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公元1370年农历十一月,徐达兵团凯旋南京,朱元璋召集群臣大行封赏。朱元璋一口气封爵36人:公爵六人,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和宋国公冯胜,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谋断天下、功勋无可争议的刘伯温居然不在公爵名单里,不仅如此,侯爵和伯爵名单中竟然也没有他容身之地。但世事无常,刘伯温尽心辅佐的朱元璋,在称帝建国、终成大业后,对他昔日深为信任的军师刘伯温却又是另一种态度。朱元璋对刘伯温“刻薄寡恩”,首次封爵的36人中,没有“开国文臣第一”的刘伯温刘伯温开始对元朝很是念念不忘,这位年仅23岁便高中进士的少年奇才原本想将平生之所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报效祖国之中,无奈“我本诚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末政局的极其不稳,地方贪腐的横行霸道使得其满腔的报国情怀沦为一厢情愿,于是在纠结忧郁中,在朱元璋的三请声中(第一次派了普通使者,毫无悬

翻开浩瀚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便会发现这一让人谈之色变却又意料之中的“事实”:建立了不世之功勋的大臣将领,往往下场较为凄惨,典型的如汉初的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灭魏破代、攻齐伐赵,军功赫赫、勇冠三军。可以说,刘邦的汉朝江山几乎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但就是这么一位于刘邦于汉朝“功莫大焉”的优秀军事将领,却落得个被“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三族”的可悲结局。

同样的案例在明初也同样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登基称帝之后,便毫不犹豫举起了手上的屠刀,朝着过去为他浴血奋战的将领臣属们痛下杀手,制造出了让后世谈之色变的“洪武四大案”,许多功勋赫赫的大将就此惨死,仅蓝玉一案朱元璋便杀人1.5万余人。而当事人蓝玉虽有北上破元、平定西南之绝世武功,但结局却是被夷三族、剥皮食草,让人唏嘘不已。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1)

君王之所以对过去功勋赫赫的麾下大将如此“恩将仇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手握军功的大将“功高震主”,引起了上司君主的恐慌与猜忌,害怕其不甘于人臣,妄图凌驾于自己之上。另外史河中也有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之说,时势、敌人是英雄生存立足、位列前台的必要条件,一旦时势变迁、敌人尽灭,便也是“狡兔死、走狗烹”之凄惨结局,尤其是拥有显赫功勋的“功高震主”之“走狗”。由此可见,“功高震主”始终是横亘在君臣之间不和谐的音符。

那么除了“简单粗暴”地搞灭绝一切的屠杀,面对“功高震主”的臣子,是否“狡兔”一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实则非也,朱元璋想出另一种办法,效果奇好。而他使用的对象,便是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称的明初著名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刘伯温。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2)

朱元璋对刘伯温“刻薄寡恩”,首次封爵的36人中,没有“开国文臣第一”的刘伯温

刘伯温开始对元朝很是念念不忘,这位年仅23岁便高中进士的少年奇才原本想将平生之所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报效祖国之中,无奈“我本诚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末政局的极其不稳,地方贪腐的横行霸道使得其满腔的报国情怀沦为一厢情愿,于是在纠结忧郁中,在朱元璋的三请声中(第一次派了普通使者,毫无悬念被拒绝后,后两次便派了游说能人——处州总制孙炎),他才恋恋不舍离开家乡,转投元朝的敌人——朱元璋,辅佐其问鼎天下之举。

毫无疑问,刘伯温名不虚传(正德年间,被评为“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也是乱世之枭雄,此二人搭档如虎添翼。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中,朱元璋打败了劲敌陈友谅,绞杀了割据一方的富商张士诚,四海平定,天下归一,朱元璋得以于公元1368年顺利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故而刘伯温获得了“一统天下刘伯温”之美名。在此期间,君臣二人还算和睦、相处融洽,似同道之友人,朱元璋对刘伯温极尽礼遇,一口一个“先生您”称呼之,对其言听计从。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3)

但世事无常,刘伯温尽心辅佐的朱元璋,在称帝建国、终成大业后,对他昔日深为信任的军师刘伯温却又是另一种态度。

公元1370年农历十一月,徐达兵团凯旋南京,朱元璋召集群臣大行封赏。朱元璋一口气封爵36人:公爵六人,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和宋国公冯胜,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谋断天下、功勋无可争议的刘伯温居然不在公爵名单里,不仅如此,侯爵和伯爵名单中竟然也没有他容身之地。

