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田园犬真的是所有狗的祖宗(其实是古代贵族的爱宠)
中华田园犬真的是所有狗的祖宗(其实是古代贵族的爱宠)久而久之,世人对这个喜爱藏獒荒废国事的昏君充满了愤慨,直接给他起了一个"魏獒"的绰号。面对这样的挑衅魏假也毫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褒奖,更是愈演愈烈。在商谈过程中,只有他确认了这个卖家是真正的爱狗之人,他才会依依不舍的将狗送出宫外。为此他还会专门举行送藏獒的仪式,甚至会放出自己宫内的随从供应藏獒扑食。1、 魏假因爱犬亡国在几千年前的魏国,有这样一位爱狗的昏庸国君,魏假。在当时年代,皇宫中有一个专门饲养狗的部门,在登基之前,魏假就主要负责皇宫养狗事宜。在他的发展下,魏国的猎犬苑从一开始只有几十只小狗,变成了规模极为浩大的犬类王国。魏假最喜欢的狗是藏獒,这种狗威猛又忠诚,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时刻护卫主人。生长在深宫大院的魏假最是喜欢这种安全感,在他的喜爱之下,藏獒很快成了魏国极为热门的犬种。许多人都专程来到魏国的猎犬苑,希望能够高价买到一只魏假饲养出来的藏獒。在买卖犬种这
《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其讲述了古代人们生活中较为主要常见的几种动物,除了我们熟知的猪羊之外,能够看家护院的狗也在其中。
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长,在千年前,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当时的狗大多都是土狗,是适应中原气候特点的。当时整个东南亚的犬种大多类似,后来慢慢外国的犬种不断引进,中原地区的本土犬种式微,才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现在热度不高的中华田园犬,其实在百年前的古代很受重视,在某些时候还被皇室贵族当做是爱犬呵护。
本文就要从古代对犬类的记载出发,讨论中国古代田园犬的发展。
一、 地位高贵的中华田园犬1、 魏假因爱犬亡国
在几千年前的魏国,有这样一位爱狗的昏庸国君,魏假。
在当时年代,皇宫中有一个专门饲养狗的部门,在登基之前,魏假就主要负责皇宫养狗事宜。在他的发展下,魏国的猎犬苑从一开始只有几十只小狗,变成了规模极为浩大的犬类王国。魏假最喜欢的狗是藏獒,这种狗威猛又忠诚,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时刻护卫主人。生长在深宫大院的魏假最是喜欢这种安全感,在他的喜爱之下,藏獒很快成了魏国极为热门的犬种。许多人都专程来到魏国的猎犬苑,希望能够高价买到一只魏假饲养出来的藏獒。在买卖犬种这一方面,魏假也做的负责任多了,无论当时他正在做什么,只要听到有人前来买狗的消息,马上就要丢下自己手里的事物,跑到猎犬苑与买家商谈。
在商谈过程中,只有他确认了这个卖家是真正的爱狗之人,他才会依依不舍的将狗送出宫外。为此他还会专门举行送藏獒的仪式,甚至会放出自己宫内的随从供应藏獒扑食。
久而久之,世人对这个喜爱藏獒荒废国事的昏君充满了愤慨,直接给他起了一个"魏獒"的绰号。面对这样的挑衅魏假也毫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褒奖,更是愈演愈烈。
这样的昏君执掌朝政,这个国家自然无法长久,等到秦军入国门,魏假依旧在宫里和自己喜欢的狗玩乐,甚至连伤兵都毫不顾惜。魏国将士尸埕感慨:“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岂非魏国之哀乎?大梁破城之日,乃王受天谴之时,王毋怨天尤人也!”
