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好一家官方找果酱(咪好一家有礼貌的小猫咪)
咪好一家官方找果酱(咪好一家有礼貌的小猫咪)02小朋友不爱分享的时候,具体是怎么想的呢?可以听听《咪好一家》里饼干和布丁的想法。哈哈……小朋友变化的真快。为什么小朋友有时候不爱分享?不爱分享的行为真的是自私、小气吗?仔细思考一下,分享的本质是什么呢?分享的本质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无偿地送给对方。对于分享者来说,这是一种损失,而害怕损失是人类的本性。
01
晚饭后,我给儿子洗好了草莓,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边吃一边看着电视,这时候,爸爸走过来,问他:“我可以吃点你的草莓吗?”儿子很着急地说:“不行,不给你吃,这是我的草莓。”
爸爸说:“不给我吃算了,那我去超市买雪糕,一会也不给你吃。”
儿子连忙说:“爸爸,可以给我雪糕吃吗?你可以吃我的草莓了。”
哈哈……小朋友变化的真快。
为什么小朋友有时候不爱分享?不爱分享的行为真的是自私、小气吗?
仔细思考一下,分享的本质是什么呢?分享的本质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无偿地送给对方。对于分享者来说,这是一种损失,而害怕损失是人类的本性。
小朋友不爱分享的时候,具体是怎么想的呢?可以听听《咪好一家》里饼干和布丁的想法。
02
凯特有一次向糖果告状:糖果,我无意冒犯,但饼干和布丁真的需要注意他们的行为举止了。他们从来不礼让任何人,还总是干扰到别人,任何好东西也不愿意和大伙儿分享。
听完凯特的话,糖果决定,回家以后,好好提醒饼干和布丁改正自己的行为。
饼干和布丁回家以后,糖果给他们好好地上了一堂礼仪课。
为了看看饼干和布丁是否变得更有礼貌了,糖果第二天邀请凯特来家里做客。这时,猫妈妈给孩子们送来茶和点心,饼干和布丁很快就把点心吃光了,糖果和凯特尴尬地坐在桌子旁,然后,饼干拿起茶壶直接喝茶。
凯特实在接受不了他们的行为,生气地说道:“直接使用茶壶喝茶,太不雅观了,我不想喝茶了,我还是去外面走走吧。”
凯特走了,糖果指出哥哥们做得不礼貌的地方,“饼干,布丁,你们又忘了要有礼貌了。你们从卧室出来的时候,撞到凯特啦,而且把所有的点心和茶都吃光啦。什么都没有拿出来分享。”
为什么要分享?因为分享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个好孩子,因为分享才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可是,为什么要让别人喜欢自己呀?
如果分享都是为了别人,那分享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呢?
饼干反驳说:“嗯,让别人先走,给别人这个,帮别人那个的,都按照你说的这些礼仪去做的话,就好像仆人一样啦。”
布丁附和说:“是啊,我们一定得做这些啊,我不太明白。”
糖果激动地说:“如果你们行为粗鲁的话,是没人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的……”
这时,布丁忽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饼干,要是我们因为粗鲁的行为,而失去朋友,那怎么办?”
饼干一下子就想到了好主意,按照糖果教他们的礼仪,做个有礼貌的猫咪,就可以获得朋友了。
对于孩子来说,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分享,根本意义在于建立友谊。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词“主动”,饼干和布丁并不是因为糖果要求他们有礼貌,所以,才变得有礼貌,而是他们自己意识到,“想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必须做个有礼貌的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区别,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她要求我那么做”。“我要做”是开启的内驱力,“她要求我那么做”是开启的外驱力。
关于分享,也存在这样的本质区别。
03
举个例子,有一次,好朋友带着她的儿子来我家玩,两个孩子年龄差不多大,一开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忽然因为一个玩具争执起来。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闺女的孩子看到了我儿子最宝贝的玩具,他想拿过去玩,可是,我儿子不想让他玩。
这样的矛盾出现,父母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我过去跟他说:“把玩具借给他玩玩,他是客人,你不能这么没礼貌。”
这时,孩子可能还是拒绝的。
然后,我又继续说:“如果你不给他玩,妈妈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听到这种威胁的话,孩子多数交出玩具。这种情况下,孩子虽然做出了分享,但是,他并不理解分享,对他的意义,他只知道:如果不分享,他以后就没有新玩具了。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分享玩具,这种是被迫分享行为。他是为了“讨好妈妈”才愿意分享的,如果孩子常常在这种情况下分享,最终,会养成“讨好他人”的性格。
即便有时表面看起来,是主动做出的分享,但实际上,他的根本动机,还是“讨好妈妈”。在一定的场景下,他会自动思考:如果我不分享,妈妈会不会不高兴?根据的场景判断,他做出了分享的决定。
然而,真正分享的意义,就是建立良好的友谊。对于两个孩子争执玩具的情况,妈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讲:下次我们去哥哥家玩,看到哥哥很多好玩的玩具,你是不是也很希望哥哥让你玩一下呢?如果你这次不让哥哥玩,那下一次哥哥的玩具,也不愿意让你玩了。你想这样吗?
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当他愿意分享他的玩具,是为了“下次可以分享哥哥的玩具”,而不是为了“听妈妈的话”。“可以分享哥哥的玩具”是为了自己的社交目标,而作出的妥协;“听妈妈的话”则是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
分享,固然是好的本质,但是,只有不被强迫的分享,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
04
在糖果给饼干上礼仪课的时候,还有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就是“礼让别人”。
糖果说:“如果你主动让别人先走,对你来说,是一种很有教养的表现。”
饼干说:“我为什么要让别人走我前面啊,如果我也想去那里,他们走我后面也行啊。”
当情况对自己有利时,就会觉得“礼让别人”不公平啊。
布丁接着说:“如果我们在飞机上,正准备要跳伞,而我们都很害怕呢?”
布丁觉得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别人先跳。
布丁继续说:“如果我们要跨过一座架在悬崖上的桥呢?”
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布丁也觉得让别人先走。
当情况对自己不利时,就会觉得“礼让别人”很应该啊。
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怎样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思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采取双重标准很重要,比如,在面对比自己孩子小的宝宝时,你跟孩子讲:“大的要让着小的。”而面对比自己孩子大的宝宝时,你又告诉他:“小的要让着大的。”
总是让孩子让着别人,和孩子总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情况,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
什么是真正的礼让别人呢?就是主动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