不久之后“幡然醒悟”的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一“严重失误”,于是一拍脑门:“哎呀,我怎么忘了先生你?你看现在大局已定,不能更改,我还是封你个伯爵吧。”于是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明眼人一眼看出:朱元璋对功勋卓著的刘伯温封爵是何等的不情愿,不仅公爵不予分封,就连最末等的“伯爵”也是后补的。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4)

狡兔死,走狗不一定得烹,朱元璋想出另一办法,效果奇佳

在探讨朱元璋为何“刻薄寡恩”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建国之后、封赏之前,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具体态度。公元1368年农历八月,因求雨失败,宿敌李善长对其颇多排挤,再加上老婆之一的陈女士去世,58岁的刘伯温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准奏。但三个月后,朱元璋便发来手诏《御宝诏书》,请他再度出山。不过此次请求诏书中,朱元璋的几句言辞颇耐人寻味。

“闻朕亲将金华,旋师建业,尔曾别闾里,忘丘垄,弃妻子,从朕于群雄未定之秋”

这句话意思是:我当初解放婺州之时,你听到了我的威名,马上抛妻弃子,扔了田地,一溜烟小跑来投奔我,想跟着我干大事业。这句话不仅忽视了朱元璋三请刘伯温的事实,而且还将刘伯温说得非常不堪:因为朱元璋我很威风,你就“抛妻弃子”,“屁颠屁颠”过来投奔我,非要跟着我(求我收留你)干大事。这不能说明你有什么能耐,只能说明你很有眼力劲。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5)

也正是因为如此定位刘伯温,故而朱元璋在诏书中回忆以往赫赫功劳之时,如“攻皖城,拔九江,抚饶郡,降洪都,取武昌,平处城之内变”,对刘伯温的诸多功劳只用了四字进行界定:“尔多辅焉”。这相当于睁眼说瞎话,每次战役打响之前,刘伯温战役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朱元璋基本处于遵从执行角色,以下两例即可明证:

1,公元1360年农历五月,同样为一代枭雄的陈友谅集结30万大军兵锋直指朱元璋老巢应天府,并仅用了3天时间便将朱元璋引以为傲的太平城攻陷,应天危在旦夕。面对陈友谅横行霸道的“无敌舰队”,朱元璋一筹莫展,而紧急召开的全体军事会议上,众将领也对抵抗陈友谅持悲观态度。朱元璋于是看向刘伯温。刘伯温根据陈友谅水军强大、陆军偏弱的特点,提出了避其锋芒,采用反间计引诱其至陆地进行伏击的策略,朱元璋听完抚掌叫好:“先生您和我想的一样啊。”之后爆发的龙湾之战不仅使得陈友谅的百余艘巨舰和数百艘中型战舰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而且还留下7000多名俘虏和2万具己方士兵的尸体。

2,公元1361年农历七月,经历了龙湾惨败的陈友谅突袭安庆,安庆陷落,朱元璋听闻十分恼火,除了处决了逃回来的安庆守将以外,他又开始焦急地看向刘伯温:“先生,计将安出?”但刘伯温没有给他出计策,而是请求回家为母守孝。在此关键时刻朱元璋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他给刘伯温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御制慰书》,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地劝其留下: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6)

你母去世时已是八十岁,这是喜丧;您来帮我建立大业,如今大业未成就要走,恐怕不太好;当年徐庶老母被曹操捉去,徐庶对主人刘备说:“我心已乱,请放我走,”刘备于是让他走了,我觉得是天理人心,但你母亲已去天堂,无论我现在让你走还是往后再走,您都不能再见你母亲。现在我正是用人之际,过了这段艰苦岁月,我当以最隆重的仪式送您回家。

如此感情真挚、引经据典,还真把刘伯温感动了起来,于是刘伯温立马将回乡守孝之事暂且放下,全身心开始制定对陈友谅总攻的军事计划——先打安庆,如果强攻不下,便假装持续进攻,将主力绕过安庆,直奔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一落,安庆指日可待。果然在神算子刘伯温面前,陈友谅厄运再次来袭,不仅进攻不成,而且丢了江州,被困武昌。而原先丢失的安庆不仅重回朱元璋之手,更是让朱元璋的兵团冲进了陈友谅控制多年的江西行省。

至于之后震惊中外的鄱阳湖大战、降洪都、屠灭陈友谅;扫清徐州、荡平湖州、进攻杭州、围困苏州,从而围剿张士诚,均有刘伯温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影子,而此时的朱元璋,更像是一个执行者。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7)