2、 汉朝皇帝爱狗
在汉代皇宫里也有这样一个专门养狗的部门,在常人的认知之中,这种饲养牲畜的官职大多没什么地位,比如说西游记里面的弼马温,而这个部门的掌管者职位并不低,咱们知道的司马相如就是被狗监推荐,从而获得皇上的青睐,成为一代著名文学家。
汉朝的皇帝似乎都颇为喜欢狗,《三辅黄图》:“犬台宫,在上林苑中,去长安西二十八里”,讲的就是汉武帝在位时修建“犬台宫”的故事。汉武帝不仅自己喜欢狗,还带着自己的几个臣下一同观看斗狗表演,将其作为了当时皇宫里面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则说的是汉灵帝的故事。汉灵帝也是一位著名喜爱狗的昏君,他在位期间,不仅宠爱宫里面的狗,还为其带上了只有官员才能带的进贤冠和绶带。许多人以此调侃“好一个狗官”,朝堂上的大臣自觉受到了侮辱,可是碍于皇帝的威严也只能兼口不言,将愤怒埋在心里。
3、 唐朝宫廷宠物狗
唐代杨贵妃有一只极为喜爱的小狗,不过这只小狗并不是中华田园犬,而是外国进贡的品种,叫“康国猧子”。这只狗通体雪白,十分乖巧,“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与其有关的有趣记载也并不少。深宫之中能够有这样一只伶俐的小宠物相伴,杨贵妃也算是极为幸运。
二、 古代狗的功能在古代狗的作用不外乎就是三种,首先就是看家护院,再就是打猎,最后便是沦为人的盘中餐。《礼记·少仪》:“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也。”便十分概括地讲出了古代人对狗的利用范围。
1、 警卫犬
中国本土的川东猎犬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猎犬之一,在古代传统猎犬的体型其实远远比现在要大,但是由于人们的长期饲养,缺乏保护,现如今的川东猎犬已经将体型进化的小了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只有30公斤。
古代人的科技并不发达,在战场上,观察敌人的位置尤为重要,而犬类的警觉性要远远大于人类,因此在战场上如果有一方拥有机敏猎犬,胜算便能大大提升。
有考古学家对比,近几年来各种哺乳动物发掘遗骨的数量,忽然发现狗的数量极为稳定,基本上在全体哺乳动物的10%左右。因为各朝各代饲养家畜的习惯不同,因此其他的哺乳动物都出现了非常强的朝代性和时代性,但狗的比例却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人对狗利用方式之稳定,狗在人们生活之中地位之稳固。
古代社会治安远不如现在,因此几乎每一户人家都会养一只看门护院的狗来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直到如今许多农村人家依然会延续这种传统,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狗已经慢慢的走入了人的生活,成了人极为重要的好伙伴。
2、 猎犬“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些诗句之中,狗又有了打猎的作用,在古代中华田园犬之中人们最常使用的猎犬,就是腿长动作敏捷的“细狗”。很多时候这种狗是用来追击兔子的,能够和兔子的速度相拼,也能看出这种狗在捕猎上面的天赋。
在很多游牧民族里面,狗肉是不能上宴席桌子的,因为在他们平常的生活之中,狗是打猎最好的帮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少数民族政权将这项规定强行在民间实施,可见当时狗在打猎过程中的重要性及贡献度。
现如今许多考古学家发现在秦代的车马坑之中,有很多陪葬品是狗的形态,大多和车马搭配出现,这也是古代老话"犬马之劳"的来历。
3、 肉食
虽然说少数民族在游牧过程中和狗培养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可是对于主要农耕为生的中原人民来说,狗并不是什么不能吃的伙伴。并且在那个资源并不丰富的时候,如果碰到了饥荒饥饿,很多人是会选择把看家护院的狗宰杀吃掉的,并不是什么不人道不道德的行为,我们要在具体的环境下分析具体问题,古时候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是现在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虽然汉代统治者许多喜爱犬类,但汉代的许多画像上我们也能看到屠户宰杀肉狗的画面,现在许多城市也依旧有吃狗肉的传统。
几千年前越王勾践战败被吴国俘虏,在卧薪尝胆时,他为了快速组建军队,便实施命令“生男子奖励二酒一犬,生女子奖励二酒一猪”,也能看出当时食用狗肉之正常。
虽然很多人在情感上并不能接受人们食用狗,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在大多数古代人的心中狗和牛羊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同,饥饿的时候又有什么养殖动物是不能吃的呢?
如今有很多考古挖掘现场都能挖掘到破碎的狗骨,这种形态的狗骨,无疑是被人食用之后掩埋的,不过和其他的牛羊猪比起来,狗骨的数量并不多,也意味着当时食用狗这一现象并不算特别普遍。
三、 艺术作品中的古代犬除了实用性之外 狗也是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出场的常客。
1、 汉代随葬陶狗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有许多人下葬会带上狗形状的陪葬工艺品,以此希望死后依旧能受其服务,汉代的墓葬里面这种狗形状的工艺品就更多了。在中原地区,尤其是山东陕西这块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出土的狗类陪葬品数量最多。其实这个现象也好解释,毕竟汉代人喜爱狗的风气正盛,将自己看家护院的伙伴放在墓穴之中,陪自己一同离去不是一件怪事。
2、《簪花仕女图》上的“拂秣狗”
除了杨贵妃的爱犬之外,唐朝还有不少其他外国进贡的狗,“拂秣狗”便是其中之一。在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拂秣狗”便在人物脚下,黑白相间又系着红丝带,乖巧可爱,十分伶俐。
我们也不难看出,唐代已经有外国犬种的输入,这也意味着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名远扬,开放包容。
3、宋代《猎犬图》
宋代有记载:“各家所养之犬,在城外百十为群,有数千只,每遇夜出兵攻劫虏人营寨,则群犬争吠。”宋代是人们养狗的高峰,不管是猎犬还是看家护院的田园犬,数量都达到了一个十分庞大的阶段,有画家专门绘制《猎犬图》,画的就是宋代人养狗的一个小缩影。
四、 结语现如今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犬,将其作为了获得精神满足的手段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导盲犬,搜救犬警犬也在为人继续服务着,与人们和谐相处,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