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跟拍的时候,他和搭档夜间巡逻接到警情,“有位迷路老人需要帮助”。赶到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瘦小老人踯躅街头。热心市民告诉“小马哥”,“阿婆说要找她妈妈,这么晚了,让人担心啊!”马小亮警校毕业分配到静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做巡警,内心有点抵触,“本想着能做点‘像警察的事儿’嘛,谁知道都是接这些民事求助、调解纠纷。”5年后,他却离不开巡警岗位了,被网友们称为暖心的“小马哥”。上海一线巡逻民警4000多人。大街小巷24小时都能看到其身影。在很多市民心目中,他们身手矫健、英勇机智、破案神速,事实上,巡警日常很少有机会碰上大案,早、中、晚三班倒,每天8小时不间断在街面巡逻,接警有吸贩毒、偷盗等刑事案件,更多则是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长宁区公安分局华阳派出所民警郭敏做巡警25年了。他和搭档徐安铭两位巡逻警长强强联手,组成巡逻打击组,专项打击盗窃、吸毒人员,去年成功抓获六七十个瘾君子。纪录片中,郭敏通过车窗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1)

前不久,一档关于巡逻民警的纪录片火了。《巡逻现场实录2017》6集纪录片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平均收视率高达6.48,最高一集达到7.3。破7是什么概念?当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7,创了10年国内电视剧最高纪录;曾经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总决赛破6,就刷新了5年内地综艺节目收视纪录。

这让大江东工作室很好奇,又不是警匪片,巡警的琐碎日常也有这么多人关注?东姐一了解,追剧的不乏年轻人,年轻网友上传到各种新媒体平台,点击率合计超过5300万。忍不住追看了《巡逻现场实录2017》——缉拿贩毒人员,护送老人回家,解救钻进汽车底盘的野猫,智擒狂暴的醉酒者……镜头里,巡逻民警的工作真实、琐碎、平淡,鸡毛蒜皮得忍不住要吐槽,为什么会这么打动人心?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2)

《巡逻现场实录2017》收视率最高破7。 纪录片资料

面对无措的失智老人,“我送你回去,好吗?”

上海一线巡逻民警4000多人。大街小巷24小时都能看到其身影。在很多市民心目中,他们身手矫健、英勇机智、破案神速,事实上,巡警日常很少有机会碰上大案,早、中、晚三班倒,每天8小时不间断在街面巡逻,接警有吸贩毒、偷盗等刑事案件,更多则是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长宁区公安分局华阳派出所民警郭敏做巡警25年了。他和搭档徐安铭两位巡逻警长强强联手,组成巡逻打击组,专项打击盗窃、吸毒人员,去年成功抓获六七十个瘾君子。纪录片中,郭敏通过车窗外擦肩而过的一个眼神,就识别出一个吸毒者,旋即下车追拿,翻墙将其抓获。“走得好好的,有人对视一下,忽然目光躲闪,你就要警觉了。”郭敏说。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3)

巡逻民警马小亮和搭档一起送失智老人回家。纪录片资料

马小亮警校毕业分配到静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做巡警,内心有点抵触,“本想着能做点‘像警察的事儿’嘛,谁知道都是接这些民事求助、调解纠纷。”5年后,他却离不开巡警岗位了,被网友们称为暖心的“小马哥”。

跟拍的时候,他和搭档夜间巡逻接到警情,“有位迷路老人需要帮助”。赶到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瘦小老人踯躅街头。热心市民告诉“小马哥”,“阿婆说要找她妈妈,这么晚了,让人担心啊!”

“我送你回去,好吗?”马小亮说。

“不要听她瞎说,我知道路的,我妈妈就住在那里。”阿婆说。

“小马哥”认识这位90多岁的阿婆,因为失忆失智,老人出走过好几回。阿婆坚拒送她回家,他们缓缓开着警车跟在身后。跟了一段,继续劝说阿婆,老人再次拒绝,马小亮只好继续开车远远跟随,直到将她安全护送到家。

纪录片播出后,马小亮成了“网红”。一个网友感佩于马小亮们的付出,写信给“小马哥”表示敬意,还寄上她从超市精心挑选的“小马灯”。

“我要杀人!”——“我们是来帮助你的”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4)

民警王远刚劝说当事人。纪录片资料

“婆婆妈妈的事,有时候也挺危险。”《巡逻现场实录2017》制片人、总导演蔡征说,“都知道‘有困难找警察’,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警察。我们想打开一个观察一线民警工作的窗口。”从2017年8月起,拍摄团队用3个月跟踪拍摄了上海8个分局、20个派出所的300多个巡逻案例。

