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心、仁德。“仁”,在老子的笔下主要是指“有好心,特别加以照顾”,而这个观点正是老子所要批评的。一个人存心做什么好事,这里面就有了判断,难免会主观、自私、偏爱。所以,把“仁”翻译成“偏爱”比较适合。如果你做了很多事情,让老百姓感觉到了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就自己要反省。你给人家有压力,你给人家强制性,你要人家感谢你,这都是老子认为不自然的。0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02什么叫做“不仁”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

曾仕强先生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用草编制成的祭品。我们祭拜天地、圣人或祖先时,要用祭品表示诚意。因为是表示诚意,而不是搞形式,所以不必计较是否很贵重,拿草来编织就可以了。重在意,而不是在物。

“刍狗”在没有祭拜以前非常重要,不能乱动,尤其是不能让小孩子去动。可是祭拜完了后就丢掉了,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这是什么意思?自生自灭。天地让万物自生自灭。天地间有哪个不是自生自灭?草长长长没有了,虫出来了被吃掉了,跟刍狗是一样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体会天地之心的,所以圣人大仁就好像不仁,这跟天地是一样的。让老百姓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圣人存在好像不存在一样,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不居功,做了好像没有做一样,所以老百姓没有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

如果你做了很多事情,让老百姓感觉到了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就自己要反省。你给人家有压力,你给人家强制性,你要人家感谢你,这都是老子认为不自然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傅佩荣先生解读

0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

02什么叫做“不仁”呢?

仁”,在老子的笔下主要是指“有好心,特别加以照顾”,而这个观点正是老子所要批评的。一个人存心做什么好事,这里面就有了判断,难免会主观、自私、偏爱。所以,把“仁”翻译成“偏爱”比较适合。

“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而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心、仁德。

天地之间,万物在生长,天时地利的配合对万物的成长是必要的;但是万物这么多,总是轮流繁华与枯萎。

在《庄子·大宗师》里面,他也特别提到“道”:恩泽遍及万代,而不算是仁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你让万物发展得好不是仁慈,万物到时候整个都消失、毁灭了也不算是残暴。这就是“天地没有偏爱”的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

03“刍狗”是什么?

在《庄子·天运》里面,有一段对刍狗很生动的描写。庄子说,古代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个牌位,但是怕祖先太孤单,所以就用草扎几只狗放在牌位旁边来陪祭。刍狗上场之前受到礼遇,放在珍贵的箱子里面,盖上锦绣的手帕,负责祭祀的人要斋戒去迎接它。

但是祭祀完毕之后,刍狗因为是用草扎成的,本来就是草,只好丢掉。路过的人可能踩到它,樵夫可能把它拿去当柴烧。这说明什么?说明万物在天地之间有它的荣与枯。

比如,现在是几月就开几月的花;到了下个月,花就枯萎了,让别的花上场。这就是刍狗的状况,一旦下场就回归平常,与万物一样生生灭灭了。所以说天地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爱。

04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他考虑全局的发展,使各地区的经济建设轮流上场。比如,“把百姓当刍狗”就像是说:该沿海地区的人先发展就先发展,轮到内陆的人发展就接着发展。这是按形势与条件所造成的顺序去安排的,没有主观上喜好、讨厌的问题,就像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顺序一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南怀瑾先生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生万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万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杀万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万物为作好事,同时也不以死杀万物为做坏事。

天地既生了长养万类的万物,同时,也生了看来似乎相反的毒杀万类的万物。生长了补药,也生长了毒药。补品不一定是补,因为补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

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天地并不一定厚待于人类而轻薄了万物,只是人类予智自雄,自认为天地是为了人们而生长万物。人,自称为万物之灵。其实,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伤害残杀万物。假如万物有灵,一定会说人是万物的最大毒害。

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识,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发出天心仁爱的赞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真正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

老子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藉以警世。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