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大的甲龙科恐龙(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

最大的甲龙科恐龙(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对此新华社曾经有过如下这样的报道: 亲代抚育的鹦鹉嘴龙“幼儿园”标本鹦鹉嘴龙复原图 1988年开始,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的鹦鹉嘴龙,在世界各地发现的鹦鹉嘴龙的九个种属中,热河生物群就占了三个分别是梅勒营鹦鹉嘴龙、陆家屯鹦鹉嘴龙、大鹦鹉嘴龙。发现最早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发现于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在义县组与义县其它地层发现了超过200个鹦鹉嘴龙标本,但这些地层的年代仍在争论中。 从热河生物群发现的鹦鹉嘴龙看,它有共同亲代抚育和群居的特点,这也是发现的标本数量众多的原因之一。2007年科学家最近在辽宁义县附近的柳台村发现了一个恐龙“托儿所”,它位于一个山坡上,在1.23亿年前被突然喷出的火山灰深埋地下。多条集体死亡的年轻鹦鹉嘴龙都不足3岁。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恐龙“托儿所”,让人类对三角恐龙等恐龙的社会行为进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在中国辽宁省义县组,发现了个保存极度良好的群居标本,这同时也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鹦鹉嘴龙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广泛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鹦鹉嘴龙是鹦鹉嘴龙科的模式属,是由古生物学家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在1923年所命名。

最大的甲龙科恐龙(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1)

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

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他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他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他们成为中亚早白垩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所有的鹦鹉嘴龙化石都发现于亚洲的早白垩纪沉积层,这些包含鹦鹉嘴龙地层最常见的年代,来自于早白垩纪的阿普特期到阿尔布期,几乎所有在中国北部与蒙古这个地质年代的陆相沉积层,都发现了鹦鹉嘴龙的化石,让他们与非常普遍的翼龙类准噶尔翼龙一起成为这些地区该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

最大的甲龙科恐龙(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2)

鹦鹉嘴龙复原图

1988年开始,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的鹦鹉嘴龙,在世界各地发现的鹦鹉嘴龙的九个种属中,热河生物群就占了三个分别是梅勒营鹦鹉嘴龙、陆家屯鹦鹉嘴龙、大鹦鹉嘴龙。发现最早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发现于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在义县组与义县其它地层发现了超过200个鹦鹉嘴龙标本,但这些地层的年代仍在争论中。

从热河生物群发现的鹦鹉嘴龙看,它有共同亲代抚育和群居的特点,这也是发现的标本数量众多的原因之一。2007年科学家最近在辽宁义县附近的柳台村发现了一个恐龙“托儿所”,它位于一个山坡上,在1.23亿年前被突然喷出的火山灰深埋地下。多条集体死亡的年轻鹦鹉嘴龙都不足3岁。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恐龙“托儿所”,让人类对三角恐龙等恐龙的社会行为进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在中国辽宁省义县组,发现了个保存极度良好的群居标本,这同时也提供了恐龙亲代抚育的最佳证据之一。这个标本有一个成年鹦鹉嘴龙(没有归类于任何一种),并接近 34个天然状态的未成年鹦鹉嘴龙骨骸,这些未成年骨骸有三种尺寸大小。这些年轻个体年龄接近,在成年个体的下方缠绕在一起,但所有34个头颅骨都位于身体上方,可能为他们生前状况。显示这群动物被埋覆时都还存活者,这过程可能非常快速,原因可能是洞穴坍塌。未成年的骨头非常小,但已软骨内骨化。这已被当作亲代抚育的证据,因为这些年轻个体必须待在巢内,直到他们的骨头逐渐硬化。这些巢中的幼体数量,显示他们并不全部属于旁边的成年个体,显示鹦鹉嘴龙可能有某种共同抚育的行为,也许类似鸵鸟。然而,年轻的鹦鹉嘴龙牙齿出现磨损,显示他们已能自己咀嚼食物,可能是早熟性(Precocial),但还是需要持续的亲代抚育。

最大的甲龙科恐龙(鹦鹉嘴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3)

亲代抚育的鹦鹉嘴龙“幼儿园”标本

对此新华社曾经有过如下这样的报道: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辽宁北票地区发现的化石群,表明1亿多年前的鹦鹉嘴龙具有群居和育幼的习性。记者28日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看到,一块“母子龙”化石上,有具完整的成年鹦鹉嘴龙身体蜷曲,在其腹部可以看到有几条鹦鹉嘴龙幼龙的遗骸。一同展出的“恐龙幼儿园”化石,0.8平方米左右面积内“挤满”了鹦鹉嘴龙幼龙的遗骸,每具幼龙的骨架都很完整。鹦鹉嘴龙生活在约1.3亿年前到1.1亿年前的亚洲东部,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辽宁出土的鹦鹉嘴龙化石呈现集群分布的特点,即一块化石上有多条鹦鹉嘴龙的遗骸,其中还有不少成年恐龙和幼龙的遗骸共存。该馆周长付博士告诉记者,“恐龙幼儿园”化石上一共有39条鹦鹉嘴龙幼仔,是已知中国恐龙幼仔最多的一个鹦鹉嘴龙化石群体,这些幼龙骨骼完整,呈立体分布,对于证明恐龙有群居性很有说服力。此外,“母子龙”化石的出土,还表明鹦鹉嘴龙已有育幼的习性。周长付分析说,很可能是火山和地震等突发性外力导致这些鹦鹉嘴龙被集体“埋葬”,由于当地地质环境比较稳定,被埋后的尸体较少受到外界侵扰,因此化石能够比较真实地保存恐龙被埋时的状态。据了解,此前考古学家在北美发现过大量恐龙化石群,有很多恐龙遗骸集中分布。但由于当地的埋藏环境存在“异地搬运”现象,不排除有很多恐龙是死后被外力集中到一起,进而形成恐龙化石群。

猜您喜欢: