫唤了,父亲也不在了身后。儿子深知这山路的险恶,害怕父亲并不灵活的腿一不小心踩空了青石板,于是他心急如焚。赶忙卸下邮包,四处寻找父亲。当他发现只有狗狗老二在时,更加慌乱和害怕了,便迫不及待地问道:“老二,我爸呢?”
就在此刻,父亲出现了。原来,父亲去“小解”了。可是,父亲发现儿子身上的邮包不见了,便大发雷霆。在他看来,邮包比自己的命重要,这是一份责任。又或许在父亲看来,这沉甸甸的邮包就像是自己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无论何时何地,父亲都无所畏惧地把孩子扛在肩头,绝不松手。
▲片段三: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送信路上,为了少走8里路,父子俩必须要淌过一条溪水。父亲挽起裤腿本想自己蹚过冰冷的溪水,可儿子却执意要背着父亲过河。因为,他知道溪水太冷,父亲的病根就是这样落下的。
儿子说:“有我在,你就不用再下水了。”
父亲说:“我习惯了,也不在乎这一回两回了”
儿子说:“你呀,就享受一会吧。”
于是,他遵从父亲的嘱咐把邮包顶在头上趟过了溪水,又折回头背起了父亲。
而剧中的旁白更是让人潸然泪下,山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小时候觉得我爸特高大,还担心自己什么时候能背得动他。结果小学没毕业,个子就比爸高了。”
在儿子背上的父亲,想起当年把儿子扛在肩膀上的一幕幕,也不免怅然和感怀,内心忍不住泛起了波澜。
过了河,儿子轻轻地把瘦弱的父亲放下的一刹那。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默默地回过头,抹去了脸上的老泪。他知道儿子长大了,儿子也知道父亲渐渐地老去了。察觉到这一切后,刘烨说了一句安慰父亲的话,却莫名地戳中泪点:
“你还不如邮包重,以前觉得你特高大,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背得动你。”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千恩万爱》里的那句歌词:“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们还能把我举高高。”可是,岁月不饶任何人,又怎会在父母的身上眷顾。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背影,看着父母越发孱弱的身体,突然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或许,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真的已经不长。
有人说:满天的谷雨在酝酿,不及深秋的故乡父亲那杯酒。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它是无涯的荒漠,最短的也是时间,很多爱来不及便已是终点。
▲片段四:久违的一句“爸”,久违的父子同床。
趟过小溪,烤完了火,暖好了身子。儿子说:“爸,该走了。”说完,便起身背起了邮包。这时,父亲激动地对老二说:“你听见了吗,他喊我爸呢。”
那一刻,父亲的心里肯定比烤了火还暖和。
晚上,疲惫的儿子早早睡去。父亲抽完一袋烟,慢慢地躺到了儿子的身边,这是久违的父子同床,父子之间心连心的感觉又重新被勾勒出来。望着酣睡中的儿子,父亲欣慰地笑了。他想起多年前,他们一家三口在田野里其乐融融的情景,顿时觉得无比幸福。这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父子两人之间也从陌生、隔膜,走向体贴、理解。
有一种爱,是无言的,也是严肃的,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往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生命一世忘不了。这种宽广无边的爱,叫父爱。
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历来都很含蓄,父亲不善于言辞,儿子又敬又怕,这是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在朱自清的《背景》中,父亲会拖着臃肿的身体,辛苦地钻过铁栅栏,只为了给儿子买一兜橘子,让他在路上吃。《背影》中的父亲和影片里的父亲,一个给儿子买橘子,一个陪儿子送信,他们对儿子的爱,深沉而厚重,如此的相似。
有人说:“父爱如山”,山是无言的,父爱也是无言的。
它体现在父亲的沉默寡言中,它体现在父亲慈爱的眼睛中,它也体现在父亲的敦敦教导里。父爱被揉进了岁月,也揉进了身体。
静如山而真挚的乡爱无论是沈从文的《边城》,还是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都向读者传递了湘西小镇的宁静与恬然。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也孕育了那里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乡情。
这真挚而浓郁的乡爱,体现在父亲的责任上。
巨大的邮包里,装着上百封信。每一封信,都寄托着一份思念。信,是村民们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信里,有他们的牵挂和希望。
当儿子担心父亲走丢了,或遇到不测时,急忙的跑去寻找父亲。可是,父亲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不是感动,而是大发雷霆。他气愤的是,为什么儿子把邮包轻易地丢掉了,万一找不到了咋办?这气愤,与其说是一份责任,倒不如说包含着父亲对村民满满的爱。
当儿子准备背着邮包淌过溪水时,父亲说:“把邮包顶在头上,一则保持平衡,二则溪水不会打湿邮件”。并且说,“你肩上背得可不是咱们家的米袋子。”在父亲心里,这有邮包里是牵挂,是信念,是希望。
当儿子打开邮包整理邮件时,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几件信封随风飘散。只见父亲顾不上酸痛的双腿,拔地而起,连爬带跑地去追信封。有网友说,父亲这身手不必李连杰差。这敏捷的反应其实也是因爱使然,因为父亲担心乡亲们见不到信而失落。
终于,到达了送信的第一站。新官上任的儿子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可是当他走进村委会时,却发现连个人影都没有。他甚至抱怨父亲为什么会为这份苦差事坚守了一辈子,他替父亲不值。
但是,在他们从村委会出来的时候,许多乡亲们围在门口,看着他们一个劲的笑。朴实的山里人没有别的表达方式,这是他们对乡邮员父子情谊的表达。
离开的那一刻,全村的男女老人都来为他们送行。此时,山里人的善良和质朴感染了刘烨。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送的不只是简单的信件,而是那些留守在大山深处的家庭的期盼,带给乡亲们的是一份份沉淀的爱。
在杳无人烟的山路上,远处驶来一辆汽车。儿子很兴奋,说不如搭顺风车,这样就能早点到达目的地。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还说“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这么走踏实,有准头。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跑什么邮路。”
如果说踏实是在告诫儿子做人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那么有准头则是告诉儿子无论刮风下雨一定要及时把信件送到大山里。
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明明可以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是,他还是跟着唐僧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西天取经。所以,肉眼所及的都不一定是捷径。真正的捷径,在心灵深处,它叫虔诚,也叫爱!
这一路上,儿子知道了父亲和母亲也是在这条邮路上相识的。那天,母亲因为扭伤了脚,又遇上大雨被困在山间。正好被父亲遇到了,父亲让母亲骑在牛背山带她下山,可母亲死活不愿意。因为,牛是山里的功臣,她不想把村里唯一的一头牛累坏了。于是,便一路把母亲背下了山,父母也因此走到了一起。
期间,父亲看到儿子对姑娘(陈好饰)动了情,便问:你为什么不想娶山里姑娘?