如此看来,朱元璋如此“明目张胆”抢夺刘伯温之头功,充分贬低刘伯温之地位,应是朱元璋想出的一对待“功高震主”之臣属的办法,从后续效果来看,朱元璋想出的这一办法,效果奇好,具体表现为:

1,使得孤傲的刘伯温“心悦诚服”拜倒在自己权力膝下

刘伯温原本性情刚直、不徇私情甚至有些孤傲。这种人品性固然好,但也会因为过分遵从原则和客观事实而忽视了人情世故,这显然非常不利于人主树立帝王之威。事实也确实如此,每次朱元璋宣布一决定之时,满堂均是喝彩之声,唯独刘伯温冷眼旁观,甚至是泼泼冷水。如朱元璋重建了应天府之后心情大好,于是带领百官登上城墙参观游览,百官见了朱元璋亲自督造的城墙纷纷赞不绝口、高声祝贺。唯独刘伯温冷眼旁观,朱元璋看见这不和谐的眼神后便挑衅地问道:“如此壮丽之城,无人能破,”刘伯温幽幽地说道:“人是攻不进来,但燕子可以飞进来。”明显在跟朱元璋唱对台戏。

在不断充分贬低刘伯温功劳,长自己威风之后,原本性情正直、不苟言笑的刘伯温终于屈服于朱元璋的权力膝下,学会了逢迎朱元璋,甚至是拍马屁,如在朱元璋“哎呀”一声之后呼唤刘伯温时,刘伯温一路小跑来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假装失误,然后假惺惺赏赐诚意伯之后,刘伯温很是合适地说出:“谢谢皇上,皇上您还想着老臣。”并且忙着磕头谢恩起来。

当朱元璋召集大家讨论元朝灭亡原因时,刘伯温也会谄媚地第一个跳出来说道:“元王朝以蒙古人入主中原,愚昧无知,末代元主荒淫无度、政令松弛,天下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焉有不亡之理。”见朱元璋显出了不耐烦的神情,便立马拍马屁道:“幸好天下出了皇帝您,不但英明神武,而且百战百胜,所向无敌,这才救民于水火之中,所以您的天下才是天经地义。”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8)

2,避开了“狡兔死,走狗烹”之结局

在天下未定、前途未卜之时,因为“主”还未立,并不存在“震主”的问题,一旦天下大定,主已确定,则必须功归天下之主,如此才能确立人主所特有的天下第一家之合法形象。很显然建国之前刘伯温功勋的“功高震主”触动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于是朱元璋将本应属于刘伯温的头功记在自己名下,尽可能地贬低刘伯温,尽情抹杀其“猎杀狡兔”的事实,便是为了树立自己光辉形象的同时,给刘伯温的“功高震主”来个釜底抽薪,从而使其不再具备“功高震主”的资格。

既然都不再是有功的“走狗”,那么虽然狡兔死了,必然就不存在烹走狗的问题。如此说来,朱元璋建国后首次大肆封爵36人,却不给刘伯温一席之地,原来也是心中早有准备。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刘伯温功勋卓著,朱元璋必然是心中有数的,否则也不会在1370年封爵之后假惺惺装出“决策失误”之后,打了一下感情牌,给刘伯温勉强封了一个诚意伯。如此不得不说,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权高手。而刘伯温的历史功绩虽然在朱元璋的立威过程中被大打折扣,但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隔140多年的正德年间,明王朝统治者终于充分认可了其历史功绩,正德帝评价其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可谓实至名归。

朱元璋简直就像两条疯狗(走狗就一定得烹吗)(9)

结语

综上,虽然“功高震主”始终是横亘于君臣之间非常不和谐音符,虽然“狡兔死、走狗烹”是大多“功高震主”臣属之凄惨结局,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想到了另一办法。他通过对谋断天下、“文臣第一”的显赫功臣刘伯温进行“刻薄寡恩”:公元1370年大规模论功行赏之时,首次封爵的36人中,未给“文臣第一”的刘伯温留下一席之地;在对刘伯温的劝返诏书中极尽“贬低”之能事。

不得不说,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权高手,如此做法收获奇佳效果:不仅使得原本性情刚直、不徇私情、颇有些自傲的刘伯温拜倒在了自己的权力膝下,而且还避开了“狡兔死”,“功高震主”之“走狗”必烹之结局。1370年大肆封爵的36人之中,能够善终的不多,尤其是前六位公爵,而“文臣第一”的刘伯温最终躲开杀戮,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不得不说,这也是朱元璋这一办法收获的成果之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