就在拍摄期间,上海曝出交警执法过程中绊摔抱娃女子,引发舆论热议。一天24小时蹲点拍摄,不知道会碰上什么警情,民警处理是否都规范?蔡征心里也没底。

3个月拍来,还真有巡警执法的镜头被刷屏。

夜里,嘉定分局南翔派出所巡逻民警王远刚接报,某工地附近有人打架。他们迅速赶到现场,报警男子头角流血蹲坐在路边。

“谁打你?打你的人往哪个方向跑了?”王远刚边询问情况边察看其伤情。马某满嘴是血、头上凸起大包,同行民警正准备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去寻找打人者。他却突然失控,冲出人群,指着远处临时工棚大喊大叫,“我要杀人!我要杀了他!”

“别激动、别激动”,王远刚劝着,马某旋即冲他吼道:“我要犯罪,我要犯罪,懂吗?”

“我们是来帮助你的。”王远刚说,“你控制一下情绪。”

“控制不住,我要犯罪!我要杀他!”

一股浓烈的酒气袭来,但马某否认醉酒,“我只喝了3瓶啤酒。没醉!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

“你控制下情绪,如果控制不了,我们要发出警告。”

“警告?我要警告你,我要杀他!”马某继续叫喊。

王远刚右手搭在腰间,“如果你被打,我们可以找出打你的人。但是如果你控制不了你的狂躁情绪,我们肯定要采取约束措施。警告第一次!”

经过劝诫、警告,报警人上了警车,王远刚搭在腰间的手放了下来。

还没等民警回到车上,马某又冲下警车,继续大喊大叫,还冲着民警吼:“我情绪控制不住,枪毙我!枪毙我!”

“又一次警告!”王远刚厉声道。

“不要你警告!我警告你!我——”马某冲过来推打,王远刚右手举起,出击!马某躺倒在地,再不吼叫了。原来,王远刚使用了低剂量的辣椒水。

“现在依法对你采取措施。”王远刚俯下身,扶起马某,用矿泉水帮他冲洗面部,并掏出纸巾替他擦去额头水渍。

5分钟后,待马某情绪稳定,王远刚替他松开手铐,由增援民警将他带回派出所配合调查。事后经反复查证,工地附近并没有发生打群架事件。

片子播出,有网友评价,警察执法有礼有据,程序清晰,一气呵成,“动作太帅了!”这让王远刚很欣慰。也有人质疑:是不是面对镜头才会有教科书般标准的程序动作?“那是他们不了解执法现场。”蔡征说,“突发事件,警察根本没时间考虑镜头感,跟拍记者也料不到现场会出什么状况。”

“的确没时间思考,但的确提醒自己不要被当事人激怒。”王远刚笑言,每次巡逻都会默念几遍:“遇事要心平气和”,算是心理调适。“我们警察自己也需要控制情绪,保证执法行为规范,才能避免一些因为情绪冲动导致冲突升级的恶性事件。”

真实最打动人心

缉毒破案现场(大江东:缉毒送老人)(5)

巡逻民警在上海火车站救助晕厥外国旅客。纪录片截图

片子播出后,网友“八尾妖姬”将它上传到了一个年轻网友关注的弹幕网站。“迷之好看”,片子上的弹幕评价,95%是正向的,这让蔡征很意外。“豆瓣电影”就“民警处理各种鸡毛蒜皮事件是不是浪费警力”,还掀起一场小小的争论。

蔡征将影响力爆棚归功于镜头的真实。“城市治理需要绣花功夫,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让大家感受绣花人的精细操作。巡警和老百姓接触最多,他们的执法表现,直接影响百姓对警察的认知。”

上海拥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约3000多万,日均地铁客流量1000多万,庞大的流动人群给社会治安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动态社会、动态治安新形势,一线巡逻民警是社会治安面防控的主力军,承担着维护公共安全重任。但人们对一线民警了解并不多,很多人还停留在《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明”形象上。就在纪录片启动拍摄期间,上海浦东民警王向前为救一名欲跳楼的讨薪者,意外从楼顶跌落,因公牺牲,引发社会对一线民警的关注,也更关切一线民警的工作状态。

有一次,执行总导演李姬芸回答网友提问,一位基层民警问,“看多了卖惨式宣传,不知道您怎么看待?”“我个人也不喜欢这种报道,”李姬芸说。2017年以来,上海全市4000多名巡逻民警共接处各类求助和警情100余万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8000余人,为民排忧解难1.2万余次。巡警接报案的事由,涵盖了11大类130多项,看上去虽不起眼,但对这座城市安全和谐运行的贡献更加令人敬重,“全景式记录拍摄,既为百姓打开了解巡警的窗口,也是以此向他们致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郝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