儿子:“我怕她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小时候我问我妈,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我妈说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子里,舒服。”
就像儿子一路上半导体里放着的那首歌《驿动的心》,“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
爱是相互的,当你对被人敞开了爱的怀抱,别人也一定会用真挚的爱予以回应。
一如,第三天他们上山时,转娃早早地在山顶上等着了。当听到老二的叫声,便立刻扔下绳子,以便父子拽着绳子爬上山。当父亲说:“以后由我儿子送信,你就不用在此等候了。”
转娃却说:“这是我的工作,不能再让你为我们滚下山坡了。”
还说,以后做了记者,一定把他们父子的事迹报道出去。
又如,半年前父亲晚上不小心滚下山后,全村老少都打着火把出来找他。这种乡里乡亲的爱总是不免让人动容,如今我们都把自己关在水泥墙壁里,相互做着邻居,也彼此做着陌生人。
不由地想起了那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家。”倘若没有爱的滋润,人的心一定是麻木的,冰冷的,这个社会也一定是没有人情味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心中的爱勇敢的表达出来,不吝啬才会有回馈。
温如玉的人间温情影片选取了两首最具时代性的经典歌曲,一首是姜育恒的《驿动的心》,一首是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驿动的心》似乎在说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为了所谓的名、权、利,一路狂奔,肆意地让物欲充斥头脑。就像影片中五婆的孙子,毕业后走出大山便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奶奶在家苦苦的等候。
而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有仿佛在告诫我们,生活还是要“慢一点”,“静一静”。岁月会善待每一个内心有爱的人,如父亲,如转娃,如影片中的那些质朴而真挚的山里人。
可以说,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宛如一幅隽永写意山水长卷,带着诗意般的美感,也带着温润如玉的人间温情。
譬如:
父亲告诉儿子:"倘若有葛荣家的信,你要单独拿出来,弯二里路,送到他家去,他们家和村里人打过架,一准不给他转信。”
"王五行是个瘫子,他大儿子在部队,要是有了会票,你要亲手交给他,他那在家的戏子不正路,以前瞒着他去过会馆。"
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干净的电影。电影中的插曲轻缓静谧,像是怕打扰这一片梦境。
山上的五婆独自一人生活,儿媳难产而死,儿子也丢下老人先去了。是五婆熬野菜将孙子养大,孙子考上大学后走出了大山,便再没回来过,就算父亲去世,孙子都没有回来。孙子只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寄来一张贺卡和汇款单。
五婆哭儿子想孙子,竟哭瞎了眼,只能天天坐在家门口盼着孙子回家。
父亲每次送信都会专程到五婆家里去看望她,顺便送去一封没有写任何字的空白信和一张10元钞票。假装是孙子寄来的信,“读”给"五婆"听。收到孙子的来信,成了五婆最期盼,最开心的一件事。每回收到信,五婆都要将信贴在胸口好久,一遍遍地用干瘪的手来回摩挲。然后,把它放进离心最近的地方。
这是一封“空白信”,可是信里有五婆的牵挂和思念,更是写满了父亲那份淳朴的爱,他心里装着五婆,装着大山的每一个人。
在父亲给五婆读孙子寄来的信时,五婆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得到了宽慰。因为,这是父亲最后一次给五婆读信了,所以他特意读了一半把信交给儿子,让儿子继续读,继续为五婆编制一份念想,一份美好!
儿子一开始很不理解父亲,但当五婆拉起他的手,就像奶奶一般和他说话时,他瞬间懂了。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并不是一封信或十元钱,而是一种细腻的温柔,一种温润如玉的爱!
五婆和她的孙子,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无数家庭的缩影。有句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正是因为家里有人为我们守候和祈祷,我们才可以在外面的世界肆意奔腾。
正如影片中,父亲送信时,母亲和儿子会站在村口迎接丈夫归来。而这次父亲陪儿子送信时,母亲守候在村口,等待着他们归来。以后,会是父亲和母亲翘首以盼儿子的平安归来。
人与人就是一种守候,生活也因守候而多了几份期待,世界也因守候多了几许美好!
父子俩在泡脚时,儿子说:“山里人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大山,什么也没有。”
父亲听后,马上反驳说:“谁说没有?山里人还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
父亲还说:“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可干的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们,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
三天两夜,儿子渐渐发现了父亲对山里人的感情,他的心里“装着大山,装着这条邮路,装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就如木心先生所说: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隔阂的父子因一条邮路而不再隔阂,孤独的老人因温情而不再孤独,惆怅的姑娘因乡情而不再惆怅、闭塞的大山因友爱而不再闭塞,这一切都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心里也会涌起一股暖流。这所有的而一切,都因爱而改变。
人生之路上,我们步履不停。
每个人,都走在“送信”的路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乡邮员”。但愿,这一生我们能治愈自己,也能治